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元
西北政法大學
社會主義視角下的罪犯相關問題研究
王伯元
西北政法大學
罪犯是指被國家審判機關判決有罪、處以一定刑罰,并處于刑罰過程中的自然人。對于罪犯的權利義務及其可改造性的問題在學術界頗有爭議。筆者在分析罪犯權利義務特性的同時淺議了罪犯可改造性的原因,并對罪犯改造的前景充滿信心。
罪犯;權利義務;反社會性;社會主義;改造
罪犯是不是國民?在日本等國普遍將罪犯稱為國民,這種稱謂是錯誤的,因為國民并不是一個法律概念,稱為國民是法律常識上的錯誤。
罪犯是不是公民?我國現行《憲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國現行刑法又沒有剝奪罪犯國籍的規定,因而罪犯是公民。
罪犯是指被國家審判機關判處有罪、處以一定刑罰,并處于刑罰執行過程中的自然人。可見其含義有三點:罪犯必須是國家審判機關判處有罪的人;罪犯必須是國家審判機關處以一定刑罰的人,又稱負刑性;罪犯必須是處于刑罰執行過程中的自然人,又稱時限性。
罪犯和一般公民在權利義務上的不同集中體現在其享有權利上的不完整性和義務履行上的刑事強制性。
(一)享有權利上的不完整性
罪犯享有權利的不完整性是將罪犯和一般公民相對比而得出的結論。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為例,對未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而言,被選舉權是沒有的,而選舉權也往往難以行使。對于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而言,被選舉權和選舉權都是沒有的。
(二)義務履行上的刑事強制性
罪犯在義務的履行上有絕對的刑事強制性。罪犯的義務,特別是以懲治和改造為目的而加于罪犯的義務,必須由國家的特定機關采取強制力以強制罪犯履行。
(三)勞動
我國現行《憲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
當勞動作為一項權利時,這項權利僅為一般公民所享有,一般公民有勞動和不勞動的自由,有從事此種勞動和彼種勞動的自由。而罪犯則因無上述兩種自由,而不享有勞動權。
當勞動作為一項義務時,該項義務被一般公民和罪犯所共同履行,但在履行上又是有不同的。公民進行勞動是其崇高道德精神的體現,是一件光榮的事情。而罪犯進行勞動則是在國家特定機關的強制下進行,是以懲治和改造為目的的活動。
從勞動報酬上看,雖然1994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監獄對參加勞動的罪犯,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給予報酬。”但給予罪犯的勞動報酬不得超過社會同行業、同工種勞動報酬的一定比例。給予罪犯勞動報酬也主要是為了將罪犯改造成為守法公民。因此給予罪犯的勞動報酬理應低于一般公民,故應酌量發給罪犯報酬。而給予一般公民勞動報酬則是為了表彰勞動者所創造的勞動價值和所作出的社會貢獻,同時我國現行《勞動法》第三十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若用人單位有能力支付卻拒不支付勞動報酬則會受到刑法處罰。
罪犯具有反社會性,罪犯的反社會性是指罪犯通過其犯罪行為所表現出來的敵視、否定或反抗現行法律和社會道德的人格傾向。和一般人相比,罪犯反社會性的特征有三點:第一點,具有表達的公然性,通過實施犯罪行為來表達對現行法律的敵視、否定或反抗。第二點,危害的強烈性,罪犯反社會性對社會危害很大,危害對象是法律保護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關系。第三點,具有頑劣性,罪犯反社會性一旦形成不能靠自身行為和簡單的教育去除掉,其驅使罪犯進行犯罪行為。
(一)不良習氣的污染
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盛行,腐蝕人的思想,易形成不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攀比炫耀、貪圖安逸和不勞而獲的不良習氣最終誘發犯罪。
(二)傳播媒介的侵腐
暴力、色情的書籍和音像制品鋪天蓋地,電視節目低俗下流,不利于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后天教育的空白
既包括父母對子女人格教育的欠缺,也包括學校對學生品德教育的不力。
基于罪犯的反社會性,特別是其強烈的社會危害性必須要對罪犯進行懲罰和改造。我堅信罪犯的反社會性在一定條件作用下能夠得到矯正,其原因有三點:
(一)罪犯反社會性不是天生的
“人之初,性本善”,罪犯的天性也是善良的。罪犯的反社會性是由于后天受到社會的不良影響而形成的,那么改造罪犯就要割斷不良社會對其影響并灌輸有益思想。割斷不良社會對其影響可以通過關押的方法進行實現,實現罪犯與外界社會隔離。灌輸有益思想則需要監管人員的引導和幫助,使罪犯認識和改造自身人格缺陷并努力向良好人格轉變。中國監獄工作人員構成中包含了專業人員這一類人,這類人是專門從事教育、改造、治療罪犯工作的人,包括文化技術教師,心理學家,醫務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和其他專業顧問。如此龐大的具有相應技能和素質的教育人員隊伍,讓我們堅信罪犯一定能改邪歸正,回歸到善的天性。
(二)強制性教化
強制性教化是罪犯改造的必要條件,在教化過程中尊重事實,講求道理,使罪犯體會到改造的科學性和正當性,從而主動接受改造,洗心革面,棄舊圖新。強制性教化又分為外部強化,內部強化和實踐強化。其中,實踐強化是指強制罪犯參加生產勞動,使其從中重新認識社會。
(三)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罪犯可以改造的保障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社會主義社會努力營造合理公平的社會環境,保障權利、規則平等,強調人格的互相尊重。十八屆四中全會也特別提出“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
綜上所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罪犯是可以改造的。
王伯元(1994-),女,天津市人,本科,刑事法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