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曦
摘 要 自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為當今社會的人際交流提供了一種新的范式。自媒體代表的自由、平等、人人參與的互聯網精神在移動互聯時代廣為傳播。當代大學生亦成為自媒體浪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媒介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自媒體乃至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同時也影響他們自身在這一時代洪流中的前途命運。研究自媒體發展現狀,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是提升高校辦學能力,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要途徑。
關鍵詞 自媒體時代 大學生 媒介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1.009
1 自媒體的發展現狀
1.1 自媒體的定義
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于2003年7月發布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里面對“We Media”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焙喲灾垂裼靡园l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如博客、微博、微信、論壇/BBS等網絡社區。①自媒體有別于傳統媒體“自上而下”、“由點到面”的傳播方式,而是一種“自下而上”、“由面到面”的傳播方式,這種方式有平民化、個性化、門檻低、運作簡單、交互性強、傳播迅速、良莠不齊、可信度低、相關法律不規范等特點。②
1.2 自媒體的演進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本身也經歷著歷史性的變革。從報紙、廣播、電視到網站、博客、微博、微信、短視頻,每一次變化的時間間隔都越來越短,帶來的影響也越發深遠。新的傳播媒介一旦出現,就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某種信息,引起社會的某種變革。在自媒體出現以前,無論傳播方式怎么改變,都是由專業媒體機構主導信息傳播,而自媒體恰恰相反,它是由普通大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因此開創了人類社會信息發布多元化的新時代,從而引發了信息傳播的重大變革。③從高校教育角度看,自媒體的出現和興盛深刻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1.3 自媒體的風險
(1)“無約束 不負責”的互聯網舊習依然存在。匿名是互聯網自由精神的重要含義之一,匿名給予發布者表達的自由,卻也埋下“無約束 不負責”的禍根,這些“老問題”在自媒體上同樣得到了繼承。當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想要發送一篇稿件,需要經過層層審核,還要借由各種復雜的技術手段,這為媒體設置了一個相當高的門檻。然而自媒體似乎在一夜之間就踏平了這個門檻,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主持人。從流行網絡的“宅聞聯播”到風頭一時無兩的“學習粉絲團”,自媒體顛覆了人們對媒體的傳統認識。
然而,“超前發布”、“現場直播”也帶來種種問題。自媒體雖有極強的現場感,卻缺乏有效的鑒別機制。自媒體的新聞是簡陋的、粗糙的,甚至是充滿事實錯誤的。因為個人發布永遠無法和媒體機構的編審能力相提并論,也無法承擔犯錯的責任,所以有人認為自媒體“新鮮卻未必健康”。
(2)“圈子文化”盛行。圈子文化是自媒體的另一個標簽。因為缺乏必要的編審機制,自媒體往往成為個人好惡的發泄平臺。在自媒體世界總有這樣的現象,那就是人們只關注符合自己觀點的人和團體,刻意避開“不合胃口”的發布者,如此形成一個個封閉的圈子。這個圈子里面的信息無論多么荒謬不羈都會得到圈內人的認同并加以傳播。自媒體的抱團特性使“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滋長,也使得青年大學生容易失去寬容、平和、與人為善的心態,行事易偏激。
(3)自媒體本身的技術變革帶來的不確定性。自媒體除了在傳播內容上的種種風險外,其本身的技術變革也為自媒體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報紙距今已有400年的歷史,廣播距今已有100年的歷史,雖然也經過了數次技術革新,但是總體的傳播方式并沒有改變。然而自媒體卻面臨著高速技術革命帶來的替代風險。
以博客為例,博客在2000年進入中國,馬上紅極一時。然而好景不長,2011年微博在中國異軍突起,所有的門戶網站都開設了微博,博客漸漸無人問津。歷史很快又重演,今年11月,騰訊宣布微博會員將暫停申請開通和續費,這也意味著騰訊退出微博戰場。加上不久之前宣布退出的網易微博和早已無心打理的搜狐微博,微博環境已呈現衰退的現象。隨著微信、陌陌、唱吧等移動客戶端APP的出現,微博漸漸失去了以往的活力,而且衰退的速度比博客更快。自媒體本身有著極強的替換能力,但是隨著垃圾信息填充、廣告植入以及實名制的逐步推進等多種因素影響,自媒體本身的生存狀態也充滿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2 自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
2.1 自媒體影響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
過去,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相對有限,除了面對面的交流,他們一般通過報紙、廣播、電視來獲取信息。而現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微博、微信、新聞APP逐漸替代了傳統的傳播方式,信息來源也不局限于官方發布。從流行網絡的“宅聞聯播”到風頭一時無兩的“學習粉絲團”,自媒體顛覆了人們對媒體的認識,也改變了過去的交流方式,這也成為報紙、書信、電視、廣播等傳播方式逐漸式微的開始。
2.2 自媒體影響大學生的思維方式
正如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M·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1964年)一書中提到的,“所謂媒介即是訊息只不過是說: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
大學生在自媒體崛起之后也深受影響。之前他們是媒體傳播的被動接受者,習慣于安靜的當一名聽眾和觀眾?,F在他們發現自己本身就是媒體,只要注冊一個賬戶,便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了媒體的權力。這使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從服從者向參與者轉變,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寢室鄰里,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就會得到眾人的關注,這促使大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公共事務和發表見解。
2.3 自媒體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自媒體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革命,同時也成為影響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一股重要力量。自媒體代表的自由、平等、人人參與等互聯網精神使得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公民意識覺醒。過去不被重視的“個人利益”在自媒體時代會產生聚集效應,進而形成局部的“群體利益”。大學生的價值觀正處在形成時期,自媒體的廣泛應用已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出現多元化、去中心化和自我化的趨勢。
3 提高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可行途徑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介的各種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思辨性應變能力以及創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④媒介素養教育就是要教育人們正確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種媒介。從而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⑤
如何立足于中國國情對大學生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媒介素養教育,成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使之成為合格公民的應解之題。
3.1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思想
對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極速變革的時代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抓住時代浪潮中的“變”與“不變”。“變”的是技術,是載體,而“不變”的是教育的指導思想。就當今社會而言,就是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培養大學生的媒介素養。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上傳播陣地,不斷適應互聯網快速發展形勢,善于運用網絡傳播規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網絡宣傳、網絡文化、網絡服務中,用正面聲音和先進文化占領網絡陣地。⑥
3.2 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課程教育
高校應展開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研究,結合學校實際開設媒介素養教育選修課,條件具備的可開設必修課。培養大學生自主處理信息,掌握話語權的能力。要建立和完善媒介素養教育評估體系,使學校和個人在評估體系中有明確的媒介認知導向,從而有效幫助大學生增強辨別、接受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要制定具體可行的媒介素養教育計劃,定期組織檢查、評估,努力實現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制度化、科學化和規范化。⑦
3.3 在實踐教育中強化媒介素養
自媒體的運用從根本上有賴于實踐,媒介素養的提高也必須通過日常應用來實現。應鼓勵院系、班級和教師開設自媒體賬戶,通過自媒體展開交流,利用自媒體開展班級、院系活動。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自媒體使用的方式方法,及時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對出現偏差的行為及時予以糾正。在日常生活中與大學生保持互動互聯,使之養成文明上網的好習慣,形成遵紀守法、文明有禮的互聯網風氣。
3.4 提高法制教育在媒介素養教育中的地位
法律永遠是任何社會行為的底線,自媒體也不例外。過去法制教育是媒介素養教育中容易被忽視的一環,當前依法治國已成為國家治理的必要手段,依法上網也應成為當代大學生應有的基本素質。國家嚴厲查處立二拆四和秦火火等案例說明,互聯網并非法外之地,法律同樣是互聯網行為的底線,一旦觸碰必將受到懲罰。年輕的大學生涉世未深,思維活躍,極易受網絡推手和不實信息的影響,不知不覺成為網絡犯罪興風作浪的幫手。因此極有必要提高法制教育在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中的地位,告誡大學生依法上網,不信謠,不傳謠,做互聯網家園的精神守護者。
注釋
① 摘自百度百科“自媒體 ”詞條,http://baike.baidu.com/view/45353.htm?fr=aladdin,2014 年 11月 05 日訪問。
② 楊曉寧. 自媒體時代培養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探究[J].科教導刊,2012.8.
③ 焦樹民,劉國珍.論自媒體視閾中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4):100-103.
④ 張開.媒介素養教育在信息時代[J].現代傳播,2003(1).
⑤ 焦樹民,劉國珍.論自媒體視閥中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4).
⑥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新華網 [引用日期2014-05-29].
⑦ 王永健.自媒體與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理論經緯,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