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彥輝 董小輝
摘要:挖掘吉林省西部(包括白城市、松原市)水資源潛力,增加水資源的可利用量,提高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擴大灌溉面積是該區農業穩步發展的基礎保障。
關鍵詞:挖掘;水資源潛力;沖湖積平原潛水;沖積平原潛水;灌溉面積
中圖分類號: TV213.9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 ? ?DOI編號: ? 10.14025/j.cnki.jlny.2015.01.035
1挖掘沖湖積平原潛水,擴大灌溉面積
沖湖積平原潛水分布在顧鄉屯組粉細砂含水層中具有礦化度高、氟含量大的特點。地下水以垂直交替為主,水平運動微弱,水化學成分受微地貌影響較大。在地勢較高、潛水埋深較大的崗地,多為重碳酸鈉、鈉鎂型水,礦化度0.5~1.0克/升。洼地多為重碳酸氯化鈉、鈉鎂型水,礦化度1~2克/升。有些湖沼洼地和鹽堿低地礦化度2~3克/升,甚至大于5克/升,氟含量多在2~5毫克/升。但該含水層埋藏淺、直接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具有成井投資少、便于開采,容易得到補給,尤其適合于一家一戶的管理和使用等特點。因此,挖掘沖湖積平原潛水,擴大灌溉面積是解決該區春旱的有效措施。并采用坐水種播種,坐水種是當地多年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抗春旱保全苗最有效的措施,使每畝糧食產量提高150公斤左右,并且每畝地僅需9~10立方米的水量,遠低于其他灌溉方式的用水量。顯然,這種少量的用水是不會因水質問題對糧食和耕地造成影響的。
2挖掘沖積平原潛水,擴大井灌水稻面積
沖積平原中潛水的水量較豐富,單井出水量一般多在40立方米/時以上,且水質良好,符合農業用水水質標準。并且地下水埋深較淺,汛期往往溢出地表,產生沼澤。近幾年來,很多農戶利用該層潛水發展井水種稻,水田面積迅速增加。有些人擔心地下水超采,造成不良后果。這種擔心是對的,但是在確定是否會出現超采問題之前,首先應該正確地評價地下水資源。
在地下水資源評價中,大多數是采用“水量均衡法”計算出的地下水天然資源量和可開采資源量,即求出降水入滲、側向流入、灌溉入滲等各項補給量和潛水蒸發、人工開采、側向流出等各項排泄量,利用典型年或多年平均資料建立水量均衡方程,經驗證后,再將各項補給量之和做為天然資源量。可開采資源量確定的方法雖然各部門各地有所差別,但仍都局限于不超過天然資源。然而從科學的角度分析這種方法是不適合沖積平原,尤其是河谷平原地下水的實際情況的。因為這種方法忽略了河谷平原中的地下水與江河水往往是一體的事實。這種地下水與江河水是難以用補給量或排泄量來確定兩者之間的水力聯系的。在沿江河的河谷平原中抽取地下水往往是間接提取江河水,所以,采取“水量均衡法”計算出的結果往往偏小。
另外,“水量均衡法”計算出的天然資源是一個多年平均值,相當于保證率為50%的情況,而可開采資源則相當于100%的保證率。顯然,如果用這個開采資源做水田規劃,是比較保守的。因為對于農田供水來說,只要求達到75%的保證率即可。根據近年來我們對某些河谷地區地下水資源計算的結果,如果采用保證率為75%的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規劃水田,可增加水田面積10%以上。該區沖積平原面積約占該區面積的十分之一,且多為低洼、易澇、沼澤、鹽堿地,發展水田具有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因此,應在正確認識和評價地下水資源的基礎上,擴大井灌水田面積。在進行地下水資源評價時,應盡量選擇開采強度法、有限單元法,允許降深法等適合沖積河谷平原水文地質條件的方法,并建立各年地下水可開采量系列,從而確定出不同保證率的可開采資源量,為擴大井水種稻面積提供可靠依據。
3建立井渠雙配套灌區,保障地下水持續利用
該區大多數灌區,均為單一的利用地表水或地下水,其結果往往造成地表次生鹽漬化或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等相關問題。前者多是因長期引地表水灌溉,地下水位抬高,潛水蒸發濃縮而引起的;后者則是超量開采地下水所造成的。如果能夠在不減少,甚至增加灌溉面積的前提下,以較小的投資解決上述問題,無疑正是我們所要尋求的答案。
建立井渠雙配套工程,可在汛期引洪水灌溉,其余時間仍采用地下水灌溉。這樣做的實質是,利用洪水回灌地下水,以確保地下水資源永續利用。對于地下水來說,增大開采強度,必然會導致水位下降,如果水位持續下降就會導致地下水源枯竭;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地下水位降低,騰出一部分地下庫容,也就有機會獲得更多的補給量。而在汛期,江河水位高,引水比較方便,工程的投資也比較小,“洪水”進入田間后,就會大量滲入地下,補給地下水,地下水位相應抬高,又為汛期后開采地下水提供了有利條件和保障。至于引洪水的時間和數量則應根據地下水資源評價和供需平衡分析結果確定。這種井渠雙配套灌區雖然增加了投資,但是,卻能保證水田供水,防止地下水資源枯竭,是一項既有當前效益,又有長遠意義的水田供水。
4引江河水為沿江城鎮供水水源
據大賚水文站和扶余水文站資料,嫩江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09億立方米/年,歷史最小流量1.85立方米/秒;松花江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52.93億立方米/年,歷史上最小流量為43.1立方米/秒。而沿江大安、松原市兩市近幾年工業用水量均不超過0.3億立方米。如果開采地下水做為供水水源,就處于超采狀態,必然影響農業用水,而對于嫩江、松花江來說卻是微不足道的。取江水做為供水水源,從投資和技術上看,已經具備開發利用條件,這將對工農業生產的全面發展提供水源保障。
總之,挖掘水資源潛力,提高供水能力,擴大灌溉面積是該區農業穩步發展的基礎保障。
作者簡介:邢彥輝,大專學歷,白城市水資源管理中心,工程師,研究方向:水資源管理規劃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