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張天競沈陽工業大學 姜兆巖云南藝術學院 王勇
解析經濟轉型期中政府規制改革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張天競
沈陽工業大學 姜兆巖
云南藝術學院 王勇
摘 要:當前中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中國除了完善市場對于資源調配的重要作用,還應該注重分析經濟轉型期的特點,推動政府規制改革。政府規制改革需要明確政府經濟職能定位,同時推動政府的服務型轉變、承擔有限經濟責任,以適應轉型期中國經濟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經濟轉型期 政府規制 改革
當前中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對于中國而言,在面對著經濟下行壓力基礎上,除了完善市場對于資源調配的重要作用,還應該注重分析經濟轉型期的特點,并且對這一個時期政府規制行為進行改革,從而推動政府規制的科學化與有序化。針對政府規制可能發生的失靈狀況,西方特別是美國等學者都有進行研究,他們反對政府的規制對市場的全面干預,并且推動了政府解綁規制,最終推動了社會企業提升自身經營效率等。從這些發達國家對于政府規制行為的改革上看,對于政府規制要給予一定的引導,其成功經驗可以作為參照,但仍然要充分分析當前中國經濟轉型期的具體情況。當前中國雖然已經堅持以市場作為分配資源的基本方式,但是宏觀調控仍然不能缺位,政府規制要做到精準發力、定向調控,重新塑造出適合當前中國國情的政府規制制度。
西方發達國家,其政府規制形成的社會背景和我國不同,特別是美國以及英國在19世紀中葉,就已經對于鐵路行業進行了適當的規制。西方發達國家在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前,對于微觀社會經濟的發展仍然是采用一定的強制力進行規制。進20世紀70年代之后,西方國家對政府規制行為進行改革,主要是受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市場經營范圍逐漸國際化有關系。但是這種政府規制改革,仍然是有選擇性的規制和引導,比如對于自然壟斷性的企業的規制進行適度調整,但是對于可能影響到公共安全、國民身體健康問題上,還是有逐步強化政府規制行為的趨勢。
對于中國所開展的政府規制以及改革的背景,實際上和西方國家是有比較明顯差別的。第一,中國的政府規制的發展和改革基礎是不同的,在進入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政府規制是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上,所有的社會資源都應該通過行政體制進行直接分配,也就是計劃管制。西方的政府規制則是一般在市場無法進行調節,也就是市場出現失靈的狀況下才進行干預。第二,中國政府的政府規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是對社會化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包括生產、分配、交換以及消費等進行全面的干預,這種干預實際上其作用非常廣泛。但是西方政府主要還是對市場失靈進行彌補,對市場無法進行配置的范疇發揮重要作用。第三,在計劃經濟下,中國政府規制主要是通過強制性的行政命令來實現的,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規制則沒有辦法僅依靠行政規條來實現,而是要通過國家的法律以及法規來推動。
中國目前的政府規制改革,雖然已經有相對健全的市場資源配置作為基礎,但是中國長期處在計劃經濟當中,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對于當前中國的政府規制仍然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在推進中國政府規制的過程當中,要處理好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問題,同時也需要應對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沖擊。政府規制改革,應該按照市場的基本規律,避免經濟轉型期出現制度缺失的狀況,特別是政府規制機構、行政行為的責任界定等,都應該有準確的定位。
在經濟轉型期間,中國要面對的問題相對比較突出,比如城鄉、區域經濟發展之間不平衡,貧富之間的差別逐漸加大,整個經濟的環境都具備更為復雜的過渡性問題。因此,對于政府規制職能進行定位,需要全面分析當前經濟轉型期,明確當前中國在經濟轉型期的基本國情。除了當前仍然要發揮中國政府的一般性經濟職能基礎上,還要對當前的轉型期的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特點,對政府經濟職能進行全面改革,從而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
首先,政府規制職能當中,應該強化政府對于微觀經濟的規制。在傳統的計劃經濟當中,政府對于社會各項資源的分配都有著絕對的分配權力,也就是政府指令性的調節和直接干預是具備普遍性的。但是進入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成型,對于資源配置從傳統的指令性的配置轉變成為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因此,在當前經濟轉型期,政府規制的職能定位,應該充分根據當前中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情況和經驗,調節自身的微觀規制職能。雖然中國已經有相對比較豐富的宏觀調控經驗,但是當前中國的市場經濟在發展上仍然有不成熟的狀況,有一些行業出現了行政性壟斷的情況,假冒的產品和環境污染都給中國市場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影響。對于這些微觀環境下存在的問題,中國政府都應該在規制職能當中形成具體的微觀規制方式,對市場上各個主體的行為進行引導以及規范,促進它們在市場當中逐漸成熟和健康發展。
其次,在政府規制職能當中,要強化政府的制度性創新職能。市場經濟的轉型,實際上是政府發揮制度性創新能力的過程,特別是對于過去尚未建立和存在的資源分配制度,政府要有足夠的想象力以及創造力,才能夠推進市場的不斷發展。制度性的創新包括很多方面。如政府應該對于市場分配制度進行推動和發展,促進市場當中各種資源分配的制度形成和建立。資源分配應該讓社會上主要的經營主體進行推進,政府應該盡可能簡政放權,讓市場和企業成為市場的主要分配主體,并且也能夠在這一基礎上獲得自主發展的機會。政府同時應該在法律規范上進行創新,通過法律法規的力量,對于政府以及市場各個參與主體進行制約,規范和具備規律性的法律體系,能夠幫助市場逐漸形成科學運行的機制。此外,政府還應該在市場倫理、誠信經營等價值觀建設上具備非正式性的創新以及引導。
再者,政府規制職能當中,政府也要具備對市場進行引導的職能。當前中國的市場發展是不夠完善的,仍然需要政府通過形成相關政策,以適應市場在經濟轉型期的健康發展。政府規制應該在市場經營主體培育上有所作為,鼓勵國有企業創新經營模式,在企業的制度上提供創新性的完善方式,特別是針對原來的國有企業,應該培育成為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市場經營主體。對于民營企業的發展應該給予一定的扶持,特別是對于新發展的小微企業,要給予制度上、資源分配上等方面的便利。要建立并且健全當前各種類型的市場機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促進社會上不同市場的健康發展,如資金以及科學技術等生產力要素的市場化交易應該得到支持,從而促進整個市場體系的完善。在這個轉型期的重要階段,政府規制應該采用必要的手段,促進市場的有序化和統一化發展,完善市場體系的經營規則,促進市場當中各種不同類型的主體,都能夠在法律的框架之中有序發展,促進市場上的良性競爭。
最后,政府規制職能應該納入保障職能。盡管在進入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在政府規制上定位主要還是宏觀調控的基本職能,但是對于微觀層面上,對于勞動者的基本保障機制仍然是需要給予重視。因為隨著社會經濟進一步轉型,在經濟轉型期,政府應該關注到市場自我調節所客觀存在的盲目性以及自發性,對于不具備更多資本的勞動者而言,其供應以及需求的關系已經產生了更多的變化,收入相對較低甚至失業等問題也客觀存在。所以,政府為了避免在經濟轉型期,出現大規模的失業以及勞動者的收入因為市場調節而減少,需要通過一系列的社會保障政策,才能夠更好地保障勞動者的權益。比如在社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政策方面,應該進行更大規模地推動,幫助低收入人群以及失業者能夠渡過難關,讓社會保障職能在政府規制下得到更科學的發揮。
首先,在經濟轉型期,政府規制改革應該從傳統的全能政府,轉變成為承擔有限經濟職能的政府。政府的行政命令不能夠總是替代市場進行資源的調節,在社會上各個領域和層面,行政機構應該簡政放權,避免自身在經濟以及社會管理方面過多進行強制性干預,維護整個社會在資源分配上的穩定性和秩序。在經濟轉型期間,政府應該避免對于市場上各個經營主體進行過度干預,合理引導并且管制市場上的經營主體,避免政府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產生了職能上的錯位。政府規制的范圍應該相對于之前的一個階段,進一步地縮小,打破傳統的行政性壟斷,促進市場的開放性,鼓勵市場當中各個經營主體進行競爭。對于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而言,市場對于資源分配的基礎性作用應該得到強化,并且在良性競爭當中不斷優化發展。政府只有在涉及到公共安全、國家安全等與整個國家息息相關的內容時,才應該采用規制性的方式進行調整。政府規制也應該明確自身的邊界,市場失靈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市場失靈并不能夠全部都交由政府進行規制,而是應該根據市場失靈的具體狀況,能夠運用市場的一般規律以及社會干預的,那么政府規制不應該進行介入。政府規制也應該考慮其成本和效益,如果政府規制在干預一個市場失靈的具體情況是需要消耗大量的社會資源,那么實際上應該充分衡量后,選擇科學的解決方案。
其次,在經濟轉型期,政府規制改革,應該朝向規制與服務相結合的道路。當前政府的管理職能逐步向服務職能改變和過渡,對于政府的公共職能而言,不僅要針對政府公共性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政府規制,同時也應該根據當前市場發展的實際狀況,提供相對應的服務功能。行政主體進行政府規制,其根本目的仍然是服務于行政客體,政府行政規制應該是有價值上的依歸,并不是完全體現出對于市場的干預,要符合當前市場各個經營主體發展的根本利益。因此,政府規制改革,是應該緊緊結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簡化審批程序,并且對被規劃的對象提供更多的服務職能。政府的規制管理不能夠延續傳統的垂直性管理模式,而是應該充分根據當前的實際狀況,特別是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利益分布,提供具備有效性監督的政府規制。通過多種監督下的政府規制,進一步避免了直線管理或者矩陣型規制機制所可能產生的效率低下、腐敗以及收入關系扭曲的狀況,還可以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從傳統的管理型、干預型轉向于服務型,這也是政府進行管理的目標以及方式。政府在這一個過程當中,應該吸收西方發達國家在政府規制改革方面的經驗,同時制定出符合當前國家規制改革發展的基本方式,推動政府規制改革的健康有序發展。
政府規制能夠更大程度上彌補傳統市場調節失靈的狀況,根據國家所頒布的各項法律法規,提出一些行政性的干預,實際上是市場經濟有序、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中國的政府規制應該符合當前中國經濟轉型期的社會、市場特點,在部分領域應該讓市場自行進行調節。特別要注意的是,政府規制并不是在全部市場失靈的狀況下都要立即干預以及介入,在部分市場失靈的狀況,政府規制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代價相對比較高,而且矛盾容易被激化等問題上,應該謹慎采用政府規制的方式,避免政府出現規制效率低下,或者是政府的規制過程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甚至是出現政府規制失靈的狀況。因此,在經濟轉型期的政府規制改革方面,應該更多考慮政府自身的發展,避免政府在轉型期出現職能錯位的狀況,設立經濟職能有限型的政府,打破傳統的行政壟斷等,推動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崔寶玉,劉峰,楊模榮.內部人控制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現實圖景、政府規制與制度選擇[J].經濟學家,2012(06).
[2] 任梅.農民專業合作社政府規制體系——基于法約爾企業管理理論的探討[J].中國行政管理,2012(03).
[3] 劉文娟.透視新形勢下中國的政府管制改革[J].經濟研究導刊,2010(18).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5(c)-1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