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嚴
吉林大學
反問句的情緒功能
莊 嚴
吉林大學
對于反問句的認識,學者們一直是見仁見智,雖然學者們從多個角度探討過反問句的功能,但在反問句的功能分類上卻缺乏進一步的認識。筆者將反問句的功能分為語法功能、語義功能和語用功能,本文便是對反問句語義功能的新認識。那么反問句的語義功能是什么呢?這個功能又是怎樣分類的呢?
反問句;語義功能;情緒功能;分類
使用語言最重要的目的是用于交際,表達交際意圖是我們言語的目的。根據于天昱的研究理論我們發現典型有標記反問句的最為普遍的功能是辯駁、埋怨、責怪,共占約百分之七十。[1]胡德明也提出反問句具有辯駁、責怪、斥責、埋怨、怨恨、批評、提醒、確認、困惑、驚異、出乎意料、勸阻、勸說、催促、鄙夷、嘲諷、感嘆、無奈、強調、應答、釋因、威脅、叮囑、憤怒、驕傲[2]的功能。有些學者會將這些都歸為反問句的功能,但是,我們對于一種句式功能的總結要具有簡潔性、概括性、全面性。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這種分類方法太過繁雜,并不利于我們的研究和使用,那么反問句的語義功能又是什么呢?
我們說語言是用于交際的,達到交際意圖是我們使用語言的目的。反問句用一種疑問句的表現形式表達一種否定意義,這只是其語法上的功能。而使用語言最重要的目的是用于交際,表達交際意圖是我們言語的目的,反問句的語義功能就是表現人的一種主觀情緒。我們可以參照常玉鐘舉過的例子:
①“爸爸,明天星期天,咱們去釣魚吧!”“有這么多魚了,還釣什么魚?”
②“爸爸,爸爸,瞧!魚!魚!”“你這么一嚷,還釣什么魚?”
③“爸爸,明天星期天,咱們去釣魚吧!”“你看外邊冰天雪地的,還釣什么魚?”
“還釣什么魚?”放在不同語境里所體現的意思也截然不同。在上述句子中分別有辯駁、責怪、勸阻的意思。反問句的這種表達主觀情緒的作用即為反問句的語義功能。受話人接收到反問句時,不僅要接收其內在語義,而且要理解該句話傳達的情緒,并做出反映。因此在理解反問句的情緒功能時,我們還要特別強調:
反問句表達“情緒”,而非“情感”。
我們說情緒與情感同屬于感情性心理活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是緊密聯系、不可分離的。但是二者還是存在一些差別的。根據普通心理學理論:情感經常用來描述具有穩定而深刻的社會含義的高級感情,主要是心理上的的體驗過程。而情緒主要指感情的生理過程,即個體需要與情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也即腦的神經機制活動的過程。情緒具有較大的情境性和膚淺性,有更多的沖動性和外顯表現。[3]例如:
④“這件事跟你沒什么關系,你又沒做錯,你哭什么?
⑤戈玲睹其美貌不禁自愧弗如,因嘆:“你要是個人,我可真要嫉妒你了。”李冬寶也嘆:“你怎么就不是人呢?”(王朔《編輯部的故事》)
⑥“小劉啊,你也太不知足了!像老張這樣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你都不能理解,那你還算是個女人嗎?”(王朔《編輯部的故事》)
“你哭什么?”指出你哭的行為不合理,你不該哭。“你怎么就不是人呢?”指出“你不是人”的不合理性。“那你還算是個女人嗎?”指出作為一個女人,像老張這樣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你都不能理解,是不應該的。
不難看出,像這樣的反問句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出現的,說話者并沒有顧及受話人的面子,是很明顯的表達這種否定的態度與觀點。我們在對話中通常會遵循禮貌原則(G.Leech):得體、慷慨、贊譽、謙遜、一致、同情準則,而反問句恰恰正是違反這種原則,且受話人常常是說話人較為熟悉且關系密切的,說話時可以違反禮貌原則的。這種對話并沒有體現更高的深層的社會性含義,而是常常表現它的隨意性,具有外顯表現和沖動性,因此,我們說反問句表達的是“情緒”,而非“情感”。
根據伊扎德的理論,我們將情緒分為基本情緒(喜、怒、哀、樂、懼、愛、惡等)和復合情緒,而我們反問句所表現的這些情緒(如:辯駁、責怪、憤怒、嘲諷等)都屬于復合情緒。其實反問句本身就是一種情緒調節。無論是表達辯駁、責怪、斥責、埋怨,還是勸阻、強調、應答、釋因、威脅、叮囑、憤怒、驕傲,都是一種強烈的情感體驗。
一直以來,這些在反問句中體現的情緒都不能進行合理的歸類,原因是我們并沒有認識到反問句是一種情緒調節,這種調節不僅包括喚醒水平和強烈的情感體驗的調節,同時也需要調節一些較低強度的情緒,以及情緒系統以外的認知和行為等。[3]
那么,根據普通心理學情緒調節類型的理論,我們可以將反問句的語義功能(情緒功能)進行如下分類:
A.修正情緒類:如表示辯駁義、責怪義、斥責義、批評義、提醒義、勸阻義、勸說義、催促義、應答義、釋因義、叮囑義等;
B.維持情緒類:如表示確認義、困惑義、感嘆義、無奈義等;
C.增強情緒類:如表示埋怨義、怨恨義、強調義、驚異義、出乎意料、鄙夷義、嘲諷義、威脅義、憤怒義、驕傲義等;
例如:
“全不懂,全不會,可悲不可悲?”——增強情緒類;
“這價碼要是傳出去,在這穴頭兒還當不當?”——維持情緒類;
“鬧這么個下場,還不長長記性兒?”——增強情緒類
“還不快去找個地方歇涼?”——修正情緒類;
“有你這樣談戀愛的嗎?”——修正情緒類;
通過這種方法的分類,我們可以將反問句的語義更清晰的表現出來,在不同的場景下可以更清晰地分析出反問句的語義含義。這是一種源于普通心理學的分類方法,也是從人的認知角度出發對反問句語義功能的重新分類;這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加地深入分析和研究反問句,而且也是為反問句的對外漢語教學提出的新的教學方法。當然,反問句語義功能還有很多未解決的問題,比如怎樣對情緒功能的三個類別進行嚴格的定義,語義功能的反詰程度劃分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研究反問句功能上將繼續研究的重點。
[1]于天昱.現代漢語反問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2]胡德明.反問句的習得難度與教學策略.[J]對外漢語研究.
[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5
莊嚴(1991-),女,漢族,吉林柳河,吉林大學在讀研究生,漢語國際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