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 黃利國

摘 要 本文基于高校教學團隊建設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依據,構建了評價高校教學團隊建設水平的指標體系,通過數據的定期統計建立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校教學團隊建設動態評價模型。
關鍵詞 層次分析法 高校教學團隊 動態評價 模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1.006
2007年,國家教育部啟動了高校教學團隊建設項目,后來對國家級高校教學團隊的構建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①但現在存在一種現象,不少教學團隊注重的是教學團隊的評選而輕視教學團隊后續建設的問題,往往在教學團隊被確定為某個級別的教學團隊之后,只是把它作為一種“榮譽稱號”,教學團隊立項之日即為團隊終結之時,也就失去了團隊評選的意義,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本文綜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中的部分指標和教育部對國家級高校教學團隊的基本要求,②同時結合教學團隊的內涵和評價指標篩選的原則,③試圖從團隊結構、團隊帶頭人、團隊教學工作、團隊運行管理機制、團隊人才培養和團隊科研工作六個方面,通過對所建教學團隊的定期考核,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實現對教學團隊的動態評價,④結合定性與定量的評價結果以期達到對教學團隊的動態管理,并且進一步為教學團隊的長遠發展和建設的改進向相關部門提供意見和建議。
1 高校教學團隊建設動態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
高校教學團隊的建設和后期管理與單純的教學團隊評選所遵循的原則⑤不盡相同,遵循的主要原則是:
(1)客觀性與實用性相結合:高校教學團隊建設水平評價指標需要來源于團隊教學工作的實際,應該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團隊在一個時間段的內涵、特征以及階段性目標。同時,高校教學團隊建設水平所選取的評價指標在實際中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求指標少而精,便于對教學團隊建設工作進行測量和評價。客觀性和實用性兩者是矛盾的統一體,反映在評價指標的選取上要求在符合教學團隊客觀實際的前提下,要突出主要指標,以便獲取教學團隊的相關資料和進行測量和評價。
(2)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高校教學團隊建設水平評價對象不僅考慮團隊的結構,而且還考慮團隊帶頭人、團隊的教學工作以及團隊的運行管理機制等,它們都具有不確定性,前者是定量指標,易于對評價對象進行量化和評判,而后者是定性指標,具有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很難進行量化評價。因此,高校教學團隊建設水平的評價指標的選取應該遵循以定量指標為主,以定性指標為輔,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的原則。
(3)整體性與獨立性相結合:教學團隊是一個由目標、人員、定位、職權和計劃要素構成的復雜的系統。因此,高校教學團隊建設水平評價指標的構建選取需要考慮各個評價指標要能夠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它們之間相互配合,形成一個較全面、合理地反映評價教學團隊的內涵和特征的評價體系。同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所選取的各個指標必須是相對獨立的,盡量避免信息上的重復。
2 高校教學團隊建設水平評價體系的指標篩選
(1)團隊結構:包括教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和學緣結構4個領域層。將教齡結構分解為3個指標:C1—長教齡教師(21年及以上)所占比例(%),C2—中教齡教師(11至20年)所占比例(%),C3—短教齡教師(10年及以下)所占比例(%);將職稱結構分解為3個指標:C4—中級職稱(講師)所占比例(%),C5—高級職稱(副教授)所占比例(%),C6—高級職稱(教授)所占比例(%);將學歷結構分解為2個指標:C7—碩士所占比例(%),C8—博士所占比例(%);將學緣結構分解為2個指標:C9—最終獲得學歷學位來自校外的教師所占比例(%),C10—不同學科或專業的教師所占比例(%)。
(2)團隊帶頭人:包括教學能力、學術能力和領導能力3個領域層。將教學能力分解為3個指標:C11—從事本科教學工作的熱情和責任心,C12—從事本科教學工作的知識技能,C13—每學年給本科生講授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數(門);將學術能力分解2個指標:C14—近三年承擔的各級各類教科研項目數(個),C15—近三年出版專著數和發表的核心期刊論文數(篇);將領導能力分解為2個指標:C16—團隊帶頭人自身的人格魅力,C17—團隊帶頭人的組織、協調和溝通等能力。
(3)團隊教學工作:包括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改革及教學效果6個領域層。將課堂教學分解為3個指標:C18—團隊成員合作上課數(包括課程門數和課時數),C19—多媒體授課利用率(%),C20—啟發式、項目驅動式等研究性教學方法的應用;將實踐教學分解為3個指標:C21—實踐類課程占總課時的比例(%),C22—指導大學生的科研訓練項目數(個),C23—實踐類課程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將課程建設分解為3個指標:C24—近三年團隊成員合作開發的校級及以上精品課程和精品課程群數(門),C25—精品課程網絡平臺的使用率(%),C26—多功能模塊的課程設計;將教材建設分解為2個指標:C27—近三年團隊成員合作編寫出版的教材數(門),C28—教材內容與課程設置體系的配套建設;將教學改革分解為2個指標:C29—近三年團隊成員承擔的省級及以上教學改革項目數(個),C30—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將教學效果分解為2個指標:C31—教學研究成果的應用和推廣價值,C32—學生協作能力的提升水平。
(4)團隊運行管理:包括團隊環境和內部運作2個領域層。將團隊環境分解為2個指標:C33—學校對團隊建設的投入經費(萬元),C34—團隊內部呈現的教學科研氛圍;將內部運作分解為3個指標:C35—團隊成員相互信任度和協作力,C36—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溝通機制,C37—影響團隊士氣的績效激勵機制。
(5)團隊人才培養:包括學生的創新能力1個領域層。創新能力分解為4個指標:C38—學生參加各類科技創新競賽的人次,C39—學生在各類科技創新競賽中的獲獎數目(個),C40—學生在各類刊物發表論文數(篇),C41—學生參加教師教科研項目人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