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曄

《獅子王》并非迪士尼制作過的唯一一部音樂劇,同樣改編自迪士尼的卡通片的音樂劇還有《小美人魚》(TheLittleMermaid)、《泰山小子》(Tarzan)、《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Beast)等。但是正因為《獅子王》將非洲本土文化巧妙地結合在了舞美、舞蹈和音樂之中,使得這部戲成為迪士尼戲劇作品中流傳范圍最廣,最受觀眾歡迎的一部。
音樂劇本身是大眾流行文化,所以除了經典傳統文化以外,傳播現代流行文化更是得心應手。說起“無厘頭惡搞”,大家可能會先想到周星馳。殊不知英國的巨蟒劇團(Monty Python)才是這種文化的“開山祖師”:他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推出了惡搞耶穌的《布萊恩的一生》(Life of Brian)、惡搞英國傳說中的民族英雄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的《巨蟒與圣杯》(MontyPythons Holy Grail)、以及惡搞現代人生活方方面面的《生命的意義》(The Meaning of Life)等無厘頭影片,以及一系列類似風格的電視短劇,風靡一時。
2004年,早已功成名就的巨蟒“得寸進尺”,將《巨蟒與圣杯》改編成音樂劇《火腿騎士》(Spamalot)。除了當年影片中對亞瑟王、圓桌騎士、17世紀的倫敦大瘟疫等歷史事件惡搞以外,劇中還加入了諸多新的元素:如仙女們變身美國高校啦啦隊,吹著哨子歡迎亞瑟王:加拉哈德騎士(Sir Galahad)與女神含情脈脈對飚一曲《音樂劇標準情歌》(The Song That Goes LikeThis);羅賓騎士(Sir Robin)則用一曲《你在百老匯沒機會》(YouWont Succeed On Broadway),道出了在百老匯猶太人說了算的“真理”:甚至湖中仙女(The Lady 0fthe Lake)第二幕中沖上臺高歌一曲《我的角色怎么啦?》(WhateverHappened to My Part),聲淚俱下控訴制作人不給自己機會多上臺……該劇一經推出即獲得市場和評論界廣泛好評,并在短短數年內,被制作成西班牙語、法語、波蘭語、日語、韓語等十幾個的版本,可謂“譽滿全球”,將英式“無厘頭文化”推向了全世界。
當然,文化傳播是雙向的,每次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是雙方深入交流溝通的好機會。音樂劇是舶來品,所以來自國外的創作團隊和制作團隊,對中土觀眾的預期和反應,往往無所適從。這就需要我們在參加音樂劇的工作時,把本國的文化特色,傳播給他們。
《獅子王》的前期準備中,外方巡演執行導演和我在翻譯上進行了溝通。除了那些“非洲土語”以外,還對個別歌曲的名稱和歌詞翻譯進行了切磋。劇中土狼有一首歌,英文名為“Chow Down”,就是“大咬一口”的意思。我把歌名和歌詞中出現的這個詞組,都譯成了“開葷”。可迪士尼方面參照了之前中國臺灣對電影版部分曲目的翻譯,將這首歌歌名譯成了“大快朵頤”。當時我一看就覺得不妥:中國人都明白這四個字,盡管意思和“開葷”相差不遠,但是明顯不符合土狼兇殘卑俗的形象,從音節上也不符合音樂的節奏韻律。音樂劇的角色形象,應該具有較高可信度和逼真度。很顯然問題出在臺灣譯者對字幕精細程度的不重視,和迪士尼方面對中文特色缺乏了解上。于是,我和執行導演就此做了長時間的討論,甚至爭執,頗費了一番口舌,終于讓他明白了中文與西方文字的一些不同特性,認可了我的譯法。他也很高興能了解到中文在文字結構和含義上的特殊性。
去年底,我又獲邀參加了歐洲某戲劇組織發起的“音樂劇實驗室”(Musical Lab)活動。活動的內容是由分別來自歐美和中國的作曲家、詞作者、編劇、導演和制作人等主創人員,以一個中國傳統愛情故事為藍本,一起創作出一段音樂劇小樣,一個場景或者一首歌。我和一位中國編劇,以及兩位來自奧地利的作曲家搭檔,選中一部傳統愛情悲劇故事。兩位作曲家對故事中各角色的關系沖突很有感覺,可也坦承他們并不太理解人物的性格,以及故事中每個行為的動機,因為悲劇故事往往是和深層次的文化意識相關的,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為此,我們花了不少時間,來溝通并確定主要角色的背景、經歷和性格特征,以及這些元素對人物行為和劇情發展的推動作用,設定了故事主線和戲劇沖突設計。然后兩位作曲家立即投入閉門創作之中。過了兩個小時,他們就拿出一首旋律小樣讓我聽。我聽完后頗感震驚,因為假設事先不知道這是兩位西方音樂家作的曲的話,根本聽不出來多少“西方”味道,反倒是透著一股濃濃的東方氣息,完全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要求。
從以上兩個例子,也可以看到一個現象:盡管不同地區和背景的音樂劇,在傳播著各種類型的文化,但是歸根結底,這些音樂劇所傳達的文化底蘊都是相通的,都體現了人類對真摯的愛和自由的渴望與追求,對美的贊揚,對丑的批判。只有這樣的主題才能為更廣大的受眾群所接受,‘得以繼續傳播。因此在文化傳播中,一切載體所承載的核心價值觀都有相同之處。
對于文化傳播來說,音樂劇,在現代社會里,是一個相當好的載體,因為好的音樂作品,是可以跨文化跨國界地起到傳遞思想,溝通感情的作用的,因此相比演講、對話,音樂劇這種以音樂表演講述劇情,抒發情緒的舞臺藝術形式,更容易吸引人們關注,啟發人們思考。中國有很多的文化元素,尚未被外人所知,甚至有些連我們自己都已淡忘生疏。因此我們更應該借鑒國外音樂劇在文化傳播方面的方式和成效,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與世界相通的內容來推廣傳播。這就需要我們學會把文化元素有機地融入劇情和表演中,更容易為外面的世界接受,而不能總是大搞“民俗風情情景秀”類型的演出,徒有形式,缺乏內涵,也無法真正打動觀眾。所以這個方向,應該是我們在研究發展音樂劇時,不可忽視的一個領域。
(保亦、林睿璇、肖明霞對本文亦有貢獻,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