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漢廣
【關鍵詞】由題論理 轉化變通
自擬變式 拓展延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1A-
0040-01
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過程。在新課標理念下,教師要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基礎入手,分步驟、有計劃地轉化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簡單的認知走向深刻的思維,提升思維品質,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現這一目標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四點做法。
一、由題論理,把握本質規律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本質,是要讓學生打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理解數學規律并實現互相融通,使數學思維由理解走向深刻。教學中教師往往就題論題,使得數學理解支離破碎,猶如盲人摸象,阻礙了學生思維的深入發展。
如在教學“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是多少”這一內容時,教師常會反復強調:求比一個數多幾就要用加法來計算。但這是不是就一定正確呢?比如“彤彤有8張糖紙,她比明明多5張,那么明明有幾張糖紙?”本題還能不能用加法來計算?顯然不能。由此可知,就題論題式的教學引導,會讓學生的數學理解存在偏差,導致思維的混亂。筆者認為,教師要由題論理,一方面讓學生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另一方面則可以從本質規律上突破,借此發展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二、轉化變通,深入內在聯系
數學思維的深刻性,離不開對數學問題的靈活思考。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通過比較和分析,采用轉化和變通策略,發現事物存在的規律,并通過靈活變通的方法使學生對數學的本質有深刻的理解。如在教學分數知識時,學生已經掌握了如何比較分數的大小,像分子相同的分數要比較分母的大小,分母相同的則比較分子的大小。對于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數而言,比較大小則采用通分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另外的方法呢?筆者在教學中出示了這樣的題目:像、、、……或者像、,如何采用不通分的方法來比較大小呢?此時筆者引導學生梳理關系,深入思考:想一想,能不能將其轉化為分子或者分母相同的分數呢?學生發現,用1去減各分數就可以實現這樣一個轉化,得到如下結果:1-=,1-=,1-=,1-=……也就是說,通過轉化和變通,將原來分子分母不相同的分數轉化為分子相同的分數,這樣就可以直接進行分數大小的比較,很容易得到答案。因為<<<<……<,所以>>>>……>。而在、這兩個分數的比較中,學生發現,可以將這兩個分數都與同一個數做比較,借此完成大小的比較:<,>所以>。
三、自擬變式,厘清數量關系
深刻的數學思維,需要克服思維的表面性,使學生在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等學習中完整建構其本質,并通過條件、結論及適用范圍,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已知條件和問題,進行補充和改變,厘清各個數量關系,再形成變式,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如這樣一道題目:如果班級中男生的人數是25人,( ),女生有多少人?筆者先讓學生對問題進行補充。這里有幾種情況,其一,如果男生的人數是較大數時,可以補充這樣的條件:女生比男生的人數少5人,或者是男生比女生多8人;其二,如果男生的人數是較小數時,就可以補充這樣的條件:女生比男生多5人,或者是男生比女生少8人。這道題目如果放在高年級教學中,則可以這樣補充: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或80%,女生人數比男生少20%或女生人數是男生的;也可以這樣補充:男生比女生多,男女生的人數比是5∶4,女生和全班人數比是4∶9。
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讓學生一邊自擬變式,一邊緊抓變式厘清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提升了思維水平。
四、拓展延伸,建構知識網絡
數學思維的深刻性,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分析,而后理解透徹使其縱橫交錯,建構起系統的知識網絡,并拓展、延伸、豐富數學積累。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習完一個單元之后,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歸納、總結,一方面形成清晰的脈絡,進一步鞏固和記憶;另一方面則可以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深入理解,并能夠進行擴充、拓展和延伸,完成對新知的建構。
通過對舊知的梳理和歸納,學生能在把握所學知識內在聯系的基礎上,對新知有一個系統的建構,并在問題解決中獲得一題多解的思考路徑,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走向深刻。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