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梅英
【關鍵詞】閱讀教學 靈活運用
多媒體課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1A-
0047-01
多媒體教學課件泛指根據一定教學目標表現特定教學內容、反映一定教學策略的多媒體應用軟件,它是利用計算機技術把文字、圖形、聲音、動畫等多種表現媒體綜合形成。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能夠使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生動、直觀,富有感染力,有助于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
一、再現情景
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運用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給學生以思維的啟迪,觸發學生的靈感,為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創造條件。在閱讀教學中合理、適時運用多媒體再現文章所描繪的情景,不但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如教學人教版語文第十冊《赤壁之戰》一課時,由于課文描繪的情景距今年代久遠,學生很難理解“赤壁之戰”的壯烈場面,也很難想象戰爭的悲慘情景,因此不易理解文章內容。為此,筆者播放與“赤壁之戰”相關的影視資料,如黃蓋讓火船乘著東風沖擊用鐵索連著的曹軍船隊,船上的士兵無法逃脫,哭聲、喊聲、丟盔棄甲聲、落水聲,以及周瑜軍隊的喊殺聲、震天的鑼鼓聲混成一片的戰爭場面。這樣,學生的思維穿越時空,進入到那刀刃相見的戰爭場面,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通過情境再現讓學生了解故事梗概之后,筆者提問:“假如黃蓋真的投降了,‘赤壁之戰的結果會是怎樣?”學生有的說:“曹操會設下埋伏,用空船引誘周瑜。”有的說:“曹操可能會想辦法引周瑜上岸后再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學習,不僅充分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有效提高了閱讀教學效率。
二、以圖解文
閱讀教學形成難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對教材中某些文字內容缺乏相應的感性,缺少進行抽象思維活動的媒介。因此,教師只要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將一些抽象的知識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畫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變單一的聽覺傳導為視聽傳導,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引導學生探究,就能使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內涵所在,獲得新知。如人教版語文第八冊《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中,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話產生了懷疑,并對其進行分析得到兩種相互矛盾的結果,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推理思維能力較低,對這一抽象的科學概念很難理解,因此引導學生理解這部分內容是課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如果單憑教師講解以下內容:“1磅重的鐵球輕,下落速度慢,10磅的鐵球重,下落速度快。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下落時,1磅重的鐵球就會拖住10磅重的鐵球,所以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下落的速度就會比10磅重的鐵球落得慢,后著地。反之,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成一個11磅重的整體,下落速度就比10磅的快,先著地”,這樣,就算教師費盡口舌,學生仍舊一知半解。對此,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伽利略對兩種不同結果的思路分析圖。學生通過觀看形象、直觀的動畫演示,就能輕松地理解課文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三、拓寬想象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泉源。”語文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培養學生想象力的空間,教師要經常將學生認識問題的范圍向課本外延伸、發散,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課本知識,更有利于學生的思維向廣度展開。而多媒體信息技術利用視、聽、說等功能向學生提供聲、像、圖、文綜合信息,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條件。如教學人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地球無私奉獻給人類的寶貴資源和給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環境的圖片、視頻,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想象。教學先通過多媒體播放地球上的奇花異草、山川的奇峰怪石、小河的婀娜多姿、大海的洶涌澎湃,接著根據課文內容播放人們肆無忌禪地砍伐樹木,破壞礦藏資源,有恃無恐地捕殺野生動物的情境。一幕幕驚心的畫面使學生為人們的愚昧而感傷,為任人宰割的動物而悲憐,為寶貴的資源遭到破壞而嘆息。最后播放人們破壞地球帶來嚴重后果的畫面:無情的洪水吞噬了村莊、田野;罕見的干旱奪走了億萬動植物的生命,最后只剩下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這一幅幅悲慘的畫面震撼了學生的心靈,筆者抓住時機提問:“同學們看到這些情景想說些什么?”學生爭先恐后地說他們將如何保護地球。學生在多媒體教學情境中學習,既加深了他們對教材的理解,又發散了思維,拓寬了想象,有效地提高了閱讀教學效率。
總之,在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整合的研究中,教師要充分發現和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蘊涵的豐富教學資源,通過生動直觀的聲、像、圖、文等信息,拓寬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