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
吉林省教育學院
對高校體育教學方法的探討
趙博
吉林省教育學院
我國于1979年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在青少年中的比例逐年增加。從總體上看,獨生子女并不是一個特異的群體,但是,由于在特定的成長經歷中所形成的特殊心理,獨生子女會表現出其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并對大學生體育教學工作的建設和發展產生影響。從深層次上看,中國的“獨生子女化”潛藏著巨大戰略隱憂,本文從加強對獨生子女群體的研究出發,就如何加強學生軍訓教育管理、促進學生軍訓工作全面建設發展進步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獨生子女化;體育;教學方法;挑戰及對策
在當前和平建設環境下,體育教學工作與國民整體健康水平是緊密結合的。培養綜合素質高、發展潛力大、適應能力強的青年學生,使其增強愛國意識,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良好的身心素質,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得力骨干,是當前體育教學工作的時代性特征。
但是,隨著中國三十年來“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大學生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目前高等院校學生中獨生子女的比例已經超過80%甚至更高。因此,當前高校體育教學工作亟須加強對獨生子女現象的研究,以適應加強新形勢新情況下的教育管理的客觀要求。
1.冢庭因素
獨生子女自小集萬般寵愛于一身,父母對其“大包大攬”,溺愛滲透到體育訓練場里的,已成為獨生子女獨立自理的羈絆,使得他們既嬌又驕,面對高強度體育課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和有意識的能力鍛煉,英勇頑強的個性往往難以形成。任何一種個性心理特征和個性傾向都不是短期內形成的,父母對孩子不當呵護,忽視了必要的人格培養,這不僅給獨生子女學生造成了過重的精神負擔,同時又導致了他們在軍訓中的種種不適應。
2.個人與社會因素
獨生子女身在校園,對父母卻存在有過強的心理依附,單飛的翅膀顯得弱小而又沉重。獨生子女在家里長期以“小皇帝”自居,來到學校只是一名普通學生,如何擺正自己和集體的關系將成為他們的一道難題,尤其是艱苦的體育課將是他們必須面對的一場考驗。另外,社會風氣惡化是公眾對青少年的社會環境表示擔憂的首位原因。獨生子女與大眾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受其消極影響,他們相當多數以明星、大款為偶像,傾心于個人目標設計,缺乏社會責任感。
通過對近年來大學生體育教作的認真回顧與思考,為進一步推動普通高等院校體育教工作的深入開展,提高教育質量,鞏固教育成果,現提出如下觀點。
(一)要充分挖掘利用教育資源,切實提高對學生體育教學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高等院校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對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說,進行必要的體育訓練,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客觀需要,也是學校培育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體育教學工作要主動發揮大眾傳媒的教育功能,精選傳媒中那些健康向上的內容作為教育資源,可以達成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也要積極動員家庭參加到教育隊伍里來,讓家長了解學校、信任學校,發揮自己對子女的正面影響,成為院校教育管理的必要補充和助手。
(二)要堅持把思想教育貫穿于體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培養自律、集體、互助觀念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思想教育工作的好壞,決定了教育的質量。這就需要學校根據體育教學的特點以及進展情況和出現的問題,及時引導、處處滲透、共同完成。
首先,要做好體育課程前思想教育工作。通過前期教育讓學生明確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在思想上做好準備,樹立熱愛體育、奉獻體育的信心和決心。
其次,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較快地進入角色,提高學習體育知識意識和健康意識。要針對具體情況,及時開展隨機性教育,幫助學生增強健康意識、紀律意識、競爭意識和團隊意識,鼓勵他們自覺克服自身弱點,培養勇于拼搏和奉獻的精神。
(三)要把健康意識作為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健康意識是一個國家現代文明的標志之一。它不僅是國民素質的基礎,更是國家強盛的根基,。普通高等院校是培養社會棟梁之才的重要場所,要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僅靠短時間的集中突擊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應該納入學校教育的統一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抓好落實。
首先,要把國防意識培育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使學生由過去的關注疾病向關注健康轉變。
其次,要把健康意識滲透至體育理論教學過程中。在向學生傳授體育基本理論及基本技能等方面知識的同時,使學生進一步認清健康的身體與工作生活的密切關系,進一步增強健康觀念、防病意識。
最后,要把健康意識培育融入到校園文化生活之中。定期組織學生參觀醫院的重病監護室、殯儀館和其他具有教育功能的紀念館、科技館、文化宮等場所,使學生健康教育從理論走向實踐,進而帶動形成全民健身的好環境。
(四)采用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學方法
隨著大學生自我意識增強,高校要打破傳統體育以運動技術為主的模式,轉向自我鍛煉增強體質,針對培養目標、教學目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等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多采用“啟發式”、“互幫式”、“誘導式”等教學方法。同時,還可以采用俱樂部的形式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輔助環節,這樣有助于大學生根據自身需求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有益于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促進社會交往能力的不斷提高。
青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獨生子女已經成為青年學生的主體,并不是特異的一個群體,只要學校和體育教師共同努力,充分利用好體育教學這個平臺,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關注獨生子女現象,就一定能夠實現育人效益。
[1]黃玲毅.獨生子女大學生心理特征與高校英語教育[J].財經界(下半月),2006,(01).
[2]獨生子女與高校體育教育[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4).
[3]章茹.獨生子女與高校體育教學[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03).
[4]王英武.體育教學最優化的理論探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