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勇
【關鍵詞】數學活動 經驗積累
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1A-
0030-01
數學經驗的積累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核心內容之一。因此,數學教學應抓實數學活動,以豐富學生的感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積累必要的活動經驗,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數學活動經驗就是學生在經歷必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獲得的對于數學的體驗和認知的模式,是學生個體在具體的數學活動基礎上獲得的經驗。下面談三點促進學生經驗積累的方法。
一、宏觀解讀教材,明晰內涵脈絡
教學預設中,如果我們能夠從整體上解讀教材,全面、理性地將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喚醒與積累有機地融合到教學目標的整體思考中,科學地將數學活動經驗牢牢地依托在知識的遞進歷程中,并滲透孕伏于無形,我們的數學教學將會成為學生快速成長、快樂學習的搖籃,也會促進學生形成終身受益的經驗財富。
如,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關于圖形認識的編排,就促使教師要學會審視教材,學會解析學生的學情,學會激活學生的活動經驗,開發應有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學會運用經驗,學習深化經驗,學習擴張經驗,從而促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得以長足發展。其中關于面積學習的經驗就是我們必須重視的,要讓學生在嘗試運用、傳承運用和創新運用中實現突破。如在三年級就學習用數方格的方法去解決面積大小的問題,給學生一種實實在在的實踐經驗。五年級學習多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一方面讓學生在運用已有經驗,學會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另一方面喚醒和積累學生剪拼的活動經驗。教材在第一單元的《實踐與探索》學習中就有意識地編排了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實踐活動,以此喚醒學生的轉化意識,激活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為新知的探索提供經驗支撐和保障;再則通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活動,讓學生知道數學經驗在學習中的不同作用,并在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的開始就提出“請大家思考三角形的面積推導,你準備怎么做”,有意識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和研究的著力點都集中指向問題探究、操作方法和轉化意識等經驗的運用上。通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新方法的運用,在豐富學生感知的同時,也豐厚了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學會用兩個完全一樣的圖形去組拼成平行四邊形。由于活動經驗的不斷加厚,這種活動經驗積累為讓學生自主探索推導梯形面積公式提供了一種探索的思路,也積累了最堅實的基本活動經驗。
二、挖掘生活素材,貼近活動經驗的原點
生活的積累是數學學習的基本源泉,對于小學生來說無論是數、還是形都能從生活中找到其原型;數學活動的感知因學生的認知、情感、心理和經驗的積淀差異,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不科學、不系統的缺陷,甚至無法看透現象背后的數學本質。教師要指導學生科學地歸納、梳理和辨別自己的經驗,使之趨于數學化,從而不斷提升經驗,有效地拓展經驗的視角,以生成新的經驗,豐富經驗體系。
如,在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認識升和毫升》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飲料瓶,認真解讀瓶上所提供的容量信息;其次,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并聯想到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再次,集中展示,引導學生進行現象解讀,從而梳理出容量的意義和升的使用范圍等。
三、利用活動糾偏,促進活動經驗的發展
引領學生正確解讀經驗,讓數學活動經驗走出生活經驗的陰影,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理性。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喚醒經驗和運用經驗的同時,要敏銳地甄別數學經驗和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如,在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角的認識》教學中,首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遇到的角,并在大量的現象感知中,指導學生學會提煉生活經驗,使之走出生活經驗的束縛,用數學的視角去審視生活中客觀存在的角,理性地解讀數學框架下的角。其次,引導學生進行角的認識分析、比較,從而誘使學生正視生活經驗的存在。因為經驗無論是正確,還是錯誤的,它們都已經深深地根植于學生的直覺深處,勢必會直接影響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因此,我們要善于捕捉這些信息,充分引領學生在不斷推進學習的過程中糾正經驗,豐厚經驗的本質,從而使數學學習進入到科學規范的軌道中來。
總之,要提高學習的時效,推動教學的革新,就得全面掌控教與學的交互關系,站在促進學生經驗喚醒、利于數學經驗積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數學素養的角度去解析學情,從宏觀層面開發活動,用微觀策略建構活動經驗的體系,讓學生在知識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基本活動經驗也在不斷地積累,并逐漸內化為自身的素養。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