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俞曉
無為電纜產業集群發展研究①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俞曉
摘 要: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組織形式,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發展意義重大。無為電纜產業得以發展,主要歸功于其產業集群。本文通過研究產業集群相關理論,分析無為電纜產業的不足,提出相關建議,對于提升集群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具 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無為電纜產業 高溝鎮 產業集群
無為電纜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在國內具有一定知名度,高溝鎮更是全國四大電纜產業基地之一。無為縣電纜產業的成功,主要歸功于產業集群,即以少數企業為主導,各企業間相互分工與合作,形成“群”+ “鏈”的生產模式。
1.1 產業集群理論分析
一直以來,國內外眾多學者對產業集群的概念都爭執不下。直到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于20世紀90年代指出,產業集群就是各相互聯系的公司、機構等在特定產業中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經濟現象,它包括上、中、下游產業及其他企業或機構,對企業競爭而言十分重要。波特還提出,產業集群是一種和市場截然不同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此后,產業集群的概念才得以確定。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組織形式,產業集群和其他組織形式相比,有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它是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產業載體,也是區域內發展特色產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方式。通過產業集群,企業可以獲得低于市場價格的生產要素,能夠有效降低生產成本。不同企業間的合作與競爭,具有一定的規模經濟優勢,能夠激發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競爭力。同時,各企業間可以加強分工與合作,這將有助于提高集群內專業化水平。
1.2 產業集群主要影響因素
1.2.1 集群內企業分工水平
產業集群的發展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專業化分工水平之上。如果集群內企業缺乏相互分工與合作精神,整個產業集群就會猶如一盤散沙,缺乏競爭力,難以產生規模經濟與集群效應。企業間只有具有合理的專業化分工與合作,相互之間分工明確,聯系密切,上下游企業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集群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1.2.2 人才與技術
產業集群發展的源頭活水就是人才與技術,這也是提升集群競爭力的重要保證。當產業集群的發展遭遇到難以突破的瓶頸時,人才與技術就成為其突破瓶頸的有效保證。隨著產業集群的不斷發展,除了原材料、勞動力、資本等企業生產所必備的生產要素外,人才與技術的重要性也在不斷提升。
1.2.3 資本的支持
資本對產業集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足的資本是一個企業順利開展經營活動的重要保障之一,對一個企業的發展起著根本性作用。就某種程度而言,企業能夠不停運轉的原因,就是因為資本在不停地流動。如果沒有資產,一個企業就會“寸步難行”,更不用說生存與發展了。
1.2.4 集群內的統一品牌
所謂集群品牌,是指將整個集群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來經營,在經營過程中形成統一的品牌。集群內的統一品牌,是指將品牌意識滲透到集群的方方面面,集群內的企業相互聯合,共同合作,在生產經營中維護集群的良好聲譽,規范市場秩序,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塑造良好的集群整體形象。集群品牌對于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動力。
無為電纜產業集群是指以高溝鎮為核心,覆蓋范圍從無城、二壩等城鎮到廬江、含山等縣區的經濟現象。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經過二十多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過一步步的發展,現已成為無為縣的支柱產業。在安徽省眾多產業集群中,該產業集群是目前為止最成熟、最典型、也是最活躍的產業集群之一。
高溝鎮電纜產業在無為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無為電纜產業的發源地,也是聞名全國的“電纜之鄉”。先后被國家任命為“安徽省民營企業科技園”、“省級星火技術密集區”、“安徽特種電纜產業基地”。2006年,高溝鎮被批準為“國家火炬計劃無為特種電纜產業基地”,成為了除江蘇宜興、河北寧晉、江蘇吳江之外的四大電纜產業基地之一。目前,高溝鎮電纜產業發展成果喜人,涌現出了華星、華海、新亞特、江淮電纜集團等一批優秀電纜企業。
3.1 企業融資困難
資金是集群發展的一項基本條件,缺少了它,企業就會“寸步難行”,難以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由于無為電纜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受企業規模等因素限制,企業融資渠道較為狹窄。高溝鎮金融機構數量稀少,僅有農行、工行、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遠遠低于江蘇宜興等電纜基地。受各種因素限制,各銀行對企業的貸款額度較小,且提供的融資渠道較少,大多仍為貸款。許多企業生產中所用資金都主要來自于高溝鎮民間融資,難以滿足企業發展中對資金的需求。一些長期投資資金難以籌集,企業在發展中容易產生資金周轉困難等問題。
3.2 集群內缺乏人才,員工整體素質不高
人才是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技術保證,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受地理位置的影響,高溝鎮電纜產業基地人才數量和人才素質不容樂觀。由于無為縣僅是個小縣城,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都不及蕪湖等一些城市,許多人不愿留在無為,畢業大學生也紛紛到外地尋找工作。在高溝鎮電纜企業中,許多員工就是當地一些農民,員工素質普遍不高。據統計,在無為電纜企業中,員工大多數都是初、高中學歷,每100人中具有中專以上學歷的不到2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中小企業難以引進和留住人才,只有諸如華海、華星、新亞特等大型企業,能夠提供優厚的住房、獎金等福利,才能引進、留住一批高素質人才,否則人才很可能會流向其他大城市。
3.3 基礎設施落后
無為縣處在“合巢蕪馬銅”T型經濟帶的交會點上,與蕪湖隔江相望,緊鄰“長三角",地理位置優越。但是企業與外界交易主要通過高速公路,而不是省道。此外,由于無為僅在今年新建了一個高鐵站,鐵路運輸還要通過蕪湖或者巢湖,交通不便。從而大大增加了產品運輸成本,在阻礙本地企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也阻礙了外商在無為的投資。
3.4 集群內缺少名牌企業,品牌意識薄弱
如果缺乏品牌,集群內部就會缺乏凝聚力,集而不群,最終會被市場所淘汰。從整體上看,無為縣電纜企業知名度遠比不上江蘇等一些電纜企業,品牌意識缺乏。據了解,在高溝經濟開發區近340余家電纜企業中,省級名牌產品僅有18家,國家免檢產品僅有兩種,集群內至今都沒有龍頭領導企業。企業整體知名度低,遠不及遠東等知名企業。
3.5 企業創新意識不強
創新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足的出發點,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不竭動力。無為電纜企業整體創新情況較差,集群內高新技術企業不超過15家。企業普遍缺乏創新意識,眾多企業不了解自身優勢,盲目跟風模仿生產市場上的產品。就高溝鎮電纜企業而言,大多數企業采取OEM貼牌生產模式,幫助其他企業生產加工電纜原件。長此以往,企業會缺乏自主創新意識,最終淪為其他企業的附屬品,成為低端制造基地,最終會被市場所淘汰。
4.1 改善企業融資渠道與環境
為了改善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首先政府要采取多種措施,引導更多金融機構落戶高溝鎮,為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渠道和金融服務。其次,各金融機構要加大對電纜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多方位、多角度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再次,還可以鼓勵企業多方位自主籌集資本。除了向銀行貸款外,企業還可以從民間籌資、員工投股和自身積累三個方面籌集自身發展資金,采用股票、債券等方式公開向社會籌集資金,擴大資金籌集渠道。最后,政府要積極發揮其職能,在政策和資金方面加大對電纜企業的支持力度。對市場發展前景較好、信用記錄良好的企業,可適當加大資金扶持和信貸力度,同時還應放寬對中小型企業的貸款條件,政府還可以發放對電纜企業的專向資金補貼,多方面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
4.2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對此,要增強無為縣交通方面的建設力度。公路建設方面,要加大對吳繁路、二軍路等骨干道路與高速公路、港口間的建設,加大各等級道路間的聯通程度;同時,還要加大對合巢馬高速公路、無繁長江大橋、巢無高速等的建設,在公路交通方面形成重點交通網。對于鐵路方面,要積極建設廬銅鐵路,并建設浦口和廬銅鐵路之間相聯系的沿江鐵路,進一步凸顯長江岸線優勢。對于碼頭建設,無為縣南瀕長江,北臨巢湖,通江達海,具有建立碼頭的良好優勢,碼頭的建立將會使交通及產品運輸更加便利。
4.3 加強人才培養力度
首先,企業要準確測量每個員工的實際工作能力,按個人工作能力把他們安排到合理的崗位上,建立合理的選人、用人標準,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其次,對于現有員工,企業要加大培訓力度,建立一套合理而有效的績效評估系統,全面提升員工整體素質。對此,企業可以效仿一些高校,邀請相關專家來企業開辦講座,定期開設培訓班。最后,企業要采取多種措施,積極引進一批高素質人才,可與相關院校開展合作,由院校向企業輸送質量合格的畢業生。在發展過程中,企業要高度重視高級人才,使他們能在企業內大展宏圖,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同時,企業還要建立一套明確的獎懲系統,提高人才的積極性,減少高級人才流向外地。
4.4 增強品牌建設力度,積極樹立龍頭領導企業
針對無為電纜企業品牌意識薄弱的特點,政府在無為電纜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應加強對龍頭企業的扶持與發展力度,由龍頭企業帶動各企業發展。走由龍頭企業主導,眾多企業生產配套設備的協作體系。為此,可推動華星、華海、新亞特、江淮等大型企業發展為龍頭企業,加大對這些企業的資
金扶持與政策支持力度,將這些龍頭企業發展成為國內一流企業。同時還應加大對企業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互聯網、電視媒體等資源。最后,為進一步增強龍頭企業實力,可以對龍頭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推動企業上市。
4.5 實施產學研一體化研究措施,培養企業創新意識
為提高自身創新意識,無為電纜企業可以和全國各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時刻關注行業動態,引進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企業應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引進一批科技創新人員,建立研發中心,以及一批具有高附加值、擁有自主研發品牌的高端產品。就安徽華菱電纜集團有限公司而言,該公司先后與中科大、合工大、上海電纜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為企業的產品開發、自主創新創造了條件。目前,在高溝鎮,先后有29家企業相繼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60多個具有濃厚創新意識的新產品出現,填補了電纜行業的不足,企業創新意識得到明顯提高,產學研一體化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0.
[2] 余雷,吳惺惺.安徽省無為縣電纜產業集群品牌發展現狀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25(11).
[3] 徐鵬飛.安徽省無為縣特種電纜工業發展對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9.
基金項目:①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訓練項目(201410378027),指導老師:汪增洋。
中圖分類號:F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5(c)-1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