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確立為我國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內容,開啟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征程。群眾路線是黨最根本的工作路線,建設法治中國必然以群眾路線為依托。貫徹群眾路線,建設法治中國,既凸顯了法治建設的中國特色,也對破解法治建設中的中國式難題提供了基本思路。
一切為了群眾,確保黨在建設法治中國過程中的領導核心作用。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求“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建設法治中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框架內活動,依照憲法和法律實施領導,實現依法執政,從而為各級政府部門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黨員干部是法治中國的倡導者、實踐者,是建設法治中國的中堅力量,黨要善于使遵紀守法的優秀人才依照法定程序成為各級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干部,提高他們的法治意識與依法辦事能力。
黨對建設法治中國的領導是全方位、全過程的,但黨應把工作重心放在指導立法上,努力使與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一致的政策主張通過立法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具有法律約束力。黨要領導、督促立法機關,一方面要主動思考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和期待究竟是什么,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承受能力和接受程度;另一方面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拓展人民群眾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建立健全立法論證、聽證機制和公眾參與的立法反饋、評估機制。
一切依靠群眾,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我國大約80%以上的法律法規由行政機關執行,執法是否嚴格、公正,直接體現著各級政府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水平和程度。而司法機關解決社會糾紛,制裁違法犯罪行為,向來被人們視為是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執法機關、司法機關貫徹群眾路線,幫助人民群眾積極主張、行使法律權利特別是監督權利,將是解決執法不嚴、司法不公的有效途徑。
首先,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不能將法律實施看作是一項孤立、簡單的法律技術和法律操作行為,而要始終堅持黨的宗旨意識和群眾觀念,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法律的嚴肅與溫暖,使公平正義以人們感受得到的方式實現。其次,人民群眾積極主張和行使自己的權利,在一定程度上對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起著威懾和約束的作用。再次,人民群眾的監督對執法權、司法權具有直接制約的意義。黨的十八大亦提出“要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就是要將執法、司法過程置于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不斷拓展、暢通人民群眾的監督渠道,建立健全舉報人保密、獎勵、人身安全和權利救濟等制度,形成權力行使者不愿違法、不敢違法、不能違法的社會氛圍,也使鋌而走險的腐敗分子無處可逃,及時伏法。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教育、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法律信仰。習近平指出:“要在廣大干部群眾中樹立法律的權威,使人們充分相信法律、自覺運用法律,形成全社會對法律的信仰,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在全社會形成學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社會轉型,原來代表“群眾”的工人、農民和各界勞動者群體,分化出少數富裕階層和不少低收入、下崗失業的貧困群體以及其他利益群體。這些新衍生出的社會階層,對社會財富的占有不同,其思想觀念、價值傾向和利益訴求不同,對法律的想法和要求也不一樣。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者必須做到“從群眾中來”,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分析群眾法律意識、法律信仰的根源和癥結,關注最值得幫助、最有希望的重點人群,同時也要和少數持錯誤認識的群眾交朋友,贏得他們的尊重和信任。
同時,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者要順應互聯網廣泛普及的社會情勢,善于在與群眾“交友”“聊天”中滲透法律至上、依法維權的理念,激發人民群眾建設法治中國的正能量。(作者系四川師范大學政治教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責編:雷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