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區是進入江蘇省省會南京的水、陸、空交通走廊,總面積1 558 km2,總人口約169萬,是南京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區。自2010年啟動安全社區建設以來,江寧區從試點到全面,扎實推進建設。
近年來,江寧區大力招商引資,一大批項目相繼入駐,大拆遷、大建設、大流通給轄區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在工作場所方面:中小企業眾多,部分企業安全投入不足,員工安全生產知識和技能欠缺,硬件設施和生產工藝落后,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在道路交通方面:區內交通四通八達,陸路、水路、鐵路、航空皆有,交通管理壓力巨大;在居家安全方面:居民對用電、消防、燃氣等安全知識掌握不夠,防范技能不強。復雜多變的安全隱患與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安全需求是當前大安全工作的主要矛盾,僅依靠區安監局、街道安監站(所)和行業主管部門來抓安全,已遠遠不能適應要求。
于是,江寧區將目光投向了源自歐洲理念、花開中國大地的全國安全社區建設。2011年,江寧區政府和區安委會下發了《江寧區開展安全社區建設工作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在全區各街道建設安全社區的要求。
抓認識
安全社區是一個新鮮事物,起初很多領導和部門都很陌生,為什么建設、如何建設?都是擺在江寧區面前的一個個問題。因此,必須積極爭取上級領導支持,做好各個部委辦局和街道領導的思想認識工作。江寧區安監局先后邀請國家安監總局副局長楊元元、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理事長張寶明、副理事長楊中、全國安全社區辦公室主任歐陽梅,以及江蘇省安監局和南京市安監局主要領導來江寧區調研指導,又利用江蘇省“安全生產月”宣傳咨詢周啟動儀式在江寧區舉行的契機,讓全區領導充分了解和認識到,安全社區建設是人民安全的需要,是政府管理的需要,是各個企事業單位的需要。
抓隊伍
安全社區建設不是一個部門的事,而是一個“大安全”,必須實現資源整合,跨部門合作,多部門齊抓共管的局面。
成立組織
江寧區政府全面發動所有單位參與共建,完善安全社區建設的領導機制和執行機制。
加強培訓
為了在建設過程中少走彎路,江寧區安監局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學習活動。先后到重慶、成都、濟南、北京等地區學習考察,組織街道分管領導和安監站(所)長分赴黃山、大連等地參加培訓班。2013年3月,全國安全社區促進中心在江寧區舉辦了全國范圍的安全社區培訓班,江寧區參加培訓人員259人。幾年來,江寧區共有300多人參加全國安全社區培訓,均取得了培訓證書。為夯實理論基礎,江寧區安監局先后組織7次培訓,培訓街道領導和業務骨干2 100余人次。
強化服務
江寧區安委辦和安監局針對建設過程中的社區診斷、項目策劃、評估評審等重點階段工作,進行了總結梳理,形成了相關資料和標準供各街道學習參考,對街道在建設過程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技術支持,充分了解掌握建設情況。江寧區安監局確定每個分管副局長駐點對接2~3個街道,每個科室聯系1~2個街道,指導、協調、服務街道的建設工作,全程跟蹤掌握進展情況。針對建設過程中發現的重點、難點問題,還多次邀請全國安全社區促進中心的專家和南京支持中心專家給予技術支持,幫助現場指導和答疑解惑。
抓制度
制度是行動的保障。江寧區政府先后制定下發了《江寧區開展安全社區建設工作實施意見》等,并把安全社區建設納入科學發展觀考核內容,作為2013年度安全生產“五個重點”內容之一,引入行政問責機制。各街道根據工作實際,分別建立健全了例會、信息交流、事故與傷害風險源辨識及評價等制度,制定了促委會、促委辦、工作組等職責,形成了由街道促委會、安全工作組、促進項目組、部門安管人員、居民小組安全管理人員組成的5級安全信息管理網格,基本實現了安全監管無死角,安全信息快速暢達,安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抓診斷
完善調查內容
江寧區安監局在東山街道開展安全社區創建工作時,摸索、總結出了建筑工地、學校、“九小場所”等一套21張調查表,全面涵蓋了社區的基本情況。在街道社區診斷階段,將其發放至各街道,街道結合本區域特點和特色,對表格作適當的修改和補充,使調查表更規范、更符合街道實際。
深入調查分析
江寧區各街道采取2名調查員一組的形式,以隨機抽樣的方法,對居民發生傷害情況開展入戶調查。同時,通過發放調查問卷表對學生、老年人等“兩高一脆弱”人群,開展有針對性的調查。江寧區還通過召開小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學校、居民代表座談會,調查了解小區安全情況。江寧區由街道促進委員會各個工作組對接相應上級主管部門,收集各類事故與傷害數據,得出本行業、領域的較為突出的安全隱患和不安全因素,從而找到重點部位、重點人群、重點問題,了解群眾的安全需求。
常態化社區診斷
江寧區利用安全社區建設理念,將社區診斷的方法常態化,并融會貫通到各項工作中,特別是對重大隱患的評估分析。例如:湖熟街道寶塔南路路口道路交通隱患整治中,江寧區安委辦聯合區公安分局、湖熟街道、湖熟交警中隊、區交通局等部門,共同分析辨識隱患,確定其中的“三重點一需求” (重點人群、重點場所、重點問題和社區安全需求),從而有的放矢地策劃促進項目及措施的實施。
抓宣傳
江寧區通過電視、網絡、報紙、社區電子觸摸屏、大型戶外廣告、文化墻等宣傳載體,提高安全社區知曉率。通過發放安全社區宣傳單頁(冊),進行圖片展、法律咨詢、實物展示,播放警示宣傳片,舉辦納涼晚會,開展安全知識“半月談”“小手拉大手”等活動,普及安全知識。通過各種方式宣傳,使群眾了解安全知識、掌握操作技能、熟悉應急措施,最大程度減少事故傷害,受教育群眾達55萬人左右。同時,發動、組織志愿者開展公益服務,為群眾排憂解難,在全社會形成濃厚的創建氛圍,真正使安全宣傳無縫隙、全覆蓋。
抓投入
江寧區各街道在進行基礎摸底、隱患排查、社區診斷、項目策劃、評估評審等工作時,分別成立了治安、交通、消防、學校、工作場所等工作小組。在項目策劃上主要做到“兩結合”“兩圍繞”。
“兩結合”
同日常工作結合起來。在安全促進項目策劃過程中,盡可能將街道內部科室和雙管單位當年所需完成的年度目標,與安全促進項目結合,納入項目方案。如:公安消防部門開展的“六進”“平安行動”“清剿火患”“五有五無社區”建設、“平安校園”等。
同特色工作結合起來。如:祿口街道依據轄區內有祿口機場和皮草城的實際,建立了機場周邊和皮草城安全項目。橫溪街道水庫河流多,成立了涉水工作組。湯山街道根據轄區溫泉旅游的實際,策劃了旅游安全項目。
“兩圍繞”
一是圍繞工業企業多的實際,重點策劃了職業危害防治、安全標準化、防機械傷害、上下班交通安全等項目。二是圍繞流動人口多的實際,策劃實施了“流動人口管理”、外來務工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等項目。
截至2014年8月,江寧區安監局下拔專項工作經費1 600余萬元,用于各街道的安全社區宣傳、教育培訓和促進項目的實施。通過互補互助、多方籌措,各街道的安全社區建設資金得到有效投入。全區共購置、發放燃氣軟管近16.8萬m、防滑墊1萬5 640塊、扶手1萬1 499個、滅火器3萬零17具,為犬只注射防疫疫苗3 616支,發放寵物標牌4 159個。在道路交通促進項目方面,僅橫溪街道一家,2013年就投入124萬元,整改了道路坑洼等安全隱患61處,增設交通警示標志等裝置50處,完善道路分割線12 km。在消防和公共場所促進項目方面,各街道共計投入100余萬元,發放滅火器數千只,設置山林防火警示牌、建造焚燒池等,系統地改造了轄區內山林防火措施等。
近4年來,江寧區安全社區建設由試點啟動到全面開展,取得了初步成效。2012年,江寧區東山街道獲得“全國安全社區”稱號,江寧區安監局被評為“全國安全社區建設先進單位”。2013年、2014年分別有4個和5個街道通過全國安全社區促進中心現場評定專家組的評定。目前全區10個街道全部榮獲“全國安全社區”,江寧區成為江蘇省唯一一個整區建成全國安全社區的區縣。
下一階段,江寧區安監局將結合基于云計算技術的智慧安監信息系統,將安全社區工作持續改進推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