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丙文
2014年世界海事日關注各項公約的執行
據國際海事組織網站消息,9月25日為2014年的世界海事日,主題為“切實執行國際海事組織的各項公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和國際海事組織秘書長關水康司(Koji Sekimizu)分別發表致辭,呼吁更多的國家采取行動,使國際海事組織的各項公約能夠生效并得到執行。
50多年來,國際海事組織制定了多項國際公約,使全球航運的安全和保障不斷加強,環境友好程度逐步提高。這50多項公約旨在加強海運安全和保障,保護海運環境,減少事故的不良影響,并為貨運損失建立責任和賠償法規。
潘基文指出,要充分實現這些公約的真正價值,必須切實執行。這方面的工作包括使公約盡早生效、普遍加入、有效的政策和方案、嚴格監督和嚴厲執法。航運國、沿海國和航運業將在其中發揮各自的作用。他為此敦促有關方繼續努力,使國際海事組織的各項公約能夠得到全面切實的執行。
關水康司在致辭中表示,現在需要盡早生效或執行的條約包括《國際船舶壓載水及沉積物控制和管理公約》《2009年香港國際安全與無害環境拆船公約》、關于1977年《國際漁船安全托雷莫利諾斯公約》之議定書的《2012年開普敦協定》《內羅畢國際船舶殘骸清除公約》。
2014年世界海事日的相關慶祝活動于10月27-29日在摩洛哥舉行。
美國欲制訂更嚴格的駕駛員血液酒精含量限值標準
據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網站消息,2014年9月22日,NTSB提出了解決酒后駕駛問題的建議,其中最重要的是將駕駛員血液酒精含量限值降低至0.05%,該建議已經獲得了美國安全工程師學會的支持。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美國社會公眾對酒后駕駛危險性的認識在不斷提高,政府采取了重要的立法措施來降低酒后駕駛事故率。通過多年的努力,美國每年因酒后駕駛導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由1982年的2萬1 113人下降至2011年的9 878人,下降了53%。因酒后駕駛導致的高速公路事故死亡人數占美國所有高速公路事故死亡人數的比例也由1982年的48%下降至2014年的31%。
2014年初,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發布了調研報告——《實現零傷亡:消除酒后駕駛行為的措施》,該報告指出:“自1995年以來,盡管交通事故導致的死亡人數每年都在下降,但酒后駕駛導致的死亡人數仍然約占所有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總人數的1/3。”
該報告針對酒后駕駛問題向各州提出了建議:降低駕駛員血液中酒精含量(BAC)限值標準;公開、透明、嚴格地執行酒后駕駛相關法律規定,并將酒精檢測技術應用到執法實踐中;推廣應用車載酒精檢測設備;利用酒后駕駛法庭(DWI)等項目減少酒后駕駛的重復發生率;各州應當為減少酒后駕駛行為制定具體目標,并明確實施進度。
在美國聯邦這一層面,該報告建議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應當獎勵那些制定更加嚴格的駕駛員血液酒精含量限值標準的州,同時制定酒精檢測操作標準,并向各州推廣應用。
美國頒發“布魯克伍德-薩格礦山安全基金”
據美國礦山安全健康局網站消息,2014年9月25日,美國勞工部礦山安全健康局通過“布魯克伍德-薩格礦山安全基金”資助計劃,向7家機構頒發了100萬美元獎金,幫助其為采礦業提供教育與培訓資源。該基金用于開發和實施與礦山應急救援、井工煤礦事故預防相關的培訓項目。
美國煤礦工人職業培訓中心獲得了18萬3 575美元的資助。主要用于開展區域礦山救援隊競賽和礦山救援技能培訓等項目;位于科羅拉多州的科羅拉多礦業學院獲得了18萬3 552美元的資助,主要面向礦山救護隊提供高質量的培訓,該學院利用多種培訓方式,推廣先進的礦山救援技能,包括為支持小型礦山救援隊建設而開展的班前與班中礦山檢查員培訓項目;科羅拉多礦業學院采礦與安全分部獲得了16萬5 364美元的資助,主要用于為礦山應急預防和井工煤礦工人的應急準備提供培訓課程和相關資料;亞利桑那大學獲得了13萬6 906美元的資助,主要用于利用多人應急救援模擬來提高礦工應急準備和應急恢復能力的培訓項目;戰略管理公共領導力研究中心獲得了12萬8 439美元的資助,主要用于提供煤礦應急準備和預防方面的培訓;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得了10萬9 917美元的資助,主要用于開發煤礦應急救援指導員和礦山應急救護隊隊員教育與培訓“工具箱”;雷德湖學院獲得了9萬2 247美元的資助,主要用于建立一個礦山應急預防與準備項目,通過礦山技能競賽來增加礦山救護隊員的培訓經驗。
該培訓基金的使用期為12個月,申請者必須是各州公共機構或非營利性組織。“布魯克伍德-薩格礦山安全基金”是根據美國《2006年礦山改進和新應急響應法案》而設立的,是為了紀念2001年布魯克伍德煤礦5號礦井2起爆炸事故中喪生的13名礦工和2006年薩格煤礦爆炸事故中喪生的12名礦工而設立。
韓國幫助工人遠離創傷后應急障礙綜合征
據韓國產業安全公團網站消息,2014年9月,14名產業工人在接受心理輔導后重新返回工作崗位。2014年6月,韓國京畿道一家工廠的一名工人在進行裝箱操作時,發生了切割事故,失去了手腕。事故發生后,14名同班工人直接或間接地經歷了整個過程,隨后產生了抑郁和焦慮的癥狀。事故發生當天,該工廠讓14名工人進行帶薪休假,并向附近的韓國產業安全公團工人健康中心尋求幫助。該中心隨即成立了一個專業小組,主要由職業和環境醫學專業的醫生、護士、心理咨詢師和工業衛生師組成。該專業小組隨后參觀了事發工廠,并提供了2次專業咨詢。該專業小組利用創傷后應急障礙檢查表將14名工人劃分為“高風險人群”,然后提供一對一的輔導和情緒控制培訓。同時,職業和環境醫學專業的專家到事故現場調查后,提出了預防職業事故發生的相關措施,例如安裝安全設備和警示標志等。
韓國產業安全公團第一個工人健康中心成立于2011年。2013年,約3萬3 000名工人在工人健康中心接受治療。截至目前,韓國已經有15個地區成立了工人健康中心,約有18萬名工人接受了輔導服務。2015年,韓國將再建5個工人健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