戴平

在京劇曲牌《小開門》的濃郁歷史氛圍中,演奏家們帶領觀眾進入了美妙的京劇音樂之旅。它由京胡、鼓、齊鈸、小鑼演奏,曲調單純而古樸,這是1790年“三慶徽班”進京成為京劇的重要標志。早期的伴奏樂隊常由六、七人組成,以胡琴、月琴、三弦、單皮鼓、大鑼、小鑼等“文、武六場”為基礎,兼顧笛子、嗩吶等吹奏樂器,樂師往往需要“一專多能”,俗稱“六場通透”。在演出中,許多樂師能兼演兩種樂器。1923年,梅蘭芳與琴師王少卿創作《西施》時,首次在京劇樂隊中加入了京二胡,豐富了京劇音樂的表現力。許多著名選段的伴奏,都得益于京二胡的幫襯,使京劇音樂在表達人物感情時更細膩、更富有層次,更具感染力。
來自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的李維康、耿其昌、趙葆秀、陳少云、譚孝曾、夏慧華、馬小曼、王蓉蓉、史依弘、李宏圖、李軍、遲小秋、安平、杜鎮杰、朱強、王佩瑜等26位著名表演藝術家,演唱了他們最拿手的經典唱段,使晚會成為京劇名家名段的一次集中展演。其中有梅派青衣、荀派花旦、程派青衣的演唱,也有梅派再傳男旦、余派女老生、馬派傳人的表演,原汁原味地展現了傳統京劇經典唱段的藝術特色,各領風騷,令人心醉神迷。
晚會總顧問、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校長龔學平指出:“京劇要傳承發展,不僅要聚焦表演藝術,也絕不能忽視京劇伴奏和音樂對京劇健康前行的襯托、支撐與推動力。我們要提升京劇樂隊的地位,要著力展現京劇樂隊的演奏功能。”
在晚會上,京劇音樂的精彩演奏和伴奏,成為極大亮點。戲曲音樂作品本身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在第二板塊“傳承創新”中,雖然同樣是選取了經典劇目中的經典唱段,但樂隊的伴奏進行了加強調整,將演奏員由6人擴大到15至19人,增加了二胡、大阮、中阮、三弦等樂器的數量,使京劇伴奏音樂更豐富、更厚重、更具表現力,充分體現了“主行客隨之妙”。第三板塊的“繁榮發展”,由王甫建指揮的上海民族樂團80人的管弦樂隊和京劇樂隊聯袂演奏京胡曲《凝思曲》、《夜深沉》、《山坡羊》,更是一次重大的藝術探索。由于我國傳統的民族管弦樂在本體上與京劇伴奏樂器是同根同宗的,具有共同的美學品格,所以比大交響樂隊的加入,更易和諧融合。他們所擊鼓點、所奏琴聲與演員一腔一調、舉手投足配合默契,水乳交融。不但進一步增強了京劇音樂的厚度和表現力,而且京劇演奏的主體效果和琴師的藝術個性更為突出。現場觀眾深深感染、深深陶醉,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表現出了對于此次京劇伴奏音樂所做的改革探索的高度認同。
參加京劇晚會演奏的,有燕守平、尤繼舜、李祖銘、焦寶宏、李壽誠等35位京、滬兩地著名的鼓師、琴師。最令人感動的是,上海京劇院一級琴師、京劇演奏家尤繼舜在因病致殘5年之后,懷著對京劇藝術的深情依舊登臺,以左手按琴弦,“借”弟子陳平一的右手來拉弓,共同圓滿合作演奏了京胡名曲《山坡羊》,令全場觀眾感動唏噓,長時間站立鼓掌致意。
京劇表演的最高藝術境界叫做“相應”。在這場京劇晚會中,我們高興地看到加強版的音樂伴奏,使京劇表演藝術從演唱到演奏,都進入了一種靈動活化、自由放達、相輔相成的“相應”境界,在變化紛然之中又井然之序,在頻繁更迭之中有來龍去脈,讓這場京劇晚會達到一個新高度。此舉將在京劇音樂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頁。
一批為觀眾所熟悉的年逾古稀的京劇藝術家昨晚也登臺演唱。劉長瑜、馮志孝、楊春霞、李炳淑、童祥苓演唱了代表作現代京劇選段,將晚會推向了高潮。
晚會的總導演是劉文國,節目主持人是中央電視臺的張喆和上海電視臺的曹可凡。
“2014上海新春京劇晚會”在一曲悠揚的《梨花頌》京劇樂曲聲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