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伶
錦州市中心醫院眼科,遼寧錦州 121000
作為反映護理質量的重要標志,護理安全同時也是確保患者獲得優良護理的基礎。近年來,科學技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先進設備被廣泛應用于眼科臨床,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眼科的護理工作提出了挑戰。眼科患者由于受視力障礙、護理人員專業水平、護理環境以及安全健康教育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存在許多安全隱患。如何做到及時主動的發現安全隱患,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范,是所有醫護人員和護理管理人員都應該思考的課題。
由于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水平薄弱,易導致操作過程中的失誤,給患者帶來傷害。部分護理人員在對患者的眼部進行注射,或是對眼部、淚道進行沖洗時,由于操作不當會使患者視力受到損傷;對患者用藥時,由于藥物的藥理作用不相同,若沒有做到區別用藥也會誘發不安全事件,這些都是專業知識水平薄弱所造成的[1]。此外,由于眼部的特殊性,若是護理人員操作技術不夠嫻熟,都會給患者造成許多不安全的因素。
大多數的護理糾紛有源于護理人員的法律觀念淡薄,對于許多眼科老年患者,由于護理人員對其安全性沒有充分認識,容易忽視住院留陪必要性而誘發安全隱患。由于眼科護理工作量太大,超負荷的工作易使護理人員尤其是年輕護士身心疲憊,在對待患者及家屬時態度冷漠、語氣生硬,在工作中變得散漫,缺乏責任心。護理人員一旦缺乏責任心容易出現不能很好執行醫囑的情況,繼而無法很好的估計患者病情并作出安全防范,甚至給患者發錯藥或是打錯針。
通常情況下,由于醫院地面潮濕光滑、廁所的燈光太暗或是臺階設置不合理,以及物品的擺放無序、通道障礙物的影響、患者臥床的時間太長等都會造成患者站立不穩跌倒或碰傷,進而引發糾紛。此外,由于許多眼部的精細檢查都要在設備較多的暗室進行,使得暗室成為眼科的特殊區域,為了方便檢查并確保檢查結果的準確性,暗室的燈光通常比較暗,部分患者由于對暗室環境不熟悉,加上暗室儀器擺放無序和視力障礙在檢查時易碰傷。
由于眼科患者年齡跨度大,老年患者在眼科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較大,加之老年人記憶力和生理機能減退,聽力下降且感覺比較遲鈍,使得適應力也較其他患者差。受病房環境的影響,老年患者通常是發生跌倒、損傷和墜床的主要群體。此外,大多數的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等全身性的疾病,易誘發心腦血管風險,且易發生感染[2]。由于需長期服用降糖和降壓藥物及安眠鎮靜藥物,易并發低血糖和眩暈等癥狀,從而發生意外事故。
一些護理人員往往將精力投入基礎護理而忽視患者的健康教育,而許多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于護理人員對患者或家屬的安全健康教育不到位導致的。由于疾病帶給患者極大痛苦,若患者對自己病情不了解、認識不到位易產生恐懼和焦慮的心理,使患者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療和護理,嚴重的影響病情的發展和轉歸。一些患者由于害怕失明而增加其心理壓力,甚至對治療失去信心。另外,由于健康教育不充分,使得患者對眼睛的日常保護不到位,也易誘發其他眼部疾病。
要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杜絕不良事件的發生,管理人員必須制定分層次、詳細全面的培訓計劃,嚴格落實對新進人員專科技能和基礎知識的培訓,后續進行定期繼續教育培訓并考核。也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來增強護理人員操作技能和專業水平,例如:播放眼科技術的操作錄像,組織護理人員進行觀看,可建立護理檔案記錄工作情況[3]。護理人員自身也應做到不斷的更新和充實自己的知識,并提高眼部疾病的防范意識。對患者眼部進行護理時動作輕柔,技術操作上考核不合格的護理人員禁止臨床操作,只有不斷提高護理質量,才能保證護理安全。
組織護理人員進行《眼科診療手冊》、《醫務人員道德規范及實施辦法》及相關法律知識學習,增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的意識,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從法律和職業道德的角度來規范護理行為,嚴格實施和執行各項規章制度,避免醫療糾紛。為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感,首先要根據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年齡、業務技術等合理安排其日常及節假日值班表,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調配,以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負荷。并在此基礎上對護理人員進行工作責任教育,嚴格執行護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強化其主動服務的觀念,使其增強護理風險意識[4]。護理人員應加強自身約束,重視患者安全問題,對風險事故做到事先防范。
護士長定期檢查病區環境,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時進行宣傳教育,并詳細的介紹病區的整體情況,有效的消除患者對新環境的陌生感,方便患者日后行動。同時要保持病區衛生間、通道、樓梯的清潔,病情較嚴重的患者為了防止跌倒,出行必須要專人陪同,并在公共區域放上較為醒目的安全警示標志。為避免暗室碰傷狀況的發生,應合理有序的擺放暗室儀器,事先帶患者熟悉暗室環境,進行檢查時讓專人攙扶患者,進行檢查時為了避免儀器碰傷,叮囑患者不要晃動。
護理人員應在老年患者入院時對其進行風險評估,評估內容著重于患者的自理能力,通過對患者進行評估來分析患者存在哪些危險因素,從而根據這些危險因素來制定具體的護理計劃,并確定重點護理對象。對于臥床時間太長或是剛手術的老年患者,醒后不可立即下床和行走[5]。老年患者活動時必須有家屬或護理人員在旁,及時的給予幫助。通過以上這些預見性的護理措施和風險評估,有針對性的對老年患者進行護理,最大程度的將安全事故發生率降至最低。
加強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和了解,細致耐心的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指導患者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緩解其緊張情緒,積極配合護理,并重視眼睛的保護。可邀請專業醫生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傳教育,提醒患者術后以及臥床時間較長后的注意事項,防止意外發生。也可定期的召開護理人員與患者的座談會,讓護理人員傾聽患者在護理過程中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有利于護理人員及時的改進工作,妥善的處理潛在的安全隱患,保證護理安全[6]。還應實時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及時的進行心理疏導工作。對于即將出院的患者,做好出院指導工作,避免出院后的不良反應。
護理安全管理是完全符合護理發展趨勢的舉措,要全面做好眼科護理安全管理工作,不僅要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增強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感,還要從病區環境的改善以及患者的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只有建立完善的眼科護理安全管理系統,才能最大程度的減少護理過程中的差錯,規避一切安全隱患,最終保證患者的安全。
[1]萬霞.眼科手術患者護理中的風險及防范對策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1):327-328.
[2]劉銳.護理安全在眼科護理中的應用體會[C]//中華護理學會.全國眼耳鼻喉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北京:中華護理學會,2011.
[3]董敏,劉東菊眼科護理中的風險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分析[J].中國醫學工行程,2012(11):83.
[4]黃靜育.高齡眼科住院患者不安全因素分析與防范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8):63-64.
[5]高福榮,王靜.眼科病區護理安全隱患與防范措施[J].當代護士,2013(5下旬刊):71-73.
[6]梁義紅,趙靜,柴樹潔.眼科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對策[J].中國醫療沿,2012(1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