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學院 于堯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對陜西對外貿易的影響
嘉興學院 于堯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訪問中亞四國時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構繪了區域經濟大合作的宏偉藍圖。這一概念的提出給陜西對外貿易發展創造了新機遇。陜西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將具有更強的區位戰略性,文化的根基性,交通的樞紐性。本文分析了陜西省現如今的對外貿易情況,從進出口方面全面解析陜西省外貿存在的問題,“一帶一路”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為陜西省外貿發展提供了機遇,并對陜西省對外貿易所遇到的問題提供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新絲綢之路經濟帶 陜西 外貿
“一帶一路”的建設將給陜西這片擁有豐富的水土、礦產和旅游資源,雄厚的基礎工業、軍工企業和科技教育實力的西部重鎮,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陜西也必將借助“一帶一路”的建設,積極擴大陜西對內對外開放,加強地區合作,全力推進向西、西北開放,積極大力發展大陸開放型經濟,提升陜西的對外貿易開放水平。
1.1 進出口商品、市場以及經營方式不斷改變和完善
陜西省的出口商品已經逐漸從農副產品向輕紡、機電產品等改變,出口格局慢慢在轉變。而出口市場也從以前的20多個國家地區發展到現在的190多個。進出口企業也增加到1717家,這其中還不包括外資企業,私人外貿企業發展尤為迅速。
1.2 私人企業、外資企業等發展加快并對陜西省貢獻逐漸加大
2013年,非國有企業進出口總值105.26億美元,凈增加額達到99.11億美元,對陜西省進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9%左右,成為對外貿易發展的中堅力量,而此時國有企業進出口凈增加額為-12.8億美元左右,從占比來看,非國有制企業占比達到51%左右,已經全面超過國有制企業,側面反映了陜西省外貿發展的良好勢頭。
1.3 對外貿易對陜西省的社會發展作用越來越大
最近五年來,陜西省對外貿易的依賴度迅速上升,從一定程度上看,進出口數額比重逐年攀升,進出口規模呈幾何倍數擴大,2009年進出口總額僅為120.81億美元,到2014年就已達到1683.53億美元,5年間增加了13倍,在一定程度上超過GDP的增速,2014年,陜西省出口和進口總量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其中進口總額增長尤為迅速,2014年,全省進出口總額1683.53億元,比上年增長35%。其中,出口855.54億元,增長34.9%;進口827.99億元,增長35%。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41.76億美元,增長13.5%。
由于地緣的限制,陜西的對外貿易總量小,在近幾年中外貿的增速也慢,外貿呈現出外貿產品比較單一,以農產品為主,為外商提供服務的金融、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等特點。
2.1 外向程度不高
陜西地處內陸,既不臨海沿江也不靠邊,運輸距離與沿海和沿邊地區相差懸殊,給出口型企業增加了較大的物流成本。陜西近幾年外貿依存度在18.2%~28.8%之間徘徊,與國際化大都市外貿依存度30%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說明陜西的外貿水平仍然較低。
2.2 宗教及語言等人文優勢小
陜西擁有眾多穆斯林信眾,雖然與西亞、中亞地區主要信奉伊斯蘭教相同,但與新疆及寧夏相比,陜西穆斯林的回民在清末起義后都被驅趕到寧夏等地,陜西已經不是主要穆斯林聚居地區,在宗教、語言等方面并不不具有人文優勢。
2.3 缺乏外貿人才和國際品牌
傳統意義上,我國東部沿海城市對外貿易發展水平高,這些城市能夠為外貿人才提供良好的條件,這些城市更能吸引大批人才。陜西雖然作為一個教育大省,雖然擁有著為數眾多的教育機構,培養出來了高素質人才,但卻不具吸引力,難以留住人才。因此,陜西缺乏精通國際貿易的專業型人才和具有開拓進取精神的創新型人才。正是由于人才的匱乏,使陜西省當地企業在品牌建設上較難有所作為,難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樹立長久的品牌形象,致使對外貿易長滯不前。
3.1 機遇
3.1.1 為陜西對外貿易市場多元化戰略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長期以來,陜西對外貿易主要集中在香港、歐美等外貿傳統地區。陜西外貿市場空間布局多元化戰略推進遲緩,“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將從國家層面推進我國與“新絲綢之路”等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中哈簽署22項經貿合作協議,總金額達300多億美元,中烏簽署經貿投資協議30項,總金額150億美元。我國向吉爾吉斯斯坦投資30億美元,中俄簽署了涉及經貿、海關、旅游、教育、電信等領域的共21個經貿合作文件;中印簽署了交通、能源、文化、教育、地方交往等多項雙邊合作文件,而陜西作為“一帶一路”的前沿陣地,共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將促進陜西對外貿易西進戰略的實施,優化陜西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使陜西外貿市場地理格局更趨于合理,開辟了外貿發展的新市場、新路徑。
3.1.2 為陜西能源多元化提供了保障
自古到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有豐富的能源礦源,能有效的為陜西省提供必要的能源儲備,陜西省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大力發展能源進口貿易。環“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豐富的國家紛紛制定和實施油氣能源興國戰略,以促進本國能源開發和出口。在中國能源進口需求多元化,對于沿絲綢之路地區的中東和中亞地區有極強的互補性。目前,我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不斷深入。中國先后與哈薩克斯坦、土耳其、俄羅斯簽署能源合作協議,建設跨境油氣管道。中國與中亞地區、俄羅斯能源合作項目的良好進展帶來更多的示范效應。而陜西作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樞紐點,必將充分利用這一能源優勢加快自身經濟建設和對外貿易開發。
3.1.3 陜西省對外經貿合作有良好的政策基礎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的提出是基于國家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給予了積極的政策支持。譬如陜西作為西北最大的省份又處于中國的中心節點上,在地理位置、產業結構、文化資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新絲綢之路的起點,國家以及政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陜西省政府抓住機遇,大力推進西安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先后出臺相關政策及規劃。而共通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當前陜西省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礎上要形成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發展思路,全力保障陜西省的快速發展帶動沿線及周邊城市的發展,為陜西省發展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3.1.4 為陜西省對外經濟貿易合作創建了良好的對外溝通平臺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等一系列涉外平臺的搭建,為陜西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區及國家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為大力發展陜西省及西北地區經濟,2009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了成立關中、天水經濟區,并且以大西安經濟圈為中心城市,依托歐亞大陸橋及連霍高速公路,通過制度改革、技術創新、環境改善和對人才的高效利用,整合創新關天經濟區內產業,實現產業集群效應正式與國際接軌。2014年1月,西咸新區成為中國第七個國家級新區。陜西可充分利用西咸新區優勢,利用西咸新區的政策支持、產業集群效益與經濟支持來合力打造絲綢之路新起點;同時整合西咸新區與關天經濟區的產業發展物流網絡,打造國內領先的絲路貿易產業基地與物流基地,進一步為陜西對外經貿合作搭建了良好的涉外平臺,培育更強的對外經貿合作能力。
3.2 挑戰
3.2.1 貿易限制更為嚴苛
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在國際地位中的提高以及中亞等國家吸引外資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對外貿易經濟呈現井噴式的發展,在俄羅斯、中亞中東國家開發能源、礦產資源力度不斷加大。我國的輕工業等產品進入中亞國家,當地消費者對我國的輕紡商品有著很大程度上的青睞,導致我國產品競爭力的提升和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一些國家感受到威脅,紛紛對我國企業進行制裁和產品設置貿易壁壘,俄羅斯、中亞國家對中資企業投資設置更多障礙,使其外資優惠政策和法規難以落實,各種限制措施給我國投資者的經營活動帶來很多困難,導致我國在中亞的投資阻力加大,間接地導致了陜西進口成本的增加,對外投資難度上升。
3.2.2 人力資源匱乏、外貿水平認可度低
與沿海地帶相比,西北內陸地區交通條件差,市場較為閉塞,雖然陜西省教科較為發達,但是由于之前政策傾斜度較低,大多數高校畢業生,或者各個領域杰出的人才大多涌向東南沿海城市,“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立可能在短時期內無法改變這一格局,這也造成在現階段人力資源的嚴重不足。另一方面,與國內許多地區相比,陜西省外資企業太少,當地金融市場機制又相對不是很健全,國際企業對西安的外貿水平認同并不高。
3.2.3 社會治安環境仍有挑戰
西北地區種族較為復雜,陜西地處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位置,在溝通南北、貫通東西的同時,可能遭遇恐怖分子以陜西為跳板,對“一帶一路”沿線省區、國家進行恐怖主義活動,破壞社會穩定,這對陜西的經濟發展勢必造成消極影響。
4.1 沖破國外貿易壁壘,拓展貿易對象
對于歐美等其他國家地區設置的貿易壁壘,健全機制,采取差異化對策應對貿易壁壘,采取有針對性的對策處理貿易問題,加強行業自律,規范企業出口經營秩序,杜絕惡性競爭。通過各行業協會、主管部門公布信息、提供咨詢服務,及時引導出口企業調節出口數量與價格,并建立重要產品的進口數量、價格監測系統,盡可能將隱患消除在境內。另外,借助“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拓展貿易伙伴,拓寬貿易產品,降低貿易風險,開拓新的貿易市場。
4.2 吸引人才,吸引外資企業來陜西投資
陜西省擁有眾多高校,科教力量中流砥柱,并且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當地政府應充分運用這一優勢留住人才,培養大量外貿人才,應給予他們優惠政策和福利條件,提高本土學生的歸屬感,讓每一個人才都有發揮才能的空間。同時應該鼓勵外資企業和國內大型企業在陜發展,依托西咸新區,依靠陜西“一帶一路”橋頭堡的地位,設立創新性的工業園區,優化資源配置,大力發展外貿經濟,加快對外投資走出去,創立當地品牌文化。
4.3 嚴厲打擊恐怖犯罪主義,營造一個安全良好的發展氛圍
對于恐怖犯罪主義分子給與最嚴厲的懲罰,杜絕一切犯罪事件的發生,讓每一個投資者有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對于民族紛爭應加以引導,消除民族偏見,讓人人都能貢獻自己的才能,讓陜西省成為一個真正的經濟大省,全面帶動西北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忠民,劉育紅,張強.“新絲綢之路”交通基礎設施、空間溢出與經濟增長[J].財經問題研究,2011(4).
[2] 張津梁.科學開發深度合作,共同打造現代絲綢之路大旅游[R].新亞歐大陸橋區域經濟合作國際研討會,2007.
中圖分類號:F7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5(c)-1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