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
【關鍵詞】閱讀教學 借力 文本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1A-
0045-01
借力,就是借助有效途徑達到預期目標的有效策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受教材篇幅所限,學生獲取信息相對不足,因而對文本的理解也會出現偏差,對此,教師可以借助有效教學資源,帶領學生拓展教學空間,突破文本教學難點,開闊學生視野,實現有效的學習目標。
一、借力背景資料,理解文本情感
教材安排的文章或隱含著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思想傾向,或是需要聯系歷史背景和民族文化等因素才能理解文章內涵,這需要教師巧妙借助背景資料,幫助學生梳理文本脈絡,深入體驗文本的情感,理解文本的深層內涵。如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我和祖父的園子》時,文章開頭這樣寫道:“這呼蘭河城里住著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學生讀到這里時產生了疑問:“呼蘭河城里有那么多親人,為什么作者單單只提到了祖父呢?”為了解決學生的疑問,筆者向課文的背景資料借力。筆者先展示蕭紅的作品《呼蘭河傳》,并通過多媒體呈現作品中的一句話:“祖父,后園,我,這三樣東西是一樣也不可缺少的。”結合這句話,教師向學生介紹蕭紅的生平及其主要經歷,并將其融入文本中進行解讀,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祖父和園子在蕭紅心中的地位:她一生的心靈寄托和精神棲居的家園。
通過借力背景資料,學生梳理了文章的情感脈絡,循著蕭紅深情的目光去探訪這座充滿愛的園子,目之所及都是勃勃生機和盎然的綠意,都是自由和歡樂,都是祖父寬容、慈祥的愛。學生的視界拓展開來,體會到了文本傳達出的對祖父的深切懷念,在感動之余獲得了深刻的情感體驗。
二、借力生活實踐,體驗言語意涵
課文中描繪的生活情景往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因而容易造成學生的認知反差,給閱讀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借助生活實踐這一橋梁,帶領學生從生活入手,挖掘語言蘊藏的豐富意涵,有效縮短文本與生活之間的差距。
如蘇教版語文五年級課文《愛如茉莉》講述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院照顧的小事,贊美了父母之間平淡的真愛如茉莉一般純凈潔白。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初升的陽光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柔柔地籠罩著他們。一切都是那么靜謐美好,一切都浸潤在生命的芬芳與光澤里。”針對這段細節描寫,筆者讓學生思考:“陽光是輕輕柔柔的,悄悄地探了進來,這個‘探字有沒有溫度?‘探和‘照有什么不同?為什么不用‘照和‘射,而是用了‘探呢?試著做一下‘探的動作。”學生一邊做動作,一邊結合自己的感受,認為這個“探”字能表現出陽光不愿意打擾對方,說明陽光被擬人化了,被賦予了一種溫情,就像兒女生怕打擾父母相親相愛的情形那樣,因而這種光芒也是輕柔的,充滿了感情,帶著愛的溫度。再如文中結尾的一句:“病房里,那簇茉莉顯得更加潔白純凈。它送來的縷縷幽香,裊裊地鉆到我們的心中。”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幽香應該是鉆到鼻子里的,為什么這里卻寫的是鉆到心中?你怎么理解這個‘鉆字?”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感受到了“鉆”是一種由外到內的深入滲透,但在現實生活中香味是根本不可能鉆入人的心中,由此可以體會到打動我們內心的是父母之間的真愛。正因為我們被這種真愛感動了,我們所以才會感受到窗前的茉莉更加純凈潔白,才會有香味鉆入心中的真實體驗。
通過借力生活經驗,學生對詞語有了深刻的感受,并從中挖掘言語內涵,展開文本拓展,對文本內容有了更加真切的體會。
三、借力同類文章,發展語文思維
語文教育專家孫紹振先生曾經指出,在對文本進行微觀分析的時候,可以使用同類比較法,以此突出課文的藝術特色和獨特的內心感受,發展語文思維。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力同類題材,讓學生把握和理解課文,體會課文的深刻意蘊。如蘇教版語文六年級課文《詞兩首》分別是《如夢令》和《漁歌子》,從風格上看,兩首詞詞風迥異,但為什么編者將其編寫在同一課里呢?對此,筆者借助學生學習過的蘇教版語文第八冊課文《古詩兩首》中的《江南春》和《春日偶成》,引發學生思考,兩首詩都是抓住春天景物,描繪了春日的美麗畫面,抒發了詩人喜愛春天之感。而細究《詞兩首》的內容可以看出,《如夢令》的詞眼是“醉”字,而《漁歌子》的詞眼則是“歸”字。兩首詞中又都有一個“歸”字,前者是“沉醉不知歸路”,后者是“斜風細雨不須歸”。為此,筆者引導學生反復吟誦,尋找到二者的相同之處:李清照詞是“不知歸”,而張志和詞是“不須歸”,兩者同為“不歸”,其原因是李清照被美景所吸引而沉醉,張志和在斜風細雨中陶醉。教學引導學生借助同類型文章,著眼于編者的視角理解了文章的編寫意圖,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領悟了同類題材文章的內涵。
總之,借力策略的運用可以有效突破教學難點,拓展文本內涵,提高學生進一步理解文本內容的能力。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