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彩珊
摘 要: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活動,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創設;創造性;有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121-0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和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測、驗證、歸納、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創設問題情境是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重要策略之一。那么,怎樣創設才會呈現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呢?
一、創設“故事化”問題情境,增強樂學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影響學生學習自覺性、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的最直接因素。正如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虼?,數學教學中面對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師要創造性地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生動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童話世界,創設輕松愉悅、富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去探索、去創新。
例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結合教學內容編了一個充滿趣味的的故事(多媒體呈現)同學們,你們喜歡看喜羊羊嗎?羊村里的小羊們都特別喜歡吃村長烙的餅了。有一天,村長做了三塊一樣大小的餅,想給小羊們吃,美羊羊說:“我要一塊!”喜羊羊說:“我要兩塊!”費羊羊說:“我只要四塊!”村長聽了二話沒說,立刻把一塊餅平均分成四塊,取其中的一塊給了美羊羊;把第二塊餅平均分成八塊,取其中的兩塊給了喜羊羊;把第三塊餅平均分成十六塊,取其中的四塊給了費羊羊,一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當學生們被生動的畫面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時,教師設問:“小朋友,你知道哪只小羊分得多嗎?村長這樣分公平嗎?為什么呢?如果又有一只小羊要4塊,村長該怎樣分呢?”由此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展開操作、觀察、思考、交流、驗證、探索,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這樣的問題情境中,學生精神愉悅,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享受著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
二、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養成樂學習慣
“數學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把數學知識放到一個生動活潑的現實生活里,以學生熟悉的事和物,學習與生活作為載體,讓學生體驗到知識就在生活中,數學問題就在自己身邊,數學原來是那么貼近生活,那么豐富多彩,使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濃厚的感情色彩,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在聯系溝通中訓練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愿望,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例如,我在教教學第一冊《0的認識》時,我先出示0的卡通形象,然后介紹:小朋友,我的名字叫做零,我神通廣大,無處不在,你想想在哪兒見過我呢?學生盡情地回答:“我爸爸的手機號碼是1589009……。我家的門牌號是10……”?!?”又說:那么你們知道我還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嗎?讓學生自己說說對零的認識。這樣“0”對小朋友來說并不是完全陌生的,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在對生活經驗再現的過程中初步感受0,體會0的含義。這樣的現實情境,誘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心理渴求,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和力量,感受到數學迷人的魅力。
三、創設 “懸念化”問題情境,激發求知欲望
教師通過設置一些令學生好奇關切、暫時迷惑不解的懸念,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和興奮狀態,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例如:在教學“倍數與因數: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之前,我向學生提出:“只要你報出一個數,我就能知道這個數能不能被2或5整除?!背鲇趶娏业暮闷嫘模瑢W生搶著報較大的數,力求難住老師。當老師都準確迅速地判斷出來后,學生的好奇心就轉化成了求知欲,紛紛問教師:“為什么你能判斷得又快又準呢?”很想知道其中的奧妙,從而主動地學習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數的特征。由于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的學生還提出了“能被3、7、9等整除的數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學生的潛在的創新意識被激發起來了。
四、創設“挑戰化”問題情境,培養探究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兒童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探索的欲望,他們常常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而富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能使他們的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發揮,促使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數學教學中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靈活處理教材,給學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吸引學生,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欲望,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發現數學知識,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也使學生品嘗到思維成功的樂趣。
例如,教學“小數的性質”時,我在黑板上寫出1、10、100三個數。然后問:它們相等嗎?你能想個辦法使它們相等嗎?
此時,學生露出驚詫的表情,教室里一下子沉寂下來,一會兒有學生站起來:
生1:1米=10分米=100厘米。
受到啟發,其他同學也紛紛舉起手來:
生2: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生3:1元=10角=100分。
師:能把1元=10角=100分改寫成以“元”為單位的等式嗎?
生4:0.1元=0.10元=0.100元。
進一步推理:0.1=0.10=0.100
師:看到這個等式中的三個小數,你有什么發現?想提出怎樣的數學問題? (師注意將學生的思考引向三個小數末尾零的變化上來)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交流、討論,歸納出小數的性質。
這樣的問題情境充滿挑戰,學生的智慧被激活,探索欲被提到十分強烈的程度,更使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