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霞,辛潔
威海市胸科醫院,山東威海 264200
近年來,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流動性不斷增加,導致傳染性疾病傳播也更加迅速[1]。傳染病既屬于公共衛生問題,也屬于社會問題的一類,對人類安全、社會安定及經濟發展都造成嚴重影響[2]。傳染病醫院是發現、救治傳染病的重要場所,在傳染疾病疫情的應對及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一旦傳染病突發出現,管理體系應迅速做出反應,并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從而有效控制疫情,保證人們安全及社會穩定[4]。該院通過在多次大型突發傳染病中的救治護理實踐,形成了有效的護理應急管理模式,現報道如下。
該院作為市級傳染病定點機構,負責全市的突發、新發傳染疾病的醫療救治工作,共有床位690 張,護理人員364名,護理單元16 個。
1.2.1 建立護理應急體系 ①領導小組成員包括護理部主任、干事以及科護士長,組長由護理部主任擔任。組建應急救護小組,從各科室選急救經驗技能嫻熟、工作經驗豐富、身體素質強、責任心強的護理人員組成護理應急急救小組。小組人員平時在各自科室工作,應急時負責現場搶救,由護理部及所在科室的護士長共同管理。②設備與物資儲備:建立專門收發突發感染病救治醫療設備及物資的場所,設有物品儲備登記本,定期檢查、充電、試用,并按照物品的有效期進行排列,保證救治物資安全、充足。③制定應急護理方案:由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共同探討,制定出應急護理方案,保證救護工作能夠安全、迅速的開展,減少應急工作的隨意性及盲目性。
1.2.2 制定預防措施,加強培訓 ①按照應急組員重點培訓與全員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全面、系統、長期的流行病學、傳染病學方面的知識、技能、培訓,同時推斷疾病的出現及發展趨勢,及時進行更新和補充新內容。②因為實施夜間救護難度系數較大,為加強夜間救護能力,該院組織進行夜間搬運演練、模擬等救護訓練。③按照傳染病的各種傳染特征和特點,由感染控制科與護理部對護理人員在接診、消毒隔離、個人防護、標本采集及轉運等制度進行集中培訓。對清潔區、污染區及潛在污染區進行嚴格劃分,并設置專門的處理流程,避免出現交叉感染。④對急診科及烈性樓的工作流程制定要嚴格:急診科的急救機制為:接到突發公共事件呼救后,應第一時間詢問事件的詳細發生地點、時間,按照感染危險系數決定防護等級,5 min 內出車,并迅速抵達現場,快速獲取病情,進行現場救治與轉運,并向急診科告知準備相應急救措施。烈性樓的工作流程為:接收到烈性傳染病的收治通知后,首先確定隔離范圍,制定警戒線位置。嚴格控制出入人員,對進出人員做好登記。應急組長應立刻通知小組成員到達現場,開啟體溫及心電監測系統,依據病人數量打開體溫探頭。佩戴防護口罩,穿防護服。迅速準備病房內的搶救設備儀器、病服等。使用特殊通道,將患者轉移到病房,實施相應治療,用呼叫器通知放射科、檢驗室等相關科室做好準備。根據患者病情進行相應檢查,完成后經專用通道送至病房。
1.2.3 護理應急管理系統的實施 ①突發傳染病的救治期間,護理部實施疫情夜間大值班,來處理夜間救治工作,并聯合病區護士長及輔助科室協同工作,保證應急物資供應正常,應急設備運行正常。②管理應急人員:由于感染和突發事件的疾病具有不確定性、疾病傳染性及病人數量也不確定,要求應急小組時刻保持極高的應激狀態。這就決定了院領導及護理部主任需要關心探訪病區的醫護人員,為其提供安全、溫馨的工作環境,提供情感支持。因3 歲以下幼兒的自身免疫狀況低下,傳染病的發病率相對較高,同時也是心理神經發育的關鍵時刻,因此家有3 歲以下幼兒的護理人員不承擔應急工作。
從2013年—2014年期間,該院救治成功人豬鏈球菌病人33例,2例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患者,甲型H1N1 流感患者544例,手足口病患者1683例。無1例院內患者及醫務人員交叉感染病例,無1例職業暴露事件。
系統、科學的護理應急體系對各項突發事件的應對具有重要作用[5]。建立健全應急管理體系,確保突發事件的應急救治工作可以高效、有序的實施,保證救治工作順利開展。建立護理應急管理系統,能夠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6]。該院護理人員通過應急救治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突發傳染性疾病的應對及管理經驗。
近年來,全球傳染病的發病率逐年攀升,各國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機制建設投入都在不斷增加。我國也頒布了一系列處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的相關條例,但是卻未制定保障有力的財政投入的相關政策[7]。因為應急經費保障缺乏,應急人員獲得的只是很少的院內補貼,但是全體工作者均嚴格遵守紀律,沒有發生收到指令后不進行搶救的狀況,靠的全是應急工作人員的奉獻精神及團隊合作精神[8]。但是,具體財政補貼辦法和標準的出臺,制定合格的運行機制,保證穩定、持續的財政投入,才能對醫護人員加入到應急救援的工作當起到更好的激勵作用,對于傳染性疾病突發事件的處理具有重要價值[9]。
我國目前尚未建成完善的應急救治人員的培訓系統,統一評價方法不足。一旦有應急事件發生,多數醫療機構采用的是抽調各科室工作人員,臨時組成救援小組[10]。國家衛生行政部門應對應急救援人員管理方法重新規范,授權緊急救援培訓機構,發放培訓合格證書,以更好地適應緊急救援的需要。
總之,通過建立護理應急管理方式,并嚴格實施,能夠有效提高傳染性疾病突發事件的應對及處理能力,值得推廣借鑒。
[1]胡大一.行動是應對非傳染性疾病挑戰的關鍵:理想、價值、責任、使命[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2,40(1):1-2.
[2]吳鴻珠,余輝.產褥期重癥甲型H,N,流感一例的救治及護理[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2,5(5):304-305.
[3]馬成吉.傳染性疾病突發事件的應急防控體系評價[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21):127-128.
[4]曾瓊.傳染病醫院護理應急體系的構建與思考[J].華西醫學,2013,28(5):777-779.
[5]代銀,韓雪,張家琪.上海市楊浦區2007—2011年學校和托幼機構傳染病疫情分析[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13,8(5):375-377.
[6]J.Roodenrijis,M.Kraaij,J.Van,et al.Risk governance for infectious disease:exploring the feasibility and added value of the IRGC-framework for Dutch infectious diease control [J].Journal of Risk Research,2014,17(9):1161-1182.
[7]Paul D,Peter M,Colin R,et al.Investigating potential associations between chronic exposure to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and infectious disease mortality in harbour porpoises from England and Wales[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0,14(21):339-348.
[8]Nichols G,Andersson Y,Lindgren E,et al.European monitoring systems and data for assessing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impacts on human infectious diseas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4,11(4):3894-3936.
[9]Yang Liang,Xiaoxue Feng,Feng Yang,et al.The distributed infectious disease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ollaborative sensor wakeup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Information Sciences,2013,22(3):1041-1047.
[10]邢冬梅.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控能力評價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D].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