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紅
【關鍵詞】閱讀教學 探究性 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1A-
0050-01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同時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因此,讓學生學會閱讀,并讓他們在閱讀中學會探究知識,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重點。那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呢?
一、正確定位,指引探究
目標的確定是課堂教學的基石。語文課堂的教學目標不僅追求知識能力的掌握,更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行為習慣的培養。語文閱讀課更需要準確定位課堂教學目標,避免少數學生漫無目的地學,并為大多數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及時修正學習目標。閱讀教學的探究性培養目標應該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學生預習和教師指導,二是師生研讀。教師正確定位教學目標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比如學習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朵杏花》一課時,筆者把學生在預習中形成的問題以及文本要求作為教學目標歸納為以下幾點: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習本課生字,理解相關詞語以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3.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茍的精神,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規律的道理。學生明確了課堂教學目標,就會按小組進行分工,選擇各自的學習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學習。在課堂上,有的學生查字典,有的學生組織同學在小組內積極交流,最后推薦一名代表發言,還有的學生專門將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推薦給同學品讀……學生圍繞教學目標研讀課文,然后在小組內交流,最后匯報學習成果。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提升,進一步培養了探究性學習能力。
二、緊扣文本,引導探究
閱讀教學要緊扣文本,充分發揮文本這一例子搭建學生、文本、編者、教師四者之間的橋梁,這樣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教師可以緊扣文本中的關鍵字詞、語句,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學習合作,進而達到有效的教學目標。比如學習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從研讀重點字詞、句段入手,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生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通讀課文,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比如課文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筆者先讓學生熟讀課文,然后找出本段所寫的樟樹的外形及樟樹的生長特點,進而聯系樟樹的外在美,體會文章的內涵。在教學第五自然段時,筆者先讓學生多層次朗讀,然后小組研讀,討論本段重點寫了什么,寫了幾種樹,思考樟樹為什么不生蟲。進而聯系樟樹的內在美,體會文章寫樹實則寫人的目的,通過寫樟樹的高貴來突出宋慶齡的高尚品德。教學緊扣課文,層層推進,學生在反復誦讀、討論課文句段重點中提升了探究性學習能力,使教學實現了預定的目標。
三、鼓勵為主,誘導探究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思考是行動的指南,而發問則是思考的前提。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去探究。小學生思維活躍,喜歡猜想和發問。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時,要設法激發學生提問題的興趣,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教師要精選某些知識點,選擇有利時機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鼓勵他們激活思維,在課堂上大膽地提出問題,促使學生去觀察、分析、猜想、探索,從而養成自主探究學習的習慣。比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八冊《三顧茅廬》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筆者以“劉備當時是名滿天下的劉皇叔,為什么愿意三次去拜訪一個山中‘草民”這一問題為引子,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學習。有學生提問:“是劉備求賢心切嗎?他怎么知道諸葛亮一定能輔助自己成就大業呢?”而其他學生則從課文中的“隆中對”聯系到原著《三國演義》中關于諸葛亮的故事,深刻理解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教學從學生熟悉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積極探究課文并大膽思考、質疑,敢于創新,使課堂生成了別樣的精彩。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緊扣文本,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究、挖掘文本內容,有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