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曾劍飛 柯曉殷 盧建平 齊云柯
孤獨癥患兒對5種表情的視覺注意情況調查分析
張英 曾劍飛 柯曉殷 盧建平 齊云柯
目的 探討和研究孤獨癥患兒對5種基本面部表情的認知特征。方法 研究對象選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被診斷為孤獨癥的46例患兒,設為觀察組,選取基本情況與觀察組匹配的100例正常兒童作為對照組,2組兒童分別被動觀察高興、悲傷、驚訝、憤怒、恐懼5種面部基本表情圖,對比2組患者的視覺注意行為和自身情緒變化。結果 視覺注意行為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對5種情緒的初次平均注視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且對5種情緒的回看次數也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情緒反應結果顯示,孤獨癥患兒的悲傷、驚訝、憤怒、恐懼的積極反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高興、悲傷、驚訝的消極反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其他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孤獨癥患兒對于面部表情的視覺注意減少,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緒感知缺陷,對于負性情緒的理解相對更為困難,應當引起臨床關注。
孤獨癥;面部表情;視覺注意;情緒變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于兒童的健康成長也更為關注。孤獨癥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對于孤獨癥患兒而言,存在面部情緒認知困難的情況,這使得孤獨癥患兒的離群現象更加嚴重,難以正常和周圍人群進行溝通交流[1]。目前臨床對于孤獨癥患兒的情緒表情認知研究較少,而且參照物多選擇為成人研究常數,并不能針對性的體現孤獨癥患兒對表情認知的特點[2]。本研究現對46例孤獨癥患兒的視覺注意和情緒變化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為2014年1月~2014年12月被診斷為孤獨癥的46患兒,設為觀察組,包括男34例,女12例,年齡2~6歲,平均(3.6±0.4)歲;選取基本情況與觀察組匹配的同期100例正常兒童作為對照組,包括男72例,女28例,年齡2~6歲,平均(3.7±0.4)歲。2組患兒在一般資料上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美國精神病學診斷和統計手冊[3]中關于孤獨癥的診斷標準;(2)年齡>24個月;(3)診斷后未接受訓練、治療等措施;(4)排除其他相關疾病及藥物干擾;(5)監護人知情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未分類的廣泛性發育障礙;(2)雷特綜合征;(3)語言發育遲緩或精神發育遲滯等。
1.3 方法 選取日本人類信息科學研究所制作的面部情緒靜態圖像,共包括高興、悲傷、驚訝、憤怒、恐懼5種面部基本表情圖,由計算機屏幕顯示。在安靜、光亮適度的房間中進行測試,兒童在測試前保持情緒穩定,在家長看護下面對電腦屏幕,使圖像中心與兒童的眼睛處于同一水平高度,用攝像頭記錄兒童的視覺注意及情緒反應情況。
1.4 觀察指標 分別觀察2組兒童的視覺注意及情緒反應情況。視覺注意觀察指標包括:(1)初次平均注視時間;(2)各表情的回看次數。情緒反應觀察根據邱小菊等人[4]的嬰兒面部表情模式特征標準進行相應評分:兒童發出愉快情況或大笑視為明顯積極,記2分;微笑或表現有興趣視為較積極,記1分;中性表情記0分;出現皺眉、撇嘴等表情視為較消極,記-1分;大哭或明顯煩躁視為明顯消極,記-2分。
1.5 質量控制 由3名受過專門培訓的兒童心理衛生專業醫師擔任,實行盲法評價。分別由3名評價者對患兒的視覺注意及情緒變化情況進行評價,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各指標評價一致性86%~95%。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視覺注意
2.1.1 初次注意時間 觀察組患兒對5種情緒的初次平均注視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兒童對5種面部表情的初次平均注視時間對比(±s,s)

表1 2組兒童對5種面部表情的初次平均注視時間對比(±s,s)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
組別 例數 高興 悲傷 驚訝 憤怒 恐懼觀察組 46 7.3±4.5a 7.4±4.6a 7.5±5.5a 8.0±5.3a7.1±5.0a對照組 100 9.4±4.0 9.1±3.2 9.0±3.5 9.6±3.9 8.1±3.6
2.1.2 回看次數 觀察組患兒對5種情緒的回看次數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2組兒童對5種面部表情的回看次數對比(±s)

表2 2組兒童對5種面部表情的回看次數對比(±s)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
組別 例數 高興 悲傷 驚訝 憤怒 恐懼觀察組 46 0.9±0.4a 0.6±0.5a 0.5±0.4a 0.7±0.4a 0.5±0.3a對照組 100 1.7±0.6 1.9±0.5 1.7±0.5 2.1±0.3 1.6±0.4
2.2 情緒反應 情緒反應結果顯示,孤獨癥患兒的悲傷、驚訝、憤怒、恐懼的積極反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高興、悲傷、驚訝的消極反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其他對比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兒童對5種面部表情的情緒反應對比(±s)

表3 2組兒童對5種面部表情的情緒反應對比(±s)
注:與對照組積極情緒相比,aP<0.05;與對照組消極情緒相比,bP<0.05
組別 例數 情緒反應 高興 悲傷 驚訝 憤怒 恐懼觀察組 46積極 5.5±7.4 3.3±5.3a 4.4±6.0a 5.9±7.6a 4.7±6.4a消極 1.1±2.8b 1.4±4.2b 2.0±6.1b 2.0±5.0 2.4±6.2積極 5.3±5.0 1.6±4.7 2.1±3.3 1.8±4.2 0.9±2.4消極 0.1±0.9 0.6±1.8 0.9±3.0 1.7±4.4 2.4±4.6對照組 100
面部表情是幼兒與成人進行交流的重要途徑,正常的兒童能夠識別和理解面部表情的基本含義,成人可據此進行兒童的行為指導,而在幼兒期這種識別能力也會快速升高。本研究通過孤獨癥患兒和正常兒童對5種基本情緒認知情況研究,證實孤獨癥患兒對情緒認知存在一定問題。
視覺注意行為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對5種情緒的初次平均注視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且對5種情緒的回看次數也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對表情的注視時間反映了兒童對表情的注意程度,和對各種表情的偏好情況,能夠為區分不同情緒刺激的能力提供依據,也能夠作為判別幼兒是否具有情緒辨識能力的依據。段桂琴等人[5-8]的研究認為,感知是刺激早期的加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較依賴于皮質完成對視覺形象和結構特征的加工。而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孤獨癥患兒的視覺注意行為相較于一般兒童有所降低,對面部表情的應對性下降。
情緒反應結果顯示,孤獨癥患兒的悲傷、驚訝、憤怒、恐懼的積極反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高興、悲傷、驚訝的消極反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其他對比則無顯著差異。高興是最容易被識別的正性表情,能夠喚起注視者的愉快情緒,而從結果對比來看,觀察組與對照組在高興情緒的積極反應上并無顯著差異,這說明孤獨癥患兒對高興面部表情的識別能力正常。而從其他表情反應的差異來看,對照組對于悲傷、憤怒、恐懼等負性表情的消極情緒更加明顯,而孤獨癥患兒對各種表情的反應相對淡漠,且對于負性表情的反應也同樣更多的表現為積極反應。這說明孤獨癥患兒對于負性表情的表現反常,不能正確理解這些情緒所表達的意義。
綜上所述,孤獨癥患兒對于面部表情的視覺注意減少,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緒感知缺陷,對于負性情緒的理解相對更為困難,應當引起臨床關注。
[1] 肖曙光,陳艷平,趙素芬,等.兒童孤獨癥51 例家庭綜合護理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66-67.
[2] 成新寧,鐘燕,朱麗輝,等.兒童孤獨癥家庭干預措施的依從性研究[J].當代護士,2010,13(4):52-53.
[3] 陶嶸,梁煥萍,李丹,等.湖北省孤獨癥兒童及家長的現狀調研[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29(2):93-96.
[4] 邱小菊,王立新.北京市孤獨癥兒童早期干預中家長參與情況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特殊教育,2010,17(4):37-41.
[5] 段桂琴,姚梅玲,靳彥琴.孤獨癥患兒家庭疾病負擔和家長的應對方式[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278-280.
[6] 馬本寬.兒童孤獨癥與家庭環境狀況調查及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8):269-270.
[7] 殷青云.孤獨癥常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檢驗[J].國際醫藥衛生報,2011,17(12):70-75.
[8] 王冰.應用多量表分析幼兒孤獨癥特點[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3,13(7):66-6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autistic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fi ve kinds of basic facial expression. Methods Selection method of object of study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4, 46 cases were diagnosed with autism, as observation group, the selection of basic situ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match of the 100 cases of normal children as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of children are passive observers happy,sad, surprise, anger, fear, 5 kinds of basic facial expressions figure,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visual attention to behavior and their own emotions. Results Of visual attention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observation group with fi rst average fi xation time of 5 kinds of emotions were signifi 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back to see the number of 5 kinds of emotions was also signifi 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emotional respons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autistic sadness, surprise, anger, fear, the positive response of score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happy, sad, surprised the negative response of score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other contrast, no signifi 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Autistic for visual attention to reduce facial expressions,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emotional perception defect,understanding of the negative emotions is relatively more diffi cult, clinical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Autism;Facial expression;Visual attention;Mood changes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1.001
深圳市2014年度衛生計生系統科研項目( 201402096)
廣東 518020 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深圳市康寧醫院,深圳市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兒少精神科( 張英 曾劍飛 柯曉殷 盧建平 齊云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