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錫

1978年11月,在江蘇吳江同里舉行了評彈藝術座談會。這是粉碎“四人幫”后,評彈界的第一次集會。到會的藝術家們暢談各自的藝術經驗,闡述對評彈藝術特性、規律的認識體會。這是一次思想上對“四人幫”摧殘評彈藝術,破壞其藝術規律,把評彈搞成“評歌評戲”的撥亂反正,也是一次傳承、弘揚評彈藝術的會議。會上,有一位聰穎活躍的女青年,她對老藝人的發言聆聽得謙恭和專注,引起了人們的矚目。她就是評彈名家邢瑞庭的小女兒——邢晏芝。
邢瑞庭擅說傳統長篇《三笑》,并以擅唱開篇聞名。邢晏芝幼承家學,在評彈的說表彈唱方面,都打下了扎實的根基,她登臺演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時,青年演員大多都轉業或下鄉。邢晏芝未能幸免,一度進了歌舞團,還唱過戲曲。“文革”后,她歸隊。與其兄邢晏春拼檔演出長篇《楊乃武與小白菜》、《販馬記》。經多年演出實踐,勤奮刻苦的磨礪,藝事精進。她的演出,心入于境,情發乎內,激情充沛。以其青春朝氣和深入人物內心的新穎表演風格,贏得了新老聽眾的熱愛,很快成為了馳譽江浙滬的響檔。
傳統書目《楊乃武與小白菜》講述的是封建時代黑暗吏治下的一大冤案。楊乃武被惡官誣陷,多次遭酷刑枉斷,成了掙扎于死亡邊緣的重犯。小白菜(葛畢氏)受人誘脅教唆,是誣陷楊乃武的參與者,又是冤案的受害者。楊乃武對她曾有情有恩,面對諸種愛恨情仇,她思想矛盾,感情復雜。全書高潮“密室相會”,連續七八回書,有大段唱篇。在演出中,邢晏芝深感原有唱調,較難達到塑造人物,表現其復雜內心的要求。于是,她以流派唱腔“祁調”和“俞調”為基礎,依唱詞內容,人物感情,創成新腔。新腔以“祁調”、“俞調”為主,還化入其他音樂素材,但不是諸種流派唱腔機械的拼湊,而是服從于書情內容,使人物性格與思想感情有機融合。優秀的評彈流派唱腔,其特色不僅體現于唱腔旋律,更體現于其演唱技法。邢晏芝的演唱,也并不停留于旋律的摹學、套用,而是對其創腔潤腔經驗的傳承和創造性的發展。評彈唱篇過去多為第三人稱的表唱,其唱調最早以吟詠為主,通常普遍演唱的“書調”,節奏平緩,不講板式,研究曲藝音樂的專家稱之為“主曲體”。評彈藝諺“一曲百唱”,“一曲”也便是指的其主曲(基本曲調)。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評彈表演藝術的發展,產生了角色的詠嘆調式的抒情唱篇,強化了唱在塑造藝術形象中的作用。在演唱人物唱篇和特色開篇時,擅長彈唱的藝術家,借鑒戲曲的板式結構,加強了評彈唱腔的節拍、節奏上的變化,使唱腔的色彩、層次更為豐富,表現力更強。邢晏芝在創新腔時,為了表現人物復雜心理活動和感情的需要,根據自己演唱戲曲的經驗,并參照老藝術家的創腔經驗,增添了慢、快、散等節拍和節奏的變化,使唱腔塑造的藝術形象更加細膩、豐富,抒發人物感情更為淋漓盡致。
邢晏芝嗓音圓潤甜美、潤腔清純,唱腔委婉纏綿、幽美動聽。她唱曲唱情,聲情并茂,沁人心脾,受到了廣大聽眾的歡迎,稱她的新腔為“祁俞調”。評彈習慣于將新腔創始人的姓氏來指稱其唱調,也有唱腔是在原來的流派上的創新和發展,沒有另冠新創者的姓氏,如周云瑞所創的新俞調(《岳云》)、新祁調(《秋思》),朱慧珍所創的女聲蔣調(《劉胡蘭就義》)、女聲張調(《壽堂唱曲》),其所達到的藝術高度,對評彈音樂所作的貢獻,在群眾中產生深廣影響,并不遜于某些以創作者姓氏標稱的唱腔流派。邢晏芝所創的“祁俞調”,亦正如此。邢晏芝除以其新腔在書目演出中演唱外,還譜唱了多闋開篇。她常將開篇中的表唱處理為人物的詠嘆,也就更發揮其唱腔的抒情性,唱來既悅耳又感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邢晏芝進入藝術的高峰期,聲譽卓著。她多次出國奏藝講學,將高雅的評彈藝術傳播海外,也將優美的鄉音奉獻給僑居異鄉的華人同胞。
同時,她仍孜孜于自己的藝術追求。先后拜名家前輩祁蓮芳和楊振雄為師。已經成為響檔的她,此時拜師,顯然不是為了攀附求名,而是誠摯地為了承繼精粹正宗的書藝,求得進一步的深造,并提高藝術的品位和格調。出身于評彈世家的邢晏芝,在她的習藝和獻藝生涯中,深切地體悟到了傳承藝脈對保存和發揚評彈藝術的重要性。評彈作為一門視聽藝術,人是藝術的創造者,也是其體現者。書目文本,雖包含一定的文學性,但僅是這種表演藝術的載體。只憑文本,演員不能獲得演唱的技藝,聽眾不能滿足審美的需求。保存文本,亦不足以作為對藝術的保存。體現于演員身上的說噱彈唱演的綜合藝術,是活的藝術,只有通過口傳心授(包括排練輔導)的傳承,才能薪火相繼。傳承是藝術延續發展的生命線,評彈藝術,生存在演出之中,更生存于一代復一代的傳承之中。
于是,為了保存和弘揚她熱愛的評彈藝術,邢晏芝毅然從風光絢麗、播聲揚名的書壇轉向了言傳身教,嘉惠后生的講壇,繼而,又從授課老師成為主持專業教育管理的校政。作為演員,講課授業也還容易,但主管教育就有難度了。是她心系傳承大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探索,刻苦鉆研的敬業精神,加上對評彈藝術的熟諳精通,使她克服了重重困難,在課程設置、師資建設、人才培養、教育改革等方面,不斷有創造性的建樹。
如今,蘇州評彈學校已經成為江浙滬評彈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源源不斷為評彈藝術輸送著新鮮血液。歷屆畢業生中,多人在曲藝和評彈的各項賽事中,榮獲大獎。2008年,上海評選江浙滬青年演員金榜十佳。榮登金榜的新秀,多數畢業于蘇州評彈學校。這里面顯然不乏作為分管業務的邢晏芝的一份功勞。
邢晏芝在演出上,對評彈藝術的傳承發揚,發展創新,起到了承前啟后的卓越作用;在教育事業中,同樣為評彈事業的人才培育,薪火相傳做出了斐然成績。是當代評彈藝術實至名歸的一位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