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煜
摘 要: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體系,探討在急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如何化繁為簡,突出重點以提高課堂高效性。創新教學方法,改善課堂設計,提高學生的應急意識及急救水平。
關鍵詞:急救護理;教學方法;高效性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031-02
急救護理學是一門跨學科、多專業綜合應用的新興護理學科。是臨床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各類急性疾病、創傷、慢性病急性發作及各種突發事件對各類危急重患者進行搶救護理的一門臨床護理學課程。具有實用性,操作性和應急性。學好這門課程,能夠很好的應付臨床和生活中很多突發事件,減少致殘率和死亡率,提高搶救的成功率。但很多教師反應急救護理學學時少,任務重,實踐性強,學生不能融會貫通。那么如何合理安排急救護理課程,在有限的課時里,讓學生掌握常見急救護理知識,樹立急救理念,使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有機結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一、課堂高效性概念
所謂課堂高效性是指在完成基本教學目標基礎上,追求最大化的教學效益與教學效率、其核心是有效果、有效率、有價值的教學。有效果指的是課堂教學中完成了該完成的內容,達到了學生想要實現的學習目標。有效率指的是課堂效率盡可能高,體現在學生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有價值指的是課堂教學中做了值得做的事情,來滿足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要求[1]。本文以如何提高課堂高效性為依據,從優化教學內容、強化急救意識、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二、.提高急救護理學課堂高效性策略
1、優化教學內容
急救護理學課本關于急救技術和急救護理知識有數十種之多,如何讓學生在各種慢性疾病急性發作或急性疾病發作或者出現突發事件時,選擇正確有效的急救措施和護理手段,已達到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是關鍵。要想達到這種效果,主要取決于教師能否將急救知識和突發應急事件相結合,將各學科的常見急性病種進行提取、揉合并結合急救知識,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系病例和實際,回顧和鞏相有關的知識和急救技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重點講授急救護理結合臨床的特點,以及其它各學科沒有出現的急救護理病種和常見的急救護理知識,從而達到突出重點,優化教學的目的。
2、強化急救意識
從知識的學習到知識的臨床應用,還有很大的距離,很多同學在筆試考試過程中能夠取得高分,但真正在實驗操作中顯得慌亂,手足無措,往往抓不住重點,這說明學生的急救意識還不夠,還不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那么如何培養這一意識呢,首先需要貫徹一個原則就是“ 時間就是生命”。在教學過程中由始至終都要向學生強調臨床護理中的急救意識。在講授中使用大量生活中生動、形象的案例,并運用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法、視頻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加深學生對這一印象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其重要性。同時要告誡學生,急救過程要迅速、及時、準確。要對潛在的危險做出正確的判斷并能夠熟練運用救護技術對并病人實施救護。包括在救護病人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在操作中最容易出錯的步驟等,并注意每一個細節。同時,向學生反復強調必須熟練掌握每項急救技術操作程序,每個病種的急救程序。這樣在急救過程中,既爭取了時間,又可體現自身的價值。在這種意識的指導下,使學生對急救護理學產生濃厚興趣,同時也強化了急救意識[2]。
3、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1)案例導入法
每節課可以以生活中的突發事件或臨床中的病例作為切入點,使學生帶著問題及如何解決問題去學習每一堂課。例如在講到海姆急救法時,可以列舉生活中包括媒體報道中每年因異物卡到氣道造成病人窒息的數據及案例讓學生思考怎么樣才能夠在短時間內解除氣道梗阻,挽救病人生命。教師根據授課內容,結合案例,逐漸引導和啟發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最后老師總結。并進一步指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們了解搶救病人的關鍵是時間。再如講到急性創傷時可以引入這樣的病例:女性,40歲,汽車撞傷后10min入院。昏迷、面色蒼白,Bp90/60mmHg,P>120次/分,瞳孔右>左,X片示右側股骨骨折,腹部檢查,除右側腹肌稍緊張外,余無異常。遂急診行骨折固定,術中輸血1000ml,但血壓不斷下降,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緊急進行剖腹探查,發現脾破裂,行脾切除術,但因休克加重,術后2h呼吸、心跳停止,搶救無效死亡。問:
①該傷員是否為多發傷?依據有哪些?
② 該傷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③你認為該傷員急救的重點是什么?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對病人進行救治,使學生樹立“先救命,后治病。臟器重于四肢”的原則。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課興致,提高授課效果。
(2)示教法
示教法是臨床護理最常用的技能訓練教學法,特點能是加強教學直觀性,是幫助學生感知和理解書本知識的手段,也是學生迅速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示教是一種傳統的實踐教學手段,也是保證急救護理實踐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靈活地把握示教時機,可以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實踐技能的掌握。首先通過視頻演示操作的步驟、方法,然后將學生分小組,在操作前教師進行示教,并并每一個步驟的原理、要點、操作注意事項進行詳細講述,使學生明白每一個步驟的意義,了解操作的要領和注意事項;再次對學生進行分組操作,教師根據學生操作中出現的錯誤及問題進行糾正和解答。實際操作結束后,通過情景模擬、病例分析等多種方式交替進行考核。先由操作者本人進行評價,并由同組學生相互點評,再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操作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性示教,指出學生們在操作中的共性和個性問題,糾正操作中存在的問題。既保證實踐教學質量,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和知識運用能力,提高其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3)歸納類比法
將學生所學過的理論知識,按照某一系統縱向聯系橫向比較,綜合歸納找出某一系統疾病共同點與各種疾病的不同點。以此幫助記憶,加深理解。例如,急性中毒這一章節中,課本講述了多種疾病的中毒搶救,比較繁瑣,相互有交叉,學生也不好記,并且容易混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先講中毒后的總的搶救原則和措施,然后講述各章節不同中毒的搶救要點時,結合總的原則,聯系不同中毒搶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行共同點歸納,不同點分析類比。從而突出搶救的側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三、小結
急救護理學是一門操作性和實用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是要求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將課本中的知識熟練的和臨床相結合,達到搶救病人的目的。就要求教師需要根據課本與臨床的差異及結合學生的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這樣學生才能活學活用。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授課課時內,讓學生搶救能力和意識得到提高,使學生在臨床上能把理論知識與技能有機結合,并能及時、合理地運用到患者身上,值得每一位教師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趙海燕.如何提高人體解剖的課堂高效性[J].中外婦兒健康,2011(5):302~302
[2] 李圳英.《急救護理學》教學的探討[J].當代護士,2008(7):98~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