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瑋
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大科學”時代科學家社會責任的系統探析
劉威瑋
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及其社會應用呈現出明顯的動態性和復雜性,當前人類已進入科學與社會互動的的更為頻繁的“大科學”時代,科學家們也基本告別了專注于愛好,自由意志進行科學研究的小科學時代,科學技術活動總體呈現出大規模、高投入、組織復雜化、科學與技術一體化的特點。因而把社會責任納入到科學家的責任范圍越來越得到多數人認可。科學家在社會中享有很高的聲譽,無一例外的處在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中,基于系統論的觀點,從系統要素的角度作為切入點,以期能夠探索一個更為清晰闡明的科學家社會責任范圍。
大科學;科學家;社會責任;系統要素
在“大科學”時代,尤其自科學家社會職業形成以來,科學家不可避免成為了社會的局內人。因此,他們所承擔的責任不能再像小科學時代那樣僅僅局限在學術界范圍內,在大科學時代除了要繼續探索客觀自然規律,進行科研創新,提高人們認識水平,科學家還要對科技成果給社會帶來的影響有思考、評估、預判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小科學”逐漸轉向為“大科學”。科學與社會呈現出更為顯著的相互滲透的態勢。最早對大科學思想進行系統論述的是美國科學社會學家普賴斯,他在1963年出版的《小科學,大科學》一書中認為:“現代科學不僅硬件如此璀璨,堪與埃及金字塔和歐洲大教堂相媲美,而且國家用于科學事業人力和物力的支出,也使科學驟然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環節。現代科學的巨大規模,面目一新,而且強大無比,使人們不得不用“大科學”這一名詞而美譽之。[1]進入大科學時代以來,科學研究對科技投資規模、所需實驗設備、所處地位都有顯著變化。比如近年來人們熟知的大科學研究項目——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空間站計劃、國際熱核實驗堆計劃等。科學探索正在向高精尖的領域發展,更多依靠大型的昂貴的實驗設備和由一群高水平的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中心,甚至必須借助國家、企業、社會的力量。科技社會化和社會科技化的發展要求使得必須把科學家放到社會的環境中關注他們需要承擔起的社會責任。
另一方面,從科學家應具備的內在因素來說,科學作為求真至善的過程本身已經預設了科學家正直、善良、正義的品質,要求科學家具備的科學良心能夠堅持以造福人類為最高宗旨。科學的最高宗旨是至善,科學家在進行科學活動過程中理應把追求至善的目標定為最高目標,科學家不僅要對自己的科學研究負責,更要對他人、對社會負責,盡力排除有悖于人類文明發展的科學研究,忠于科學的純潔性。
科學家處在一個復雜并且龐大的社會系統中,他們的社會責任也已形成了一個復雜性、整體性、相關性的觀念系統。依據系統論原則,有學者把科學家的社會責任系統劃分為了求知責任、職業責任及公益責任三大要素。[2]這三大要素統一于一個不斷發展動態完善由簡單到復雜的系統整體中,并且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
(一)求知責任
科學在本質上是一種非功利性的活動,對自然和美的追求,對科學知識本身的熱愛,因而求知是科學與生俱來的基本屬性,求知責任應當屬于基本責任。求知包含三個層面:一是“求真知識”;二是“求有系統的真知識”;三是“提高人們認識能力的真知識”。任何真知都不是絕對的,科學知識的內容來自對客觀世界規律的認識,當客觀環境改變了或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深入,科學知識就要修正、更新、發展,這一責任理應落在勇于追求、捍衛真理的科學家身上。
(二)職業責任
科學家現如今已不是英國哲學家威廉·惠威爾所說的“在隱蔽的實驗室里使用古怪的儀器工作著”,而是成為了一種數以萬計的人從事的公開進行學術探究與傳播的社會職業。科學家的職業責任主要包含:
1、好奇心要服從于責任心;科學家都有一顆對真理和奧妙不斷探索的好奇心,但科學不應該是不計利害的探索真理而不管它會引起何種后果,科學應該是求真與求善的對立統一,其中求真只是手段,求善才是最高目的,甚至對于某些關乎人類生活的重大應用發明而言,求善大于求真,這不僅僅是在對自己的研究負責,更是對他人、對社會負責。
2、公開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應當被看作是人類共享的知識資源,任何科研成果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以前人的成果為依托,不僅如此,進行科研項目直接或間接的需要耗費占用公眾資源,從科學家的追求、解釋、維護真理的使命來說,公開科研成果也應當得到所有科學家的共識。
3、提高創新能力;近代科學建制化以后,科學越來越被當作一種謀生的職業,受到利益的驅使,在科學界這片凈土上滋生了學術不端的行為,嚴重影響了學術自由,阻礙了科學創新。科學家應當弘揚實事求是的科學正氣,堅持科學研究的獨創性,在繼承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勇于創新,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深化發展。
(三)公益責任
在科學社會化和社會科學化的大科學時代背景下,科學家不得不對其科學研究應用的后果進行評估和預見,社會也對科學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被滿足,這是科學家社會責任系統中的公益責任,它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1、努力減少甚至避免科學成果帶來的負面影響;科學技術應用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帶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也可能導致毀滅世界。科學家作為科學成果最權威、最頂端的知情者,應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可能阻礙科學帶來的負面效應,把成果用在真正能夠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事業中去。
2、致力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在“大科學”時代,科學與許多公共政策的制定聯系緊密,合理的政策制定離不開公眾的支持,而只有具備一定科學素養的公眾才有能力對政策進行客觀考量。科學家在負責科學知識的生產外還應該能夠把科學相關事實傳達給公眾,使作為有知情權的公眾能夠了解一項科學項目的政策制定對國家和社會帶來的后果,最終本著民眾和人類的利益理性地作出決定。
大科學時代下,科學技術已經成為驅動一個社會發展的最重要因素,科學家的社會責任問題也因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就目前而言,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意識有待增強,特別是在我國,許多科學家依舊是小科學時代下的思維,只沉浸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對科技給社會帶來的負效應問題關心太少,難以滿足社會發展對科學家的責任要求。本文在系統論的指導下,嘗試在科學家的社會責任觀念系統中,初步分析求知責任、職業責任、公益責任三大系統要素,試圖能夠進一步明確科學家的社會責任要求。
[1]PRICE D J.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2]李剛.系統視野下的科學家社會責任探析[J].理論月刊,2013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