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安市漢源縣因受交通、地理位置、經濟條件的制約,全縣衛生資源嚴重短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非常突出。過去兩年,中共漢源縣委、縣政府直面問題,把保障人民健康作為重大民生工程,統籌協調、突出重點、循序推進,逐步探索出一條漢源醫改道路,全面推進全縣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和醫療衛生事業邁上新臺階。
抓核心 不斷提高醫療衛生人才素質
“以前參加雙選會,我們的展臺根本無人問津,今年來咨詢、了解的人多了……”縣衛生局人事股的同志道出了漢源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的巨大變化。
2011年,漢源縣工作人員在3人以下的鄉鎮衛生院達12個,占全縣鄉鎮衛生院的三分之一,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各科室人員更為緊張,嚴重制約衛生事業發展。為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漢源縣積極探索新路子,通過多方調研,同時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結合衛生工作實際,縣委、縣政府從政策、編制、資金等方面給予強力支持,全縣衛生人才短缺的現象得以緩解,衛生人才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
設立衛生人才基金,創新人才引進方式。針對衛生人才引進難、留住難的問題,研究出臺《關于加強衛生人才培養和引進的實施意見》和《漢源縣衛生人才發展基金使用和管理辦法(試行)》,縣財政每年拿出200萬元,按縣級醫療機構2%、鄉鎮衛生院5%的標準從業務總收入中提取衛生人才事業費250余萬元共計450余萬元,作為衛生人才發展基金,專門用于引進醫學院校本科及以上畢業生和有實際工作經驗取得主治及以上職稱的中高端人才。對急需緊缺人才并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及以上應往屆畢業生(30周歲以下),給予安置費12至24萬元;對急需緊缺人才,并在二級以上醫院承擔骨干力量、本科學歷并取得中級以上職稱三年以上人員,連續三年給予人才津貼每月1000元,安置費24萬元;引進副主任醫師及以上或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人員,連續三年給予人才津貼每月2000元,安置費30萬元。2013年,通過到大專院校招聘、醫務人員考試、執業醫師招聘及陽光天使計劃等項目共引進臨床醫學、中醫專業、藥學、醫技、護理、影像等專業各級各類人才117名,是2011年的1.54倍。
建立院縣合作機制,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完善縣人民醫院與華西醫院、省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與省中醫醫院,縣婦幼保健院與華西醫院、省婦幼保健院的對口幫扶合作機制,每年在醫療衛生機構選派10名以上骨干技術人員到華西醫院、省人民醫院、省中醫醫院等省級醫療機構進行重點培訓。建立與市內三級醫院長期穩定的幫扶合作機制,采取技術服務、人員培訓、業務指導、設備支援、遠程醫療等方式,從整體上提升各級醫療衛生機構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強化技術中堅培養,通過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平臺,加大有發展潛力的專科人才和以中醫、彝醫等為代表的民族醫學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后備人才培養力度。加強與湖北省衛生廳的智力援建合作,培養各級各類衛生人才125名。2013年,通過院縣合作、繼續教育等方式培訓各級各類衛生人才共計392人次,較2012年同期增長152.9%。
改善基層生產生活條件,確保衛生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為解決邊遠衛生院在編人員的住房困難,確保衛生人才引得進、留得住,我縣完成20個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周轉房建設,改建部分鄉鎮衛生院灶房、餐廳、浴室等,大大改善了基層醫療基礎設施條件,穩定了基層衛生隊伍。長期工作在基層一線的醫務人員紛紛表示標準化周轉房,改善了他們的生產生活環境,為他們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他們工作的勁頭更足了;年輕醫務人員則覺得現在的醫院不僅僅是他們的工作單位,更像是他們的家,來了就不想離開……
抓基礎 不斷完善醫院軟硬件設施
到過漢源的人感受最深刻的是,不論是再邊遠的鄉鎮,交通條件再差,總會看見一棟帶著紅十字標志的漂亮建筑,那是該鄉鎮的衛生院。而到了縣級醫院可以明顯感受到診療條件的改善,現在不用到雅安就能做核磁共振了……
“5·12”地震后,漢源縣抓住災后恢復重建契機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快設施設備更新換代,全力推進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依據自身有利條件,大力發展中醫藥特色專科,完善醫院軟硬件設施。
組建業務專科,促進醫院特色發展。為方便群眾就醫,漢源縣結合醫院實際,設置特色科室。根據兩家醫院各自的特長,錯位發展,在縣人民醫院組建以血液透析中心、眼科中心、體檢中心、創傷中心為主的特色專科體系;在縣中醫院以發展中醫特色專科為主,成立治未病專科、老年病科、中藥制劑研發中心、康復中心,并將兒科從內科中予以分離。通過科室重新設置及調整,促進特色專科和重點專科建設快速發展,促使臨床服務能力更加趨于專業化、合理化、規范化,形成獨具漢源特色的專科技術服務體系。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升診斷能力。自2012年起,縣財政連續三年每年支出1000萬元,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自籌匹配1000萬元,專門用于縣級醫療機構大型醫療設備的購置和更新。目前,縣醫院新安裝數字化DR、四排螺旋CT、1.5T超導核磁共振,建成ICU病房和新生兒病房;縣中醫院擁有德國蛇牌腹腔鏡、西門子16排螺旋CT、東芝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飛利浦四維彩超等大型醫療設備。
抓住“4·20”災后重建契機,改善基礎設施條件。2012年以來,特別是“4·20”蘆山強烈地震后,漢源縣積極爭取到中央預算投資鄉鎮衛生院建設項目20個,總建筑面積18299㎡,總投資4052萬元,對20個鄉鎮衛生院進行新建和改擴建;“4·20”災后重建項目13個,總投資6719萬元,總建筑面積21173.78㎡。其中,漢源縣中醫醫院外科樓一期工程災后重建切塊資金2500萬元,建筑面積5001.4㎡;漢源縣中醫醫院制劑大樓項目由青海省玉樹州紅十字會捐贈659.21191萬元,建筑面積2515㎡;皇木中心衛生院由中國紅十字會援建312萬元,建筑面積1200㎡。漢源縣不等不靠,結合自身實際,加大督查力度,全力確保工程保質保量按期完工。
抓根本 不斷優化醫院管理模式
要發展,就得改革,就得動大手術,就得大換血。從2012年起漢源縣進行了部分鄉鎮衛生院院長的公推公選和工作交流;2013年,對縣級公立醫院進行了領導班子調整和分配制度改革,通過創新管理理念,改革分配制度,保證醫療安全,促進整體醫療質量和服務品質提升,為建立醫術精湛、風清氣正、醫患和諧的區域性中心衛生強縣打下堅實基礎。
選好一個院長,帶活一個醫院。2012年以前,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模式、醫務人員態度、醫療條件反響強烈;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反復多次反映衛生系統存在的問題;醫患矛盾日益突出……針對存在的問題,漢源縣委縣政府大膽決策,2013年對四家縣級醫療機構班子進行大幅度調整,選拔了一批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干部充實到縣級醫療機構一把手崗位上;對縣級醫療機構副職和鄉鎮衛生院院長、副院長進行公推公選,共計推選出院長(主任)7名,將院長(主任)聘用工作推向公開化、透明化。2013年,縣級醫療機構門診人次較上年同期增長21.99%,住院人次較上年同期增長13.94%,新農合資金縣內報銷費用比從2012年的51.1%上升到2013年的57.2%。
改革人事制度,推進全員聘用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醫療事業單位改革用人機制勢在必行。因此,漢源縣按照“按需設崗、精簡高效”的原則科學設置崗位,全面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聘用制度、崗位管理制度和全員聘用機制,推行院長(中心主任)競聘上崗。縣級醫療機構和中層干部全部實行競聘上崗制度,一年一聘,通過公開述職、民主測評、組織考察等方式確定中層干部人選,將一批年青的骨干醫務人員充實到中層干部的崗位上,逐步完善縣級醫療機構的人才梯隊。
改革分配制度,調動工作積極性。為加強醫院管理,激發內部活力,漢源縣在縣級公立醫院積極探索績效工資管理制度改革,徹底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的格局。一是實行崗位分類管理。將醫院工作人員分為管理、專業技術、工勤三類崗位,實行因事設崗、人員按崗聘用、工作按崗位職責考核、工資福利待遇按崗位兌現的管理機制。二是醫務人員的績效工資按“量化考核、按勞分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進行,向技術骨干、科室帶頭人傾斜,向重點崗位和高風險崗位傾斜。建立以服務質量和數量為核心,以崗位責任和績效為基礎,以能力和醫德醫風為主要評價指標的績效考核體系,重點把醫護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指標、費用控制指標、合理用藥指標、技術難度、科室管理、患者滿意度指標作為績效考核的主要依據。三是適當拉開分配檔次,提高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待遇水平。四是充分調動各級各類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建立獎勵制度,每年安排獎勵基金,對有突出貢獻的科室或個人,經醫院評定后予以獎勵。五是積極引用“調控和三基金管理辦法”,將全院績效總額的24%用于調控,調控后約10%用于醫院建設發展,剩余部分納入醫療安全風險、醫療質量管控、醫德醫風基金管理,為縣級醫院后續發展提供保障。
創新管理模式和服務理念,提升服務水平。2012年和2013年,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醫院分別順利通過二級甲等綜合醫院、二級甲等中醫醫院評審,縣級醫院等級上了一個新臺階,但長期以來的管理機制在當今對服務水平要求較高的年代,已顯得滯后。在分析縣級醫院的經營方向后,漢源縣找準提升服務這一切入點,轉變管理模式,提升服務質量,積極推動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將縣級醫院食堂、衛生保潔、安全保衛等工作交給中介機構和第三方來做;同時縣人民醫院開展檢驗外包改革與成都專業檢驗機構合作,將縣級醫院無法開展的檢驗項目交由專業檢驗機構進行,極大降低醫院運行成本,方便群眾就醫。
抓關鍵 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現在的醫生、護士服務態度比以前好多了,很關心我們……”2013年底縣衛生局組織工作人員對醫院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時,病房里的患者笑著對他們說。新醫改實施以來,漢源縣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宗旨,努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不斷提高社會效益的同時增加經濟效益。
強化醫療質量監管,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漢源縣始終把醫療質量監管作為重點任務來抓,通過“三個注重”不斷加強監督和管理力度,促進全縣醫療服務水平的快速提升。一是注重基礎醫療質量。建立健全三級醫療質量控制體系,督促各醫療機構進一步加強對醫療質量的管控和對各科室核心制度執行情況的督導檢查。二是注重三基三嚴培訓。敦促醫療單位在加強醫務人員繼續醫學教育培訓的同時,派出骨干醫務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提升醫務人員基本臨床工作能力。三是注重規范病歷書寫。組織相關人員對在架病歷和終末病歷、處方等醫療文書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通報、點評、處罰,并責令限期整改。
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改善服務態度,不斷提高服務工作效率,吸引患者來醫院診治。一是樹立優質服務理念。開展臨床路徑管理、單病種管理,全面推廣優質護理,樹立“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施治”的服務理念,開展優質服務明星大評選活動等。二是樹立良好行業形象。2013年漢源縣結合“三好一滿意”活動,開展了為期六個月的醫德醫風整頓活動。今年以來,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衛計委行風建設“九不準”等規定,推行院務制度,暢通投訴渠道,聘請行風監督員定期召開行風評議座談會,進一步解決醫療衛生服務和行業作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患者和社會滿意度。截至目前,全系統未收到一起吃拿藥品回扣、收受紅包等不正之風的投訴,醫患糾紛發生率較去年同期下降40%,賠付金額較去年同期下降60.54%。(責編:李妍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