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德明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試論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效性
熊德明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計劃現已得到全面實施,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當下高校創新教學引導機制的重要支撐性內容。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大高校學生均面臨巨大機遇與挑戰。在此階段內,包含各類競爭壓力與焦慮心理狀況,不少大學生開始產生輕生思想。應該了解到,這部分學生群體心智發展已經趨近成熟階段,但由于受到心理斷乳期等滯后原因的相關影響,使得他們普遍對于死亡結果不能夠加以深刻認知,任何階段抉擇跡象都有可能順勢激發。為了有效克制上述隱患問題,高校領導者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強化內部生命教育實效性特征,同時采取科學合理措施健全學習主體心理素質。
生命教育;心智特征;死亡概念;健全策略;實效性
前言:我國生命教育布置活動主要起源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教育理論已經對后期多元實踐項目開展奠定了深刻教育基礎。大學生心理素質健全教育工作因為在長時間內遭受輕視對待,使得諸多校園傷害事件頻頻發生,這實際上與社會現狀存在著密切關系,有關家庭生命教育缺失影響結果顯著,以上各類因素都直接影響著生命教育實效性實施結果。另一方面,大學生群體存在一定特殊性,某些學生心理極為敏感,一旦遭受挫折打擊,會擅自選擇終結生命方式予以應對,對于后期社會秩序安定會造成相應的沉重打擊。
人屬于獨特的自然生命表現形式,其具備高效的社會價值與生命延續意義,而生命教育主張透過個體生存到死亡過程進行計劃性地教育活動組織,使得人們發展過程中懂得尊重生命,并對生命價值加以深刻理解,從中建立起健康生存態度,之后在此基礎上培養高超生存能力,最終令生命質量在各類實踐項目中獲得優質呈現。生命教育實際上屬于全方位的人性引導工作,不但需要規劃人員及時關注生命跡象,同時更應傾注心血,對生命的珍貴性進行感知與理解,對待各類生命跡象秉持人道關懷理念;生命教育更是一種自我認知的教育行為,確保學生能夠發現自身缺點和不足,能夠在適當時機下接納與改造自己。還有就是透過生活體驗引導,并在此基礎上使得學生能夠時刻感恩并笑對生活,在實踐流程中迎合生命教育獨特理念,真正提升生命價值等級地位。生命教育包含內容眾多,包括生命意義了解與尊重,個人長久發展必備的心理素質和技能,以及戰勝挫折的高超社會適應潛質等,具體就是掌握更多干預心理危機的知識要素,能夠在關鍵時刻挽救生命。
自從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后,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展,大學生群體由此面臨更多社會挑戰,同時經過網絡享樂主義等虛擬文化要素傳播,使得大學生個體開始深深陷入人生困惑境遇之中。另一方面,大學生心理壓力不斷集聚,容易在外部環境影響下不知所措,針對此種情況應適時開展有效生命教育活動以防止不必要行為發生。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應該將生命利益作為學生根本存在價值的引導媒介,尤其在德育教學中更應該加以重視。高校有必要結合學生成長需求進行科學教育,滿足學生了解生命欲望,使得其在有限的人生中綻放更多優良成就。同時德育主要透過生命教育作為特殊切入節點,相對迎合學生成長規則,強化其在日常學習活動的參與能度,有助于學生思想素質與生命品位的高效提升。
生命是透過出生過渡到死亡的連續過程,每個人生命只此一次,大學生正處于青春年少時期,客觀分析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稍有欠缺,再加上過于沖動,如若不能在過渡階段予以科學規范,必將產生自我角色混亂等狀況。畢竟生命價值是于人類生命歷程的升化細節,校方領導人必須極力關注生命改造質量,真正令大學生在各類實踐活動中完善自身生理與心理素質,能夠主動提升生存發展綜合實力成就。
(一)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規范機制
高校內部倫理與心理課程結構中雖適當添加相關人生問題內容,由于無法真正的推進生命教育規范步伐,此時高校領導人員需要盡量適應世界性教育改革需求,將優良生命意識培養指標放在課堂教學高度之上,及時聯合生命教育與計劃內容進行必修課程優質化選取。同時,注重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力度,在教育方式上力求生活體驗能效,引導學生大力參與多元活動,盡量在親身體驗中感悟生命存在價值。
(二)積極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與實踐交流活動
大學生生命教育本就不該局限在課堂內部,實際上應該主動散播在多彩校園生活與實踐項目之中,校方需結合校園文化載體功能進行不同活動創新改造,擴展大學生基礎求知欲望,完成大學生文化生活調試任務,確保學生學習興趣得以滿足。另一方面,社會實踐不僅是大學生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鞏固知識、增長才干、發展智能的重要途徑,而且也是大學生體現自身價值、形成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手段。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夠使大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回饋社會、服務群眾,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大學生從中發現自身價值以獲取自尊感、成就感和生命的價值感,激發其對生活的積極情感和對社會的崇高責任,形成積極、自信、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
綜上所述,高校在逐漸落實上述任務指標時,更需要結合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大學生成長與發展過程催化、校正,確保個體真正把握自身成長特征,理解生命不同階段的表現特征,適當遏制生命中遇到的各類困惑隱患,最終調節生命成長過程中形成的一切壓力結果。
[1]李啟華.試論“三生教育”對大學生價值觀塑造的積極意義[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0,12(08):56-64.
[2]王雁冰.新媒體視野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詮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20(09):103-111.
[3]楊愛玲.論實現“中國夢”與人的全面發展的辯證統一[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4(03):56-61.
[4]李逢春.生命意識與法理精神——論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法理之維[J].傳承,2013,15(13):74-77.
熊德明(1977-),男,湖南永州人,本科,政工師,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