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漾 (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150025)
自1999年高等院校擴招的號角吹響,民辦高校就如雨后春筍般地在全國各地涌現。眾多民辦高校紛紛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盡管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所擁有的辦學條件、所采取的管理體制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出現了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師資隊伍等方面的“同質化”傾向。
“同質化”即差別不易分清,差異較小。教育同質化是指各個學校之間,從辦學理念到辦學目標,從改革目標到具體措施,從教學形式到考試模式都日益趨同。學校沒了自己的特色,學生在幾乎雷同的教育模式下,形成了相似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如果不同學校相同專業的學生所學的課程、所擁有的技能、所形成的觀念、所具備的能力和知識體系都大體相同,可以稱之為專業的同質化現象。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許多高校不管自己屬于什么類型,位于那種層次,甚至不考慮學校的性質、不顧自身的定位盲目地“求大”“求全”。為了避免被“邊緣化”以及在傳統等級觀念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高校使出全身解數,紛紛下大力氣擴大學科覆蓋面,爭相提升層次,力求辦成綜合性大學。一些專科學校則熱衷于升格為本科;許多以教學為主的本科院校,卻把成為研究型大學作為發展目標;不少普通高校舉辦職業教育,而一些高職院校卻追求普通高校化。究其原因,在于面對交錯復雜的多樣化高等學校模式,許多高校對自身分類與定位問題認識不夠明確,甚至發展目標錯位。對于高校來說,基于傳統思想與社會壓力,力求“上進”的雄心壯志可嘉,但不顧及主客觀條件,而盲目地攀比,導致了嚴重的同質化傾向。這些現象在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另外,由于藝術設計專業建設的投入較少而收益(學費)較高,于是為了追求利潤,致使很多根本不具備條件的民辦高校競相設置了藝術設計專業,造成了人才質量下降,也直接導致了民辦高校藝術設計畢業生的“就業難”“邊緣化”等問題。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4年7月,全國2246所普通高等學校(包括民辦普通高校444所)中有88%以上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現已位居全國各專業招生總量的前5位。藝術設計專業已經從小型學科“榮升”為熱門學科,連一些農業大學、地質大學等專業性很強的院校都相繼設立了藝術設計專業。招生規模擴大后,同質化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能滿足社會在數量上的需求,但從長遠上看,人才質量下降,會導致學生參與社會競爭時處于劣勢地位。藝術領域是張揚個性、展現自我,同時也是具有一定結構比例的領域,現如今,藝術設計教育的同質化,引發其泡沫式發展,導致大量專業相似、知識結構相似、技能相似的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卻難以滿足設計領域對個性化人才的需求,也將對我國藝術審美領域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前提是高等教育的多樣化、差異化,因為若是沒有多樣化、差異化就不可能實現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多樣化的社會需求與單一化的發展目標相矛盾,成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也就是說,民辦高校要想保障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只有不斷地彰顯自身特色,才能保障民辦高校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應立足客觀實際——經濟、文化、生源、社會需求等諸多情況。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根本出發點,采取差異性的教育模式,才能符合教育市場的需求,民辦高校才能在競爭中求得一席之地。
民辦高校的差異性教育模式,就是要通過尋求民辦高校的自身優勢,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又適應自身發展的空間,強化其稀有性,降低同質化競爭帶來的威脅,構建獨特的有別于其他院校的競爭優勢。差異化形成了高校的辦學特色和個性,特別是在民辦高校中,差異性教育模式是其競爭優勢又是其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換句話說,差異化既是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形成的有力基礎,又是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成果。民辦高校要在其他競爭院校中尋求適合自身發展又符合社會需求的差異化的競爭力,充分利用差異化戰略來保證民辦高校在社會上的口碑,進而形成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對于追求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藝術設計專業來說,千人一律的培養模式顯然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另外,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也要有別于美院與公立高校,應更加凸顯學生對技能和理論的應用能力,這就需要構建專屬于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自己獨特的差異化發展戰略。
首先,制定靈活多樣的課程體系。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其審美標準也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而改變。這就要求設計者必須具備一定量的其他學科的知識,所以應在現有課程設置外增加市場營銷、心理學等課程,亦可將地域文化中的傳統手工藝課程融入課堂教學。聘請一些設計師、企業人、民間手藝人等授課,形成特色校本課程,通過案例、課題的形式完成,將所學理論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提高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拓寬創意思維。最后可將成果或設計作品進行集體展賣,既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又鍛煉了組織、溝通和協調能力,還緩解了部分學生的經濟壓力。定期借閱一定數量的圖書,撰寫讀書心得,增加閱讀量、提高寫作水平和藝術鑒賞力。不定期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民俗館和科技館等,以此作為實踐教學的一部分,納入綜合成績的評定。
其次,建設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從藝術企業引進一些有豐富設計經驗又具備一定教學能力的專業人才,來解決目前民辦高校普遍存在的師資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每位專職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將“雙師型”教師作為自己不斷提高業務能力的目標。學校還可以定期與企業、美術館、兄弟院校、培訓單位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提升教師的技術實踐能力。
另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校企合作。民辦高校的資金來源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可將實訓基地與工作室相結合,承接校內外的設計項目,以招投標的形式參與競爭。可以使學生將自己的創意轉化為商品,鍛煉動手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也推動了高校設計產業的發展。
在積極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在“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指引下,必須正視民辦教育與教育主體的同質化發展問題,否則“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就是一句空話。今天,中國的民辦高校教育絕大多數還是為了生存而發展的。民辦高校應充分利用國家在政策范圍內授權給民辦高校的辦學自主權,發揮自身優勢,走差異化的發展之路,努力將藝術設計專業辦成定位準確、目標明確、富有競爭力的民辦高校的特色專業。
[1]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
[2]張鐵明.民辦教育要走出“同質化”的誤區[J].教育發展研究,2011(2).
[3]王云琦,奚思聰.淺析具有“三本”特色的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模式[J].傳媒與教育,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