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軍
近年來,我國核能與核技術應用發展非常迅猛,其中有超過2萬家非醫療放射性作業單位,主要是核燃料循環設施(包括鈾礦開采、鈾礦水冶、鈾濃縮和轉化、燃料制造、反應堆運行、燃料后處理、核燃料循環研究等)、輻照裝置、加速器和其他核技術工業應用等;有超過10萬名非醫療核能與核技術應用的放射作業人員;另外,我國非鈾礦礦工約有1 000萬名,其中約550萬名為煤礦工,450萬名為其他金屬非金屬礦山等礦工。調查發現,礦工工作場所氡水平嚴重超過國家標準,高氡暴露職業危害嚴重,大量礦工的年劑量遠超國家職業放射工作人員劑量限值標準。我國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工作形勢嚴峻。
《職業病防治法》賦予了安全生產監管部門非醫療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的監管職能。那么,如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如何建立和健全技術支撐體系,如何提高技術支撐機構的支撐能力,如何提高監管能力,已成為各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需要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放射防護工作及職能部門監管現狀
自1960年國務院頒發《放射性工作衛生防護暫行規定》以來,原衛生部參照國際上放射衛生防護管理的措施和經驗,結合我國建設核放射衛生防護事業的需要,依法對我國放射衛生防護工作施行監督管理;2003年《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6號)頒發,規定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放射性污染防治依法實施統一監管;2005年《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國務院第449號令)頒布,規定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國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的安全和防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依據國務院規定的職責,對有關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實施監督管理;2011年《職業病防治法》(主席令第52號)和《關于職業衛生監管部門職責分工的通知》(中央編辦發〔2010〕104號)規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對非醫療機構放射性職業病危害防治依法實施監督管理。
當前,環保、衛生、安監和公安部門依法分別對我國核設施、核安全、輻射安全及輻射環境保護,醫療機構放射性職業病防治,非醫療機構放射性職業病防治,以及放射性物質的防丟、防盜和運輸安全等實施監督管理。
放射性作業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監管相關法規體系不健全
缺少國務院層次的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監管的條例。《職業病防治法》第二十條規定,國家對從事放射性、高毒、高危粉塵等作業實行特殊管理,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制定。2002年頒布的《職業病防治法》,提出國務院應制定放射性作業的特殊管理條例,但至今相關條例未出臺。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頒布了一系列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相關的部門規章或規定,但缺少國務院層次的上位法支持,勢必影響我國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監督執法的力度。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層次的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監管的部門規章不健全。國家安全監管總局2012年頒布的《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總局令47號)、《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辦法》(總局令48號)、《用人單位職業健康監護監督管理辦法》(總局令49號)、《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總局令50號)、《建設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總局令51號)等規章,對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監管工作作了有關規定,但規定不全面、不系統,不能完全體現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的專業性和監管的特殊性,對放射衛生防護、放射工作人員培訓、健康體檢、個人劑量監測和健康監護檔案建立及保存等方面,都沒有系統全面的規定,致使用人單位無法可依,執法人員較難依法開展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監管。
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不健全
技術支撐機構不健全。非醫療機構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監管職責從衛生部門移交安監部門,但衛生部門主管的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機構沒有一同劃轉到安監部門。部分省市雖正在著手籌建技術支撐機構,但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發展速度緩慢,機構支撐能力薄弱,很難在短時間內滿足監管工作的需要。
安監部門缺乏具有放射衛生相關專業和經驗的監管人員。由于放射的專業特殊性,以及政策支持的力度薄弱等原因,機構招聘放射衛生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的步伐緩慢,絕大部分支撐機構沒有放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
放射性職業病防治工作未適應我國核能和核技術的迅猛發展
核能和核技術的迅猛發展加大了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監管的壓力。目前,我國有3個核電基地,13個機組在運行。全世界65個在建核電站中,有27個在中國。根據《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目標為8 600萬kW,是目前裝機容量的8倍。隨著核電的快速發展,相關的鈾礦開采、鈾礦水冶、鈾濃縮和轉化、燃料制造、燃料后處理、核燃料循環研究等也得到快速的發展;同時,核技術應用的發展也非常迅猛。目前,我國裝源量30萬Ci以上的大型γ輻照裝置高達130余座,并且發展速度非常迅猛。
面對核能和核技術迅猛發展,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工作未能得到相應的重視,并存在一定隱患。近年來,全國放射作業人員個人劑量監測率徘徊在60%左右,核燃料循環相對較高,其他放射性行業低于60%。礦山高放射性氡照射僅有部分單位選擇地開展個人劑量監測,離《國家職業病防治規劃(2009-2015年)》規定的接觸放射線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率達到85%以上的目標相距甚遠。在崗期間放射作業人員健康體檢率也較低,多年來全國保持在65%左右。這些都與相關部門的監管不到位有密切關系。
礦山放射性氡引起的職業照射危害嚴重
據有關文獻資料,我國有色金屬礦工的典型年劑量可達16mSv,隧道施工人員的年劑量典型值為30mSv,礦山放射性氡所致職業照射水平遠高于核工業(3mSv)、核電站(2mSv)、核與輻射技術應用職業人員(2mSv)的年劑量水平,甚至超出鈾礦山工作人員的年劑量(10mSv)水平。高氡暴露導致礦工的健康嚴重損害,且涉及人群巨大,內照射劑量水平高,輻射損傷具有長期性和潛伏性。其中,較為典型的云南個舊錫礦礦工肺癌,其發病率高于一般人群的20~30倍。由于我國非鈾礦山放射性氡職業病危害水平調查沒有得到有效地系統開展,各級政府和有關監管部門重視和監管不到位,致使礦山氡的職業病危害長期得不到有效防治。
對策和建議
建議將《放射性作業勞動保護條例》列入國務院的立法計劃,同時制定《非醫用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管理辦法》《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辦法》等管理規章,進一步完善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法規體系。
各級政府和安監部門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進放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加強人員培訓,提高行政監管人員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監管能力;各級安監部門應根據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監管工作需要,積極鼓勵各級安科院或社會機構加強放射衛生技術支撐能力的建設,組建技術支撐體系,提高技術支撐能力,采取“新建”和“為我所用”兩種途徑構建技術支撐體系。
各級安監部門應按照《職業病防治法》和有關法規要求,加強用人單位放射性作業職業病防治監管工作。督促用人單位完善防治防護設施和措施,建立相關制度,加強相關法規和防護專業知識的培訓,嚴格落實崗前、崗中和離崗時的健康體檢,按照標準開展個人劑量監測,建立或完善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監護檔案等。
礦山放射性氡涉及煤礦、錫礦、金礦、鐵礦、磷礦等井下工作人員,其中,相當比例人群的劑量水平長期超過國家職業放射工作人員劑量限值,亟需進行管理和規范。各級安監部門應組織開展放射性氡職業病危害水平的調查,實施有效的高氡暴露劑量監測。同時,應全面掌握我國礦山放射性氡的職業病危害現狀,及時提出我國礦山放射性氡濃度水平控制的政策和策略,開展通風、降塵、場所監測和個人監測,逐步降低礦工井下作業氡接觸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