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真
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醫院內科,山東濟南 250031
高血壓是以舒張壓與收縮壓持續升高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發病率、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現代醫學認為,高血壓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約有50%心肌梗死患者和70%腦卒中患者伴有高血壓,因此科學、有效地控制血壓尤為重要。但是該病癥目前仍存在知曉率低、控制率低以及治療率低等問題。隨著臨床醫學的深入研究以及人群健康管理意識的逐步增強,探討如何加強血壓管理具有重要價值。
臨床大量研究證實:人體血壓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即血壓水平越高,人體面臨腦卒中、心肌梗死的風險越大。目前,我國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均呈現上升趨勢,全球每年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高達1 500萬,在人群病死原因中居于首位。維持在合理范圍的血壓有助于人體臟器血流灌注,若血壓過低則影響機體組織功能,若血壓過高則會增加心、腎等靶器官受損風險[1]。近年,降壓治療中的J型曲線圖像是臨床研究熱點,促使人們改變血壓越低越好理念。
降壓治療的J型曲線可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中顯示,冠狀動脈僅在血壓舒張期間灌注可能引起心肌梗死,由此可知:舒張壓過低會增加人體發生冠心病風險。收縮壓低至120 mmHg時,其與腦卒中危險呈直線相關性,嚴重不良事件危險增加40%,此時所得的J型曲線提示若血壓過低亦會增加心臟疾病發生率[2]。歐洲、美國等在最新高血壓指南和血壓管理建議中將血壓控制目標值放寬:高血壓患者血壓目標值應控制<140/90 mmHg,若患者年齡超過60歲,則將血壓目標值控制在<150/90 mmHg(與我國2010版高血壓指南提出的血壓目標值一致)[3]。在2013版的我國高血壓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壓控制指導意見中,學者提出高血壓伴糖代謝異常及微量白蛋白尿者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
我國自2009年開始將高血壓疾病歸入公共衛生服務范疇,即由鄉鎮衛生院、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管理。目前,人群對于高血壓的知曉率約為45%、治療率約35%、控制率約10%,提示血壓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高血壓雖然已被歸為我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疾病的防治范圍擴大,但是由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自身缺乏人力、物力、財力,加之政府并未額外撥付用于血壓管理的醫用經費,導致血壓管理工作受到限制。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人才結構不太合理,高校畢業的專業人才較少,導致基層醫務人員整體醫療知識、技能有待提高。此外,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基礎,降壓藥物的合理應用是促使血壓達標的關鍵,但是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并未明確規定降壓藥物的使用標準,進而影響血壓管理效果。
公共衛生服務機構應當嚴格按照我國頒布的《國家慢性病防治工作計劃》開展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心下沉的工作方針,對健康人群、高危人群以及高血壓患者加強防治管理[4]。政府則應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提供政策、人力、財力等支持,以便為血壓管理奠定物質基礎,進而提升我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
我國應當以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在結合當前社會發展形勢的基礎上對血壓管理和心血管疾病防治方案予以適當改進。例如,加大《中國高血壓患者教育指南》的宣傳力度,改善健康教育體系,以增強高血壓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針對2~3級的高血壓患者,采用聯合藥物或者復方制劑治療方案。《美國成人高血壓管理指南(2013版)》指出:利尿劑、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以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對于降低心腦血管疾病幾率、患者死亡率有重要意義,適用于高血壓患者的初始或者維持治療過程[5]。若高血壓患者年齡在60歲以下,則應將血壓值控制在≤140/90 mmHg;若患者年齡超過60歲,則應將血壓值控制在≤150/90 mmHg;若患者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疾病,則將控制收縮壓≥140 mmHg或舒張壓≥90 mmHg。臨床實踐證實,高血壓患者應用單藥治療的血壓達標率約為40%~50%,而聯合用藥后治療的達標率可高達70%~80%,由此可知: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應注意聯合使用治療藥物,以加強血壓管理效果。
高血壓的發病機制與飲食、體重、情緒等多種因素有關,因而應當引導公眾了解引起該病癥的危險因素,然后針對性地采取避免措施消除危險因素,降低高血壓發生率,減少心血管疾病事件。同時,應當加強對健康人群的血壓檢測,除觀察受檢者的血壓平均值外,血壓晝夜節律亦有助于評估冠心病、腦卒中風險,以提高高血壓檢出率,及時進行相應診治、降低血壓水平而預防心血管疾病。
由于不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齡、機體等有所區別,所以其血壓目標值不同,臨床制定治療方案時應當綜合考慮上述因素,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合理選擇降壓藥物、速度。另外應當注意的是,高血壓患者中普遍存在J型曲線,但不同臨床研究中曲線拐點有所不同,具體表現在血壓水平不同,因而臨床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探索J點最佳水平,將患者血壓控制在最佳范圍[6]。最大限度減少心血管疾病并發癥是高血壓的主要治療目的,因此在加強血壓管理時,對于血脂等其他可逆性心血管危險因素也應予以及時干預,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
綜上所述,高血壓可引發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對患者生存質量造成不良影響,而加強血壓管理是防治心血管疾病、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方法。因此,臨床應當了解心血管疾病防治中血壓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及其現狀,然后查找血壓管理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從加強政府支持、規范降壓治療以及注重疾病預防等具體環節著手,以促進血壓管理體系的優化,穩定患者機體血壓水平,阻斷疾病發展,實現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幾率的目標。
[1]郭進英,李國寧,馬助國.血壓管理對腦出血患者預后的影響[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3,6(38):678-679.
[2]胡大一,郭藝芳.堅持循證預防應對心血管病流行的挑戰近10年心血管疾病防治領域的進展與成就回顧[J].中華內科雜志,2013,2(52):103-104.
[3]史旭波,胡大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誤區[J].中國循環雜志,2014,2(29):158-160.
[4]王文.我國高血壓管理的初步效果、問題及對策[J].醫學研究雜志,2014,9(43):1-3.
[5]彭美娣,王琴,謝幸爾,等.基層醫生對糖尿病患者血壓管理知識掌握程度及影響因素分析[J].重慶醫學,2012,34(41):3626-3628.
[6]黃河,劉泰.腦梗死急性期的血壓管理[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8(11):95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