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摘 要:教育心理學認為,創造力是每個學生都具備的一種普遍特征。因此,在學校教育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不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
關鍵詞:培養;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135-02
教育心理學認為,創造力是每個學生都具備的一種普遍特征。因此,在學校教育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不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我們不能奢望每個學生都成為非凡的創造者,但我們完全可以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心理基礎上充分發展其創造才能。
在學校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總的說來,只有在學生的創造性活動中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和創造精神。探究性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可以說,探究性教學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溫床。
新課程改革的著眼點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就是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偏重于記憶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形成一種主動探求知識,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同時,教師也必須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積極推行探究性教學模式。探究性教學模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當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標準中關于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要求。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的每一冊都分為“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內容、要求不同,教學流程也會有所不同。本文以“閱讀鑒賞”內容的教學流程為例,談一談探究性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閱讀鑒賞”包括“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是教科書的最基礎的內容之一,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最基本的憑借,可以稱為“基本課文類”。對于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以按照五大流程來操作。
一、創設情境
每篇課文內容不同,不管是詩歌(現代詩歌、古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章的難度都有差異,趣味性也大不相同,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會呈現出各自的特點。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以飽滿的熱情去完成探究的任務,是擺在各位教師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一個學生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時,他總是以積極自覺的心情、愉快地主動參與,并不覺得所做的事情有任何負擔,甚至會為解一難題而廢寢忘食。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要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燃起他們學會創造的信心之火。教師可以采取設置問題、故事導入、激情感染、多媒體展示等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順利的進入接下來的探究活動之中。
二、啟發思考
我國古代的《論語》早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獨立思考對于學習的重要性。探究性學習是給學生造疑,并引導學生解疑,它能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揭示現象的本質,它的開放性使學生有親臨其境的感覺,鼓勵了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思考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潛在能力,從而有利于創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啟發思考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提出問題,鼓勵、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這種方式主要是為了完成高中語文教學所設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和能力目標。這個目標只有教師知道,并從宏觀上駕馭,努力讓學生完成。它是探究性教學模式的主流方式。這種方式成功的關鍵在于提出的問題具有啟發性,并且契合教學目標。
一種是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或提出自認為有價值的思考。偉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每個學生都會對課文有不同的理解,把各自存在的問題提出來,通過討論,解疑答惑,就會加深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和認知。如果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則不但可以啟發全班同學思考,尤其可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生創造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自主(或小組)探究
探究性教學模式因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礎上實施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按照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通過系統的、有條理的講解,使學生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它是一種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學生的思維能力處于被抑制的狀態,當然更談不上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培養。而運用探究性教學模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靠學生個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學習小組的合作學習活動來完成,因此,本環節成為探究性教學模式中的關鍵教學環節。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為了完成教學目標,也就是為了解決某一問題而開動腦筋,并運用一定的策略,從而解決問題。
在實施過程中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在此環節教師要注意兩個問題:
一是教師不可越俎代庖,而要充分相信學生,為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因為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常常會覺得讓學生自己思考太浪費時間,不如直接告訴學生來得快,可以加快學習進度。或者覺得學生思維能力有限,思考膚淺、不全面,所以就干脆不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究。殊不知,這恰恰是教育思想的一個誤區。因為教育絕不僅僅是教給學生死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思考和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二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達爾文有一句名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正確的學習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是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基礎。”學習方法可以保證一個人持續不斷地獲得知識,提高學習和創新能力。一個人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方法多少及是否科學的制約。創造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學習方法,學習方法越合理,創造性空間就越寬廣。學習方法是學會學習,發展創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科學地應用各種教學手段,切實加強學法指導,激勵學生創造。如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學會自己獲得知識,養成質疑問難的動腦習慣,尤其是要培養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培養自學能力,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產生更廣泛的遷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合作交流
不管是學生獨立思考,還是小組討論,都要把思考和討論的結果向全班同學作報告和展示,其他同學可以針對這個答案進行補充、質疑,或提出完全相反的觀點。交流的過程,既是學生展示自己思維成果的過程,也是同學之間思維碰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可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更可以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這對于開拓學生的思路,對于深化學生的思維品質,都是很有利的。
五、評價總結
教師對于學生思考的成果作出評價,以便于學生了解自己的答案正確與否、全面與否、深刻與否。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同學互評,也可以是教師點評。既要注意評價的適當,更要注意評價的鼓勵性,因為鼓勵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更重要。
在評價的基礎上,教師對所探討的問題進行梳理,總結歸納,使學生對所研究的問題有更清晰、更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