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聰 史建勇 袁利杰 閆楷忠
有限切開錨釘縫合治療肱骨大結節骨折體會
夏聰 史建勇 袁利杰 閆楷忠
目的探討有限切開應用錨釘縫合治療肱骨大結節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對收治的34例肱骨大結節骨折患者進行有限切開應用錨釘治療,并進行隨訪。結果2例患者因無法聯系,未能進行隨訪。其余32例患者均獲得6~12個月隨訪,且X線攝片顯示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時間為(9.84±1.27)個月,總體優良率為89.8%。結論對于常規無法處理的肱骨大結節骨折患者,應用有限切開錨釘縫合的方式能夠增加手術的成功率,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安全方法。
肱骨大結節骨折;有限切開;錨釘;骨折內固定
肱骨大結節骨折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肱骨近端骨折類型,且骨折多為肩關節急性脫位后造成。由于對疾病的重視程度不夠,加之治療措施有限,以往對于肱骨大結節骨折的復位常采用保守治療,因此,造成疾病后遺癥的高發,其中包括岡上肌、岡下肌及小圓肌的長度縮短,肌張力下降,收縮力不強等癥狀[1],嚴重者甚至造成肩關節外旋、外展活動受限,肩關節外側間隙變窄,上舉不能,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根據Neer分型,當骨折塊移位超過1 cm,成角大于45°時,即定義為有移位的骨折,目前認為,移位向后超過10 mm或向上移位超過5 mm的骨折患者就應該進行手術治療。因此,本研究采用有限切開錨釘縫合的方式治療肱骨大結節骨折,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統計病例均來自太倉第一人民醫院骨科2011年11月~2013年1月應用有限切開錨釘固定治療肱骨大結節骨折的患者,共34例。其中男12例,年齡18~70歲,平均(50.1±2.3)歲;女 22 例,年齡 19~73 歲,平均(51.2±1.7)歲;骨折部位左肩14例,右肩20例;根據NEER分型,Ⅰ型30例,Ⅱ型4例。具體受傷情況如下:受傷機制為車禍12例,騎車跌倒10例,走路滑到10例,高處跌落2例。以上所有骨折患者均為閉合性損傷,且移位度均大于5 mm,其中伴肩關節脫位23例,單純骨折11例。全部患者受傷骨折據手術時間不超過1周,并且均符合手術標準,排除肱骨外科頸及肱骨小結節骨折的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肩胛盂骨折及肩袖損傷及神經損傷患者,以及合并有嚴重基礎性病變的患者。通過術前常規行X及CT檢查了解和確診骨折類型及大結節粉碎移位情況。
1.2 方法
1.2.1 設備器材 縫合錨釘采用施樂輝中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末端帶4根不吸收尾線的錨釘。
1.2.2 手術方法 手術采用常規麻醉,取仰臥位,患肩墊高30°,肩后方可透視。常規消毒鋪巾,將患者的上臂充分外旋。沿患者肩關節前外側向下作垂直切口有限切開(長約5 cm),鈍性劈開三角肌,小心分離,避免損傷腋神經,清除患處周圍的血腫及肉芽,暴露出骨折斷端和與之相連的肩袖,探查相連部位是否損傷,復位骨折塊,對較大的骨折塊進行臨時克氏針固定,較薄或粉碎的骨折塊可先在肩袖處進行縫合,使骨折塊包裹在肩袖里,然后用可吸收線縫合并向下牽拉復位。采用5.0 TWINFIX縫合錨釘,在骨折遠端三角肌止點處的肱骨前外側鉆孔,以垂直于肱骨軸線的方向的長徑等分為3段,在骨折的肱骨折面上標記出中間的2個等分點,之后垂直于骨折面分別置入2枚錨釘進行縫合[2]。并將錨釘完全埋入肱骨近端內,退出帶針錨線,縫線經過肩袖相反方向穿出,固定好骨折塊,并向下牽拉復位。尾線在肱骨大結節處作8字打結固定,同時對損傷的肱三頭肌腱以及肩袖組織進行修復,拔出臨時固定針,對肩關節進行活動性測試,確定固定可靠程度,肱骨外旋確定骨折復位滿意度,反復沖洗后逐層縫合。術后用三角巾對患肢進行懸吊,1周后安排肩關節的適度運動,包括鐘擺及圓錐運動,2周后適度進行自主抬肩鍛煉,大約4~6周后,根據X攝片結果,進行功能鍛煉。
1.2.3 術后隨訪及評價方法 對患者的隨訪分別在術后2周、6周、12周和6個月進行,每次檢查均拍攝標準肩關節正側位片了解骨折愈合情況,檢查同時對肩關節進行功能評分,評分標準采用Neer肩關節百分評分標準進行。疼痛、功能、活動度、解剖復位4個方面分別評分:疼痛35分,功能30分,活動度25分,解剖復位10分;分級標準為:<70分為差,70~79分為可,80~89 分為良,90~100 分為優[3]。
1.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相關數據均采用stata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隨訪分析,其中34例患者共成功隨訪32例,2例患者因聯系方式變動,無法接受隨訪。其余32例患者骨折愈合時間為6~12個月,平均(9.84±1.27)個月。所有患者術后患肢均無移位,且無傷口感染發生,總體優良率達89.8%。結果還顯示,患者的疼痛、肩關節活動度、功能以及解剖復位四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表明治療效果明顯。見表1。

表1 患者Neer分類療效[n(%)]
肱骨大結節骨折是肱骨近端較為常見的一種骨折。肱骨大結節周圍組織結構復雜,因此,從解剖結構上來講,肩關節遭受外傷時,特別是當外展外旋著地時,3個肌肉和肩袖的強烈收縮,極易導致肱骨大結節撕脫性骨折,從而造成嚴重的骨折移位[4]。而向上向后移位,則可能造成骨折塊較小,更不利于復位固定。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學者提出一種新的形態學分型方式:撕脫型骨折和壓縮型骨折,撕脫型骨折因骨片較小,鋼板內固定起來較為困難,所以非常適合錨釘固定[5-6]。而肱骨大結節骨折雖然沒有波及肩關節的骨性結構,骨折片復位的好壞,可以直接影響到肌肉的長度、張力、彈性以及收縮力的改變,因此,為更好地保護肩關節的外展、外旋甚至內收、后伸功能,錨釘固定都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本研究發現,以往對肱骨大結節骨折的復位大家重視程度都不高,造成骨折塊不能達解剖復位的要求,愈合后就導致岡上肌、岡下及小圓肌的長度縮短,肌張力下降,收縮力不強,嚴重者甚至造成肩關節外旋、外展的活動受限,上舉不能等[7]。本研究根據骨折分型,合理地選擇錨釘縫合的方式用來治療,其主要原因為:目前手術方法多種多樣,固定器也種類繁多,相比較而言撕脫性骨折的形態多呈粉碎性,骨塊較小,用空心釘及鋼板固定容易造成固定不牢,出現骨折塊的劈裂粉碎,造成骨折受牽拉二次移位。因此,縫合錨釘作為首選固定器材具有以下優勢:(1)縫合固定技術較為成熟,8字縫合對術者要求簡單。(2)縫合對周圍骨質損傷小,本實驗采用的施樂輝縫合錨釘,末端帶尾線可更牢固的埋入到肱骨頭中,且體積小,組織相容性好,無需二次取出[8]。(3)縫合固定不僅可以對抗三角肌向后上的拉力,而且不可吸收線可以長時間維持骨塊的穩定。具有體積小,感染率低的優點。但是縫合錨釘也有如下禁忌:(1)部位的注意,要選擇骨塊中央部位,如果位置不佳,極易造成受力不均,出現移位的現象。(2)尾線穿出方向的注意,若線結未埋入骨膜下,就會導致運動時出現關節間的切割及摩擦,極易再次損傷肩關節。(3)嚴重骨質疏松者因有拔釘的危險不適合使用。
治療的相關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1)術中盡量減少骨膜的剝離,保護骨塊血供,盡可能復位和固定各骨折片,同時修復關節囊、肌腱及肩袖結構。(2)術后可早期加強被動前屈和外旋運動,定期復查X線,平根據恢復情況進行關節的主動功能鍛煉。(3)肩關節的復位固定應注意時間,這主要是因為關節最靈活,周圍肌肉韌帶多,復位固定時間過長,可導致肌肉粘連,張力下降,韌帶的攣縮等情況,不利于關節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采用有限切開錨釘縫合的方式,對肱骨大結節骨折的治療,效果良好,方法安全,且對骨折愈合、功能恢復、疼痛減輕,有明顯功效,因此,值得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1] Neer CS 2 nd.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Classification and evul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1970,52:1077-1089.
[2] 王星.有限內固定治療中老年肱骨近端骨折30例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1):73-74.
[3] 向明,陳杭,唐浩深,等.閉合或有限切開經皮穿針固定治療朧骨近端兩部分骨折[J].中國骨傷,2008,21(12):919-922.
[4] Canal TS.Campells operative orthopidics[M].9 th ed.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286-2296.
[5] 王艷濤,彭方亮,尚玉龍,等.大、小結節的解剖愈合對肱骨近端骨折的療效影響分析[J].重慶醫學,2015,44(5):667-669.
[6] 戴漣生.鎖定接骨板與解剖接骨板在治療肱骨近端骨折中的應用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36):54-55.
[7] Flatow EL,Guomo F madey,MG,et al.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two part displaced fractures of the greater tuberosity proximal part of the humerus[J].J Bone Joint Surg Am,1991,73:1213-1218.
[8] 席智杰,梁倩倩,米琨,等.關節鏡下經皮空心釘固定治療急性移位單純性肱骨大結節骨折[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5,29(1):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1.042
江蘇 215400 太倉第一人民醫院骨科 (夏聰 史建勇 袁利杰閆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