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鋒
摘 要 修身是儒家道德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先秦儒家的修身思想由孔子開創,經過孟子和荀子的發展與完善,使其有著深刻的內涵。歷經千百年的傳承,崇尚道德和人格的培養的訓念,在今天仍被普遍認同。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儒家的哲學修身觀的實際內涵。
關鍵詞 儒家 修身 仁愛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1.062
修身是儒家道德倫理的重要支撐點,先秦儒家的修身思想由孔子開創,經過孟子和茍子及歷代儒家思想家的發展與完善,使其有著深刻的內涵。歷經千百年的傳承,儒家崇尚道德和人格的培養的訓念,在今天仍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
1 修身的終極追求
(1)止于至善:在現實的世界里,怎樣通過人不斷的修身努力可以成就一個理想人格?儒家認為要相信人性是有善本的。認為在人性論中性是自然界的最高目的。所以,人性之善是自然界中至高無上的。再通過以后的學習,教育等各方面的提高。人性就可以更加完善,境界也會提高。這樣就會達到了一個共同善的境界,所以儒家認為人性中是存在著自我完善的內在的依據。如《論語·大學》開篇提到的止于至善,它是人要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而是否能達到目的,這就要取決于每個人主體能動性與道德自覺性了。人作為主體,要達到“成仁”的目的,就要通過必要的個人努力和后天的學習,從而激發蘊含在自身中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潛能,從而實現人性的完善,即“止于至善”實現到“天下歸仁”的共同之善。
(2)與道合一:我國古代的“道”與西方基督教提出的“道成肉身”之道以及西方哲學的“羅格斯”是有很大不同的。我國著名的哲學家、邏輯學家金岳霖曾說過:“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或是孝是忠,而間接的目標總是行道。”這里提及的“道”絕不只限于道家之“道”,而是儒道墨共有之“道”,這既是中國思想界中的核心部分同時也是最基礎的始動力。這里他著重提到在中國的思想界中道德雙重性,即理性和情感。同時也揭示了生命存在,就是身與道德統一性。而身心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與道合而為一。
《論語·為政篇》曾有一段孔子概括他自己一生的敘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是他在70歲時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和總結,他已經在內心搜上了超越性道路。外界不管是怎么樣的物欲橫流,他的心態永遠是平和與淡然的。他體會到了天人合一的真諦。這是一個質的飛越。這就是儒家所說的超凡入圣。
2 修身的價值目標
(1)仁愛之本:仁是儒家修身思想的核心,主要思想都是圍繞它來展開的。我們人的本質其實就是仁,仁是我們的立身的根本??鬃又园讶士闯勺鋈说母荆J為仁愛是最完美的,是最閃亮的精神,以至于把仁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可以說這就是實現最高境界和仁愛的基礎。
(2)仁愛源自人性:孔子講仁愛來自于對親人(父母)的愛,推己及人,把親人之愛擴展到對所有人的愛, “仁愛”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愛自己的親人是最根本的。但是“仁”的精神不止于此,愛自己的親人,這只是“愛”,由愛自己的父母,再擴展到愛別人,這才叫作“仁”。因而,“仁”首先要求愛自己的父母,并把這種愛推廣到整個人類??傊叭蕦W”就是由“親親”擴大到“仁民”,這一過程自然包含了“推己及人”的思想,而孟子認為人有與生俱來的“四端”,是仁義禮智的來源。
(3)追求“仁”是修身的最高目標,孔子認為為人的本質就是仁。其實人性的核心就是仁。如果社會上不存在了仁,人也就不能成為真正的人。仁需要人們全心全意地去實現,他作為能力行為的體現。所以,身心和仁便有了聯系,再去實現一個目標的理想行為這一過程中身心便連聯在了一起。同時仁在孔子心目中是最高的道德理想,人的健康長壽在建立 “仁”與“身”相輔相成的時候,生命價值的最高體現其實就是殺身成仁。即為了“仁”可以舍生取義、殺身成仁。
3 完美的人格理想
“內圣外王”是儒家政治理想與人格理想的統一,指通過內心修養成為圣人,再將其內修的“浩然之氣”轉化成為兼濟天下的事功。“外王”雖然指的是行王道,但廣義理解指的是“擔負起天下的興亡”一類的豐功偉業。
(1)人格完善以“圣人”為最高追求,以“君子”為現實目標,在“內圣”方面,孔子主張,“為仁由己”。一個人能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仁人,關鍵在于自己。正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同樣,內圣之有達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義,外王實現了,內圣才最終完成。自己立身,通達了,也不要忘記使別人也能立身,通達。也就是說,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也要滿足他人的需要,兩者都滿足了,才是一個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內圣外王之道”。立己,達己是基礎,立人,達人是歸宿。
(2)完善的人格始終是與事業聯系在一起,即“外王”,強調人生自強不息,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為起點,而以“治人”為終點。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孔子的思想中,內圣和外王是相互統一的,內圣是基礎,外王是目的,只有內心的不斷修養,才能成為“仁人”“君子”,才能達到內圣,也只有在內圣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安邦治國,達到外王的目的。
4 修身的具體途徑
4.1 存養立志
儒家認為立志是道德修養中的重中之重,因為道德修養是使人保持本心。只有努力培養,就會使人有善性的,從而達到了圓滿的境界。那怎么立志呢?立志必要樹立明確目標,有明確的要努力的方向,好充分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在儒家道德修養觀中,其提到的道德修養所要達到最高的目標,其實就是提倡人們所立之志。而要取得的最大的目標,即最終實現理想的人格,達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4.2 自省忠恕
在儒家道德中修養方法有很多,但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自省。自省是由孔子最先提出的。他把能否堅持用自省這個辦法來區別小人和君子。他說 “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在儒家學說中,認為每個人都由可能變成圣人,而一切從實際重發一切從自己做起是最貼近最根本的辦法。
自己反省推及到他人,在儒家道德修養中,用忠、恕是處理人際關系式非常重要的方法。子貢曾問孔子:“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的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绷硗饪鬃釉凇墩撜Z· 雍也篇》中還說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边@兩句有類似的含義,結合兩句話理解,應互為補充,使之更加完善縝密,所以,這就可以解釋忠恕的內涵和要求。兩千年來忠恕仍是對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同時它也是個重要的修養方法。
4.3 克己慎獨
克己,孔子曾說“克己復禮為仁?!边@里蘊含的意思是說,作為一個人在不正確的欲望、言行和沖動的言行上都應該保持克制的狀態。在社會上要自覺地從視、聽、行、言遵守社會功德與道德規范。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非禮勿言。學說認為只有提高克己的修養即自我克制自我約束能力的提高,就可以使全社會在發揚人道精神,也可以使人人成為君子,實現一個理想的世界。這就是孔子關于克己的內容。
而提到“慎獨”,《中庸》里有這樣一句話:“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故君子慎其獨也。”所謂君子就是在特別謹慎的憑自己良心去做事,在做事的時候要做到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所以說慎獨是在每個人內心深處中比較隱蔽的思想意識、也是情緒約束和自律的一種修養方式。它是建立在自省和克己的基礎之上,從而達到更高境界而提出的修養方式,這也是道德修養方面的最高境界。這是在沒有任何外力作用下自覺去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從而體現出高度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4.4 躬行踐履
儒家學說中所提倡的自我修養是在特別強調改造思想的同時,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身體力行,躬行踐履,在艱苦的環境中去實踐鍛煉。從而達到完善的人格。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言而有信,有一說一的態度。如孔子就告誡他的學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聽他說什么,而應看到他的實際行動,并時刻要求學生要言行一定要一致。到了孟子時期,則進一步提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彼囊馑际窃诘赖碌男摒B中身體力行只是一部分,自覺地去接受各種嚴酷環境下的鍛煉和在挫折中的接受的考驗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經歷過這些你的卓越的才能方可顯現。從而形成完善的人格,達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很多儒家學者把孟子的這一思想作為自我修養的標桿,它也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供后人學習、借鑒。
參考文獻
[1] 杜維明.修身.杜維明文集(第4卷).武漢出版社,2002.
[2] 成中英.從康德、海德格爾到孔子.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 古籍:《禮記》,《論語》,《孟子》,《荀子》,《大學》,《中庸》,《春秋繁露》,《近思錄》等.
[4] 金岳霖.論道.商務印書館,1978.
[5] 湯淺泰雄.靈肉探微——神秘的東方身心觀.馬超,譯.中國友誼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