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萌
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淺談荀子性惡論
李萌萌
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人性”在戰國時期是一大熱點話題,孟子主張性善論,而荀子則提出截然相反的性惡論。荀子認為人生而有欲望,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順應欲望的發展,就會出現爭奪,結果為惡。唯有化性起偽,定禮義,制法度,通過后天的教化、規范,方能使人棄惡向善,達到內外兼修,成為和圣人一樣的人。
荀子;性惡論;“偽”;孟子
荀子汲取諸家思想,包括戰國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從而對儒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關于人性的學說很有特色。春秋戰國末期,經過長時間的爭戰,諸侯各國相互兼并趨向統一,百姓也向往安居樂業的生活,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國家已成為迫切的需要。在這種背景下,荀子主張以禮義法度治理國家,通過后天的教化,使人成為正直善良之人。
荀子主張性惡論,其出發點是對“性”的理解。“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荀子·正名》),這里的“性”是指人的生理之性,是耳、目、鼻、口等器官的功能。“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荀子·性惡》),“性”是人天生的狀態,不是通過努力而成就的,是沒有經過雕飾的自然而然的材質。本性之間也無高低優劣之分,“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荀子·性惡》),無論堯、舜與桀、跖,還是君子與小人,他們的本性都是一樣的。
荀子在對本性的認識上,提出了“性”是有欲望的,“凡人有所以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榮辱》),人人天生有欲食、欲暖、好息等自然欲望,這些欲望是惡之根本,順從欲望的發展而不加以節制,便會產生惡。“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荀子·性惡》),天性是喜好利益的,欲而不得,就會產生嫉妒憎惡之情,使社會出現爭奪與混亂。人之“性”有其自身的能力,耳能聽,目能見,這本是器官所固有的本能,但荀子卻不是以器官的能力論性惡,而是以器官的欲望論性惡。人欲望本身的存在也不是惡,但過分沉溺于感官享樂和欲望之中便是惡。
因人之性惡,要想向善,必須化性起偽。“偽”即是通過人為的規章制度、倫理道德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規范,使之符合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欲善需“偽”,這為統治者鞏固政治提供了途徑。在荀子看來,“性”和“偽”是對立統一的,“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禮論》)。性是質材,偽是加工,無材則加工成水中撈月,無加工則粗糙不見文采。[1]
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端”是善的內涵本質。然而,在后天的環境中,人沒能保留住原本的善性,只有通過接收教育,才能喚醒潛藏在人內心里的善質。荀子批判孟子的性惡論,認為其不知“性”、“偽”之分,仁義禮智是后天學習而得,并不是天生的,不能謂之性。荀子也從現實生活中舉出例子反駁孟子,指出剛落地的嬰兒啼哭,不分情境地讓成人滿足他一切要求,這種沒被社會染指而自身攜帶的行為就表明了人的天性是惡的。再者,荀子指出如果人人本性都是善良的,都遵守社會秩序,那么要圣王、禮義還有什么用呢?人們會恃善而嬌,長久發展下去,離惡還會遠嗎?
荀子提倡性惡論,主張“隆禮尚法”,為統治者的嚴格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他門下之后出了歷史上重要的法家思想家韓非子、李斯。這表明,荀子與法家思想有內在關聯性,這是無法否認的。[2]而統治者治理國家一貫重用法家理論,這都暗示了荀子思想所產生的重要影響。黑格爾、恩格斯也對荀子首創的“性惡論”有很高的評價,認為其比之“性善論”有更大的客觀積極意義。
首先,荀子的性惡論對于扼制人們的欲望,防止放縱犯罪和規范行為都起到了明顯意義。因為惡是人的本性,所以就需要后天像圣人學習,從點滴做起,知禮懂禮,內外兼修,這對社會的安定和弘揚終身學習理念起到了較大的作用。其次,荀子提倡“偽”,強調圣人身教示范的重要性,這就點醒世人要尊師重道,同時,善于為自己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客觀環境。最后,將荀子的性惡論與現如今國家強有力的防腐治腐措施相結合,提醒官員應清正廉潔,自覺地抑制自己的貪欲,不要越界去做貪贓枉法的事情,也告訴我們應遠離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拒絕道德敗壞。
總之,荀子的人性論雖起點是“性惡”,但終點卻是要達到“圣人”,在某種程度上,荀學則更積極向上,充滿朝氣,告訴我們前途是光明的。清代學者凌廷堪曾說荀子的性惡論本于禮教,是為他的“禮教法治”尋找理論依據。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對待傳統文化也要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從性惡論中發揚“偽”的現實意義,提高法律約束力,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
[1]陳榮慶.荀子與戰國學術思潮[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李萌萌(1993-),女,籍貫:河南焦作,河南師范大學2012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讀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