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強
[摘 要]構建學習型教師團隊的校本化培訓是指基于學校,面向全體教師,在團隊學習的形式下,通過多角度、多渠道的培訓方式,以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為目標,形成一種合作、探究、發展的教師學習共同體。通過分析構建學習型教師團隊的校本化培訓的內涵、策略、成果,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架橋鋪路”。
[關鍵詞]學習型 教師團隊 構建 內涵 策略 成果
[中圖分類號] G6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3-006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學習者、研究者。因此,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實現這一目標,而校本化培訓恰好能為每個教師架起實現角色轉換的橋梁。
一、構建學習型教師團隊的校本化培訓的內涵
構建學習型教師團隊的校本化培訓是指基于學校,面向全體教師,在團隊學習的形式下,通過多角度、多渠道的培訓方式,以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為目標,形成一種合作、探究、發展的教師學習共同體。顯然,構建學習型教師團隊的校本化培訓注重的是合作學習,使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年齡的教師處于一種交流互動的狀態,共享學習信息,形成學習合力,達到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的最終目標。
二、構建學習型教師團隊的校本化培訓的策略
(一)樹立超越自我的成長愿景
學習型教師團隊的建立,要求教師首先對自己的成長進行明確的規劃。通過規劃,教師可以清晰地認識自身的優勢和欠缺,通過有針對性的學習充實自己,使自己在學習中提高、在反思中進步、在研究中成長。
1.分析全鎮教師現狀,建立不同層次的培訓團隊。
綜合本校教師的實際,分析得出以下幾點:一是高學歷教師年輕化;二是老教師的傳統教學能力強但現代教學理論相對缺乏,年輕教師知識新但實際教學的組織與調控能力相對較弱;三是已取得中高級職稱教師對個人發展前景感到迷茫,而年輕教師存在提升教育教學實際能力的焦慮。基于上述情況,我們把全鎮教師分別編成四個團隊:第一團隊,教齡1~5年的教師,具有較高的知識基礎,但對教學技能還一知半解;第二團隊,教齡6~12年的教師,已掌握教學的基本技能與基本方法,并能在教育教學中熟練運用,但不能超越教材;第三團隊,教齡13~25年的教師,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許多方面有獨到見解,并有一套個性化的教育教學模式;第四團隊,教齡26年以上的教師,已形成自己獨特的課堂教學模式,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課程改革的深入,有些教學手段與方法已明顯落后于時代。
2.建立培訓的目標體系。
(1)總目標。
通過搭建學習、交流及展示的系列平臺,培養熟悉并理解新型教育理念的一流素質教師群體,使全體教師在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研究能力、教育技術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
(2)分類目標(如下表)。
(二)搭建網絡平臺
建立校本化培訓網絡,鼓勵教師搭伙結伴,互幫互學,共同成長。
1.互助合作式備課的實施。
互助合作式備課的實施可以改變過去教師單兵作戰的備課方式,發揮群體的力量,體現互助合作的集體精神,形成備課的共同體。
其中,合作交流是互助合作式備課的中心環節。每個小組成員把各自初備教案以電子文檔形式發給組長,組長匯總后分配給每個成員,然后在此基礎上集思廣益,修改完善,最終形成共有教案,成為共享資源。
(2)采用表格式教案的形式。
表格式的備課模板,內容分為三大部分,即首備教案、調整策略、反思。教師把自己所備內容寫在首備教案中,根據學生實際,上課前對首備教案進行初步調整,上課之后對所教內容的每一個環節設計、總體教學情況進行反思。
2.形成以校級小課題為依托的課題研究體系。
學習型教師團隊建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教師應具有較強的課題研究能力。建立校級小課題為依托的課題研究體系,目的在于以課題研究為抓手,以課堂教學實踐為落腳點,教師通過積極的創新性研究,使教學思路更加清晰,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更加完善。
教師申報課題,從申報鎮級小課題開始,實施三級申報制度。這樣既能調動教師的科研積極性,又增強了課題研究的針對性、實效性,使課題申報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
(3)實施小課題考核與獎勵制度。
為激發教師研究課題的積極性,學校制訂了鎮級小課題的考核與獎勵制度,專門設立“優秀科研成果獎”和“優秀教育科研工作者”兩個獎項,并將鎮級小課題研究和開展情況納入教師年度考核與教科研先進個人評比條例中,在評聘、晉級、評先評優的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
3.以“聊書會”促教師變閱讀為“悅讀”。
“聊書會”是學習型教師團隊建設的一項新活動。通過組織教師進行聊書活動并使之正常化、制度化,參會教師與大家分享自己的讀書收獲,展示閱讀成果,在相互交流中領略閱讀的魅力,感受閱讀的愉悅,把讀書的過程變成精神享受的過程,變閱讀為“悅讀”。
4.校本化的課堂教學各種互動。
(1)建立“三位一體”的課堂展示平臺。
為促進學習成果的交流,以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為基礎,分別建立鎮級、教研區級、市級“三位一體”的教學展示平臺和組織教師、教研組、教育專家“三位一體”的課堂研討活動。這兩個不同層面的“三位一體”,既為教師提供了展示學識、技能、才華的機會,又有效促進校本化培訓向縱深發展。
(2)實施“完小推進周”活動。
為促進中心校與完小的交流溝通,推進全鎮教育均衡發展,按照校本培訓的統一安排,在兩所完小輪流舉行以教學和德育為主題的“完小推進周活動”。推進周活動主要以展示課為載體,以集體研討為途徑,重在解決教師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力求安排合理,注重實效。
三、構建學習型教師團隊的校本化培訓的成果
經過幾年的努力,隨著校本化培訓的不斷推進,我鎮學習型教師團隊已逐漸形成,營造了“學、教、研、寫”一體的教師成長氛圍,構建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踐空間。
“學”已經成為教師成長的自覺行為,如在學校的讀書長廊里隨時可以看見師生共讀的情景,在辦公室里隨時可以看見教師在讀教育專著。同時,只要一有問題大家就展開討論,教師把捕捉新的教育信息、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拓展知識空間變成為自己的一種內在需要。
“教”的藝術探究已成為常態,從“合格課”到“優質課”再到“精品課”,在教研組的組織下,教師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取長補短,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近年來,我鎮有1人獲市名師稱號,有2人獲市教壇新秀稱號,有8人獲市教學大比武或優質課評比一等獎。
“研”已經成為教師普及化的行為,大家緊扣自身的課堂教學實踐,從實際出發,把課題研究滲透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近年來,我鎮組織了多次市級及以上的課題推廣活動,有3項課題在省級結題,有30多項課題在臺州市級立項并結題,還有多項課題在臨海市級立項并結題。
“寫”成了教師理論成果展示的舞臺。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隨時總結,在提高自己寫作水平的同時積累經驗,并與同伴分享,使大家獲得共同提高。學校網站里的論壇、博客等成了教師寫教學經驗和教學反思的主陣地,每年有許多論文在省、市獲獎,有多篇論文在各種雜志上發表。
總之,構建學習型教師團隊、建設學習型學校,既是我們的不懈追求,又是我們永恒的信念,讓我們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架橋鋪路”。
(責編 藍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