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晶晶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中藥房,河南鄭州 450000
中藥小包裝飲片是將炮制合格的飲片拆分成顆粒,并對其進行常規使用劑量包裝,在配方藥師的使用過程中,不需要進行單獨稱重的調劑方式。該研究對一段時間內使用小包裝中藥飲片的經驗總結和歸納,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使用調配方式。這種方式不僅能夠使藥物計量準確,還能減少調劑過程中的失誤,對患者也有知情權,能夠一定程度上減少醫患糾紛,在中醫藥的發展中具有應用價值。
中藥飲片是中醫辨證施藥的重要表現,歷來在中藥飲片的調劑中也會秉承根據處方劑量進行精準稱量。在稱量過程中,中藥飲片的規則不一,其劑量較難以進行準確分量,并且分布不均勻,平時調劑過程中對藥物也有一定的污染,并且調劑效率低。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對藥物的調配要求也越來越高,相應藥物管理部門對藥物的配置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也出臺了相應的中藥飲片使用指南,這對中藥飲片的使用規則也有了相應的管理,但是中藥飲片依然受人為因素影響,不同的操作人員其調劑方法和規則有較多差異[1]。
小包裝中藥飲片解決了很多由人為因素所導致的誤差,避免了分配不均以及分配效率低等狀況,避免了抓藥過程中由于操作所導致的藥物損失等因素。還確保了劑量的精準性,在統一分裝的時候是采用高精度的電子稱進行分裝,避免了人為的操作導致劑量不準。提高了調劑師的工作效率。并且有利于失誤糾正和復核,小包裝的中藥飲片不僅保證了藥物的原有形狀,并且在更換上也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同時藥物的生產日期以及有效期等都很容易查找。封閉性包裝還能讓藥物的藥性保持在最佳狀態,有利于保存和輸送,還非常有利于統一管理和庫存[2]。
從醫師那兒得到藥方交給藥師后,藥師需要核對處方,對藥物的搭配做相應的校審,根據自身的藥物搭配知識進行藥物的審核,對于有不合理的地方就應該提出后與處方醫師進行協商,確認沒有問題才可進行處方確定,并加蓋相應的審核印章,交給調劑人員。
在調劑師得到藥方后,先將藥方進行審核,確定無誤后進行藥物調劑分發。若藥物劑量在一周以內,則可以一次性將藥物拿完,對于超過一周劑量的藥物則可先將一種藥物放好在一個調劑筐里,然后進行每劑藥物的配置,拿藥的過程中,按照藥物的最小劑量進行發放,例如處方里的10 g,就選擇10 g一包的藥物,不能選取5 g的藥物兩包進行組合,同時在調劑過程中每一劑藥調劑過程中最好不要中斷,以免中途出錯導致多放或者少放。在分要的過程中,要對擺、看、對、拿、分進行嚴格調配[3]。首先在根據藥物劑數進行位置分布,要將藥物放在干凈整齊的調劑臺上,合理的位置分布避免藥物的混淆;在調劑的過程中,要核對處方中的藥物名稱與所調配藥物名稱是否一致,并且校對藥物的炮制是否合格,確定包裝袋有無漏袋、空袋等情況,避免調配藥物出現質量不佳;同時需要關注調配過程中,所選藥物的小包裝劑量是否與處方相同,避免由于調劑師的習慣性主觀操作導致劑量不準;在一種藥物的調劑中,最好一次性分清,不能一次性拿完的藥物可使用調劑筐進行輔助分發[2];在拿藥的過程中,對每份藥物的分量進行經驗型掂量,估摸一下包裝的大小,對藥物的包裝進行計量,避免一些分量不一致的藥物串包;在藥物調劑過程中,病程藥物一次性分發完,避免中途停止出現錯誤。
在一些處方中,需要對部分藥物進行先煎,有的藥物則需要后下和沖服等。在使用過程中最好將特殊藥物進行標注,并且囑咐患者詳細閱讀藥物煎煮說明書,在用法用量方面要嚴格操作。
在調節完成后需要對藥物處方進行復核,隨機選取一劑藥物,兩人分工合作,一人進行藥物清數,另一人對藥物在處方上進行標記,確認沒有問題后再核對藥物劑數,所有內容復核完畢后蓋上復核人的印章,然后進行單劑藥物包裝。
藥物復核均無問題之后,對所有藥物進行包裝,然后清理臺面,防止藥物漏裝,然后叫送給發藥的人。發藥時需要工作人員對處方和藥物名稱進行仔細核對,并且囑咐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對于有疑問的患者需要進行耐心解答,藥物發放完畢后蓋上發藥印章。在統一管理過程中,需要工作人員對當日的處方進行統計登記,然后交由會計保管。在不合格的處方也需要作相應記錄[5]。
中藥小包裝飲片具有普通中藥飲片所不具有的利于保存和分發的性能,在調試過程中使得分發更為便捷、快速,分量也校準,并且復核方便,計量準確,患者對藥物的配方也具有更全面的知情權,非常值得運用于臨床。
[1]田連營,程珊珊,劉燦坤.中藥配方顆粒與小包裝飲片規范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4,25(6):132-134,136.
[2]馬爽.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小包裝中藥飲片智能預調配系統與傳統調劑模式對比研究[J].北京中醫藥,2014,7(6):545-547.
[3]付文嬌,卞麗,趙臻.中醫醫院小包裝中藥飲片推廣使用情況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2,2(25):192-194.
[4]王陶麗,劉玉芹,劉燦坤.中藥小包裝飲片調劑操作流程規范化的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6):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