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燦燦
摘 要 媒體監督是促使司法公正的重要舉措,二者具有互補性,向著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共同努力。但是,司法與媒體兩個獨立單位之間在相互促進的過程中也會產生沖突和摩擦。本文立足于司法與媒體的關系現狀,分析司法與媒體產生沖突的原因并提出促進二者良性互動的措施,使二者更好地結合,為了實現共同的社會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關鍵詞 司法 媒體 良性互動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1.029
1 司法公正與媒體監督的概念界定
司法公正和媒體監督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備受關注,在了解二者關系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二者的概念:
(1)司法公正的概念。司法,就是對于客體司以法律,以法律規則評判客體的是非,并對這種客體的是非做出法律意義上的強制性評價。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權運作過程中各種因素達到的理想狀態,是現代社會政治民主、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它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國的要求,其基本內涵是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體現公平、平等、正當、正義的精神。
(2)媒體監督的概念。媒體監督,是指各種大眾傳媒對各種違法違紀行為的違法犯罪、瀆職腐敗行為所進行的揭露、報道,支持和監督國家機關的方式,其具有速度快、范圍廣等特點。司法權是國家權力的重要部分,媒體對司法進行報道并監督司法權的行使,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媒體監督,由于其自身所特有的開放性與廣泛性,為我國的監督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進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敗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媒體監督是一面雙刃劍,缺乏制約或運用不當便可能對司法公正造成負面的影響,從另一側面妨礙或破壞司法公正。
2 司法公正與媒體監督的關系
2.1 司法與媒體的統一性
(1)司法與媒體具有共同的目的。司法與媒體的關系在本質層面是社會民主與法制的縮影,二者具有相同的目的,即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司法通過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謹性,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解決社會矛盾和糾紛;媒體通過征集社會各界意見,參加司法活動和審判活動,及時把實時信息公布于眾,滿足群眾的知情權,監督司法的合法性,最終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從中可以看出,不論二者采取何種方式透視社會矛盾,二者的目的是異曲同工的。
(2)司法與媒體存在互補性。首先,媒體監督是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的司法建設還不完善,存在許多問題,社會公信力較弱,適當的輿論監督有利于我國司法建設不斷完善,走出困境。鑒于輿論的壓力,一定程度上的司法腐敗得到遏制,增強了司法的公正性。其次,司法需要通過媒體實現公民的知情權。司法活動不可能全民參與,在這方面媒體彌補了司法的不足,起到了“橋梁”的作用,及時的把信息反饋給群眾,使司法審判公正化、透明化,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
2.2 司法與媒體的對立性
(1)屬性不同決定了二者工作性質的差異性。司法與媒體是兩個獨立的單位,各屬不同的領域。司法屬于法律范疇,而媒體屬于道德范疇。司法工作不夾雜著工作人員的個人情感,根據案情證據實事求是,所謂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司法工作的原則。而媒體在現實時實踐中只能保持相對公平公正,很難做到司法層面的公正,這是與司法工作的一個差別。由于這種差別的存在,導致司法與媒體之間產生不可避免的沖突。
(2)價值追求的差異決定了二者的對立性。司法與媒體都有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目標,但追求經濟利益才是媒體最直接的目的,這就導致媒體在實踐中帶有明顯的利益傾向性。在某種層度上,我們可以把媒體看作一個經濟實體,它為了滿足自身的經濟需要而迎合大眾需要,而這種大眾群體性需要具有濃重的道德色彩。在司法審判前大眾已經對案件有了某種道德期望,被推至輿論監督風口浪尖的司法活動,一旦審判結果不符合大眾的道德期望值,沖突和爭議是不可避免的。價值追求的差異決定了司法與媒體對待同一事件的態度和解決方式不同,進而二者之間不可能完全在同一立場。
3 促進司法與媒體良性互動的對策
“媒體審判”現象的擴大化對司法審判量刑無疑是一種壓力,對于一些司法尚未公開審判的案件,媒體已經開始報道,評論,讓大眾產生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為了緩解司法公正與媒體監督之間的矛盾,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促進二者良性互動的對策:
3.1 社會思想多元化下,樹立共通的價值趨向和目標
(1)正視媒體與司法的共通性。有學者指出,除立法、司法、行政三大權力之外,媒體可以稱為“第四權力”此種說法從嚴格政治學角度而言,也許并不十分準確,但是這的確道出了媒體在當今社會運轉過程中的極高地位和尊嚴,記者被稱做“無冕之王”就是“第四權力”的變相說法。媒體作為一種獨立于政治權力之外的存在實體是公民言論自由在公共輿論領域的自然延伸,媒體對于事件真相的如實報道與道德評價自然地成為公民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心態的公共表現,因此媒體自誕生的一刻起就依靠自身置身事外的中立性地位,通過對司法的輿論監督和獨立發聲的方式肩負起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使命。司法和媒體之間并不存在價值觀念層面的根本性沖突,兩者都是在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只是各自實現自身價值的路徑不同。司法依據法律對于事件做出求實客觀的評判,媒體更多是在道德層面依據自身對于事件的理解做出評價,因此雙方要明確自身定位和價值觀念的共通性,實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共同追求。
(2)兩者積極轉變自身固有觀念,消除隔閡。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的干涉,目的就在于保障公平審判的價值和充分尊重司法獨立的原則。司法作為國家權力的組成部分,具有接受公民輿論監督的政治責任。司法者作為公平的持有者對于公眾而言,雖然因其自身的特質與屬性,不可能實現司法過程徹底開放與全社會參與以致催生“全民公審”的危險法律現象。司法中立或者司法獨立并不意味著其可以超然于社會之上,恰恰相反,媒體對于司法的輿論監督可以使司法公正深入人心,從而進一步提高司法的公信力與權威,因此司法者要轉變自身觀念,適當地“放低身段”自覺回歸到接受媒體輿論監督的正常心態,積極為媒體監督提供便利條件,實現與媒體的良性互動。通過媒體如實的報道間接強化公民法治意識,實現自身在社會運轉過程中的最終定位。媒體作為公民言論自由的邏輯延伸,在處理與司法的關系過程中,不應以先入為主的心態將司法視為“必要的惡”,如果說司法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程序正義,那媒體是在從道德層面追求實質正義,但是道德層面的評判并不能代替法律層面的判斷,因此媒體要秉持客觀中立的原則,對事情真相做出唯實、不具明顯傾向性的報道。
3.2 完善司法與媒體之間的互動機制
(1)增加司法審判的透明度,為媒體監督提供可視平臺。我國司法審判制度的封閉性強,司法專斷問題突出,在司法運轉過程中傾向于阻斷媒體的信息源頭,極大地限制了媒體對司法的輿論監督。而司法透明度則要求在司法過程中都應保持透明和公開,例如司法執行公開、司法信息透明化、擴大公開內容的范圍等。在司法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媒體作為公民知情權、參與權的有效實現方式在擴大公民政治自由中的積極作用,規范司法程序,加強與媒體的溝通,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加強對包括網絡、微博在內的新興媒體的運用,為媒體提供多種可據以發揮監督作用的平臺,積極公開司法過程,在保障當事人正當權利、不違背中立性原則的前提下,努力走向透明化。
(2)媒體要樹立正確引導公眾輿論的大局觀。在社會轉型期間,各種利益分化,矛盾突出,公共輿論場域呈現混雜無序之勢,媒體在對司法進行監督過程中,容易受到各種因素干擾,一般而言,媒體對于具體案件的關注主要是由當事人啟動的,自當事人明顯感覺自己受到不公待遇時,往往求助于媒體,希望由媒體進行報道以形成公共輿論,對司法施加壓力,影響案件判斷的走向和法律結果。而在現今社會階層分化嚴重、仇官”仇富”心態盛行的情況下,媒體對于還未公開宣判的案件的分析和結論,很容易夾雜諸多包括民粹主義在內的非理性因素,使得公共輿論對司法過程形成倒逼之勢,給司法造成民意壓力,影響司法判決的中立性,損害司法的社會公信力。因此作為媒體正確定位,尊重司法獨立原則,尊重程序正義的合理性,堅持“法律為準繩,以事實為根據”的原則,不應受到外在因素影響,制造所謂“民意”實現“媒體審判”對司法公正的綁架。要堅持以理性、客觀來正確引導公共輿論,準確報道案件,合理進行分析,實現對司法的良性監督。
3.3 提高媒體工作者的法律素養和職業素質
(1)增強媒體工作者的法律素養。在經濟利益和追求轟動效應的驅使下,媒體在強烈的主觀色彩前提下對某些案件或社會矛盾問題進行過分或不實的渲染。一些媒體的這種行為,對司法審判造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和心理負擔。這些現象在某種程度上與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淡薄有關。現在很多法制記者不是法律專業出身,對司法程序了解甚少,其評論往往帶有“輕法律重情感”的主觀色彩。鑒于此,需要對法制從業人員進行法律知識培訓,通過法律知識培訓或法院實踐等方式提高其法律素養,減少媒體監督與司法公正之間的沖突。
(2)提高媒體工作者的職業素質。職業素質是從業的基礎條件,具備高品質的職業素質才能勝任從事的工作。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必須維護黨和政府的權威。但在市場經濟下,一些媒體的非正當行為加劇了其與司法的沖突。為了提高新聞發行量或者收聽率,部分媒體不斷炒作,吸引群眾眼球。為了營造媒體與司法良好互動的氛圍,媒體行業必須定期對從業者進行專業素養培訓,或者在工作者采取激勵的方式,對于在工作者品質優良的人員給予不同方式的獎勵,以此激勵大家主動學習,提高從業者的行業素質。
參考文獻
[1] 方綱要.網絡言論自由的保護與限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
[2] 王素娟.傳媒監督與司法公正關系研究.中國報業,2012(3):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