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芳,鐘文鋒,宋月君,3
(1.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2.贛州市水土保持局,江西 贛州 341000;3.福建農林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2)
贛州水土保持現狀和防治對策
袁 芳1,鐘文鋒2,宋月君1,3
(1.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2.贛州市水土保持局,江西 贛州 341000;3.福建農林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2)
水土保持;現狀;防治對策;贛州
經過30多年的發展,贛州已成功走出了一條具有區域特色的水土流失防治之路,成為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如今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新要求下,贛州水土保持工作應以全國水土保持改革試驗區建設為契機,搶抓機遇,與時俱進。在分析現狀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水土流失防治對策,以期能增強贛州水土保持發展動力,為推進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探索新路。
贛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地處贛江上游、東江源頭,土地總面積39 379.64 km2,轄18個縣(市、區),總人口930萬人,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區。贛州歷史上曾是一個山巒疊嶂、森林茂密的地區,但由于近代戰爭、人為破壞,以及特殊的地質條件,贛南一度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問題。“興國要亡國”“寧都要遷都”是當時水土流失嚴重的形象寫照,贛南也因此被中外專家稱為“江南紅色沙漠”。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贛州市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現已成功走出了一條具有區域特色的水土流失防治之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整體生態環境仍比較脆弱。根據2013年公布的全國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數據,贛州市有水力侵蝕面積7 816.67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20%,其中輕、中度侵蝕面積占土壤侵蝕面積的81%;水土流失程度相比2001年江西省第三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時有所降低,但分布依然廣泛,主要分布在贛江源頭的貢水、章水流域和東江源頭的九曲河、尋烏河流域,這些流域多為人口密集區和農業生產區,水土流失常見于林下、坡耕地、老果園、廢棄礦地等。
多年來,贛州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以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為根本目標,著力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矛盾,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2.1 工作成效
在水利部、財政部等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1983年贛州市興國縣被列入全國八大片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正式開啟贛州市水土流失治理之路;在1993年改為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后,贛州的治理縣由1983年的1個增加到2003年的15個縣(市、區),2013年又增加到18個縣(市、區),實現了國家水保重點項目的全覆蓋。此外,2004年贛州的上猶縣、南康市被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治理區,2006年又增加了大余縣。2006年定南縣、安遠縣、尋烏縣被列為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水土保持項目縣,并不斷擴大治理縣范圍,目前已有17個縣(市、區)開展了專項治理。30多年來,贛州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村統一規劃,因地制宜配置措施,大規模集中治理。據不完全統計,30多年來贛州市共完成投資約8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約1.4萬km2,逐步形成了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2.2 主要做法
(1)領導重視,機構健全。市、縣兩級一直保持著由市縣政府主要領導任主任,分管領導任副主任,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組成水土保持委員會的領導格局。市縣兩級均具有獨立的水土保持機構,大多數鄉(鎮)設有水保站或水保員,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水保工作管理服務體系。市政府把全市的水保生態建設工作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各縣(市、區)對水保生態建設任務實行了目標管理和年度考核,將建設“生態縣”作為重要工作目標,把“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水保工作方針融入各級領導的工作理念與工作部署中。
(2)完善體系,依法執政。堅持開展水土保持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活動,多渠道宣傳水土保持法,增強全民的水保意識和法制觀念。狠抓水保配套法規和制度建設,提高水保監督管理能力,逐步形成了上下聯動、多部門聯動的監督執法體系,有力地推動了“三同時”制度的落實。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贛州市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率逐年上升,落實水土保持設施項目達95%以上。
(3)綜合治理,成效顯著。在國家財政、水利、發改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贛州市連續30年資金與治理從未間斷,截至2014年全市共開展了604條小流域綜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 848.9 km2,探索出“大封禁、小治理”“五個一”“豬-沼-果”“分類治理技術”等治理模式,林相結構得到優化,農業基礎設施大為改善,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增強,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贛州多個縣(市)獲得“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市)”等稱號。
(4)加強科研,推動治理。在30多年的治理實踐中,贛州市將科研與實際相結合,開展了多項部級、省級公益性項目、推廣項目,省重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計劃等,并開展贛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30年實踐技術專題調研,全面總結水土保持關鍵技術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模式,對探索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運行機制和科學方法、完善傳統治理模式和應用推廣生態建設新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5)多元投入,合力共贏。一是將多部門資金整合,重點扶持打造精品示范。二是借助中央資金的“藥引子”作用,進一步深化水土保持投資機制改革,大力推行股份制、租賃、招商、承包、拍賣“四荒”使用權等多種形式辦水保,吸引大戶和廣大干部群眾投入治理。贛州市有近3 000家民間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勢頭好、活力足、潛力大,治理面積超過1 120 km2。這是新時期新形勢下加快治理速度、發展當地特色產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有效途徑之一。
隨著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贛州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強烈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及比例大幅降低,水土流失分布相對趨于零散化,同時受2014年黃龍病影響,果業開發和改造帶來了面源污染及新的水土流失問題,因此目前不宜采取集中連片規模治理和傳統的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二是生態環境整體還比較脆弱。生態環境基礎較差,水保生態系統還很脆弱,特別是森林結構不夠合理,主要表現為“三多三少”,即針葉樹多(82.8%)、闊葉樹少(17.2%),中幼齡林多(94.0%)、近熟林(4.5%)和過熟林少(1.5%),純林多(73.5%)、混交林少(26.5%)。贛江源頭的章江、貢江流域存在嚴重水土流失的860條小流域中僅有395條小流域得到有效治理,未治理的小流域防災減災能力還很低。三是廢棄礦山水土流失嚴重。贛州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之稱,是我國重要的戰略礦產資源開采地。目前鎢和稀土礦產資源枯竭,而廢棄礦山的水土流失問題卻日益突出。據調查,僅廢棄稀土礦山地就有5 400 hm2水土流失面積急需綜合治理。四是縣級監督管理機制還不完善,選擇性執法和行政干擾問題急待解決。五是水土保持科學技術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
針對以上問題,目前贛州市的水土保持工作需求:一是加強江河源頭水資源保護,減輕河道和水庫泥沙淤積,開展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治理;二是完善贛南水保治理模式,增列具有贛州特色的生態治理工程,如針對礦山開采和果園開發方面的專項生態治理工程;三是加強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監測、監督、驗收等環節;四是加強水土保持新技術的應用推廣及科學研究。
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被列為“全國水土保持改革試驗區”的大好機遇下,贛州市應深化水土保持改革,增強水土保持發展動力,以生態文明理論引領縣域經濟發展轉型,在青山綠水間建設綠色家園,實現綠色崛起。
(1)加強預防保護,減少流失源頭。一是繼續加大水土保持宣傳力度,用公眾輿論監督水土保持違法行為;二是完善和細化政府考核評價體系,明確各類開發建設項目的最低水土保持方案申報率、實施率和驗收率;三是建立水源涵養功能保護區,加強江河源區保護和生態清潔工程的運行管理與維護;四是規范果園合理開發與生態建設模式。
(2)完善執法體系, 加強監督管理。
一是制定公益類項目和非公益類項目編報程序制度,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確保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制度全面落實;二是強化水土保持聯動監督檢查,全面推動水土保持方案編報、監測監督、技術評估工作的落實;三是加大對林權改革治理開發項目的監督執法巡查,保證合理有序開發,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完善治理模式,打造健康生態。一是以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為依托,以小流域或項目區為單元,在鞏固原有治理成果的基礎上,加強林下水土流失治理,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將新農村建設、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態體系完整、水生態環境優美有機融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著力提高小流域(項目區)治理的層次和水平,分類打造生態清潔型、生態旅游型、生態經濟型和生態安全型等小流域。二是開展礦山治理及生態果園截污導流工程建設等,探索經驗,樹立典型,發揮示范帶動效益。
(4)加強基地建設,提升工作技術含量。結合贛州不同土壤巖性特征和推廣示范研究內容,強化花崗巖侵蝕區、紅砂巖侵蝕區、崩崗侵蝕區等水土保持試驗基地和贛南油茶開發水土保持試驗基地建設,全面推進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和水土保持動態效益監測。
(5)改革創新機制,落實工程管理。對水土保持警示教育基地和科技示范園區等,應加強后期運行維護和管理,真正發揮其作用;對國家水保重點工程,應完善建后管護制度,建立縣、鄉、村三級水土保持工程管護體系,有效保護流域治理成果。
(責任編輯 李楊楊)
江西省水利科技項目(KT201215)
S157
C
1000-0941(2015)11-0005-03
袁芳(1982—),女,江西南昌市人,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水土保持規劃。
2015-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