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飛
(洛陽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2)
城市化進程下建設體育強國的機遇與挑戰
王科飛
(洛陽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2)
摘要:城市化是我國目前所經歷的重要社會變遷,我國體育可分為農村和城市兩個部分,它們協調發展才能更好地建設體育強國。針對農村和城市體育發展提出結合城市化進程的體育強國建設策略,對我國更好更快地建設體育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從經濟、人口、產業、文化、科技、國際影響力等幾個方面研究城市化進程對建設體育強國的影響以及在其中農村與城市體育的關系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轉變發展方式和思路、農村與城市體育協調發展、根據人口特點做好群眾體育工作、結合各種類型城市發展加強體育強國各項指標和內涵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城市化;農村;城市;體育強國
收稿日期:2014-08-16
作者簡介:王科飛(1980-),男,河南洛陽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文章編號:1004-3624(2015)01-0014-05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獻標識碼:A
Abstract:Urbanization is the important social change of our country. Sports in our country can be divided rural and urban two parts, which develop coordinately to built a strong sports country. Study the strong sports country construction aimed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our better and faster construction. The article study the urbanization influence on strong sports country building from the influence of economy, population, industry,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and so on, and the relationship and questions of rural and urban in this background.At last,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some advi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anging development mode and thanking, rural and urba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s to better develop mass sports, combination different types urban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connotation and index system, building strong sports country.
基金項目: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重點教改課題(RKJGZ1416);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YBA174) 2013年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研究課題成果(2013N179)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uilding Strong Sports Country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WANG Ke-fei
(Institute of P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471022, China)
Key words:urbanization; rural; urban ; strong sports country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并取得輝煌成就,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推動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偉大號召。體育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體育強國的建設應結合國家政治體制、經濟制度和社會的發展。近年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速度不斷加快,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人口以及體育事業的重要因素。本文從目前我國正在發生的重要社會變遷“城市化進程”為背景,以獨特的視角研究城市化進程對體育強國建設的影響以及在此背景下城鄉體育協調發展的關系和對策,以期為我國更好地建設體育強國提供參考和借鑒。
1我國城市化進程給體育強國建設帶來了機遇
城市化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而引起的現代產業向城鎮集聚,人口向城鎮集中,城市文明、文化從城市地域向鄉村不斷擴散,區域產業結構不斷轉換的過程。城市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密集的方式聚集各種人才、技術、資金以及信息。城市給人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自由的選擇,現代城市生活高效、舒適、節約、開放、時尚對于大多數人有明顯的吸引力。城市日益成為人們活動的中心,城市化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的發展。目前我國已進入快速城市化的發展軌道,城市化率不斷提高。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6億人,占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億人,占50.32%[1]。據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2011年我國城市化率達到47%,城鎮化規模全球居首;特大城市占城市總數的8.85%,大城市占12.52%,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各占35.42%和43.21%;人口100萬及以上的城市58座,占城市總數8.85%,人口50萬~100萬的城市82座,占32%[2]。我國呈現出城市城鎮數量和人口不斷增多,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村范圍不斷減少,農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趨勢。
1.1城市化進程下的城市體育發展
城市體育在體育強國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建設體育強國的亮點。城市相比農村具有經濟、資源、環境、人力等各類優勢。城市體育體現出綜合性,體育項目和活動形式豐富,體育場地更加優越,體育人口更多。城市體育涉及的內容廣泛,在各個方面體現了體育強國的建設指標,城市理應表現我國體育強國建設的最高水平。在我國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的發展為體育強國建設提供了契機。
城市化進程下的城市體育對體育強國建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1.1.1城市經濟繁榮為體育強國建設提供了基礎。體育強國的產生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強大的國家才有可能成為體育強國。“體育強國實際上是強國體育[3]” 。2011年我國經濟總量達7.3萬億美元,排在世界第二位。“城市化作為現代化的主旋律,正在成為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源泉[4]”。體育事業的發展規模和速度取決于社會生產的發展水平,經濟和社會能為體育提供什么樣的物質技術條件,多少投入,體育就有多大的發展空間。社會經濟的發展不但為體育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物質條件,而且也創造出社會成員對體育新的需求,促使體育事業向前發展,體育規模不斷擴大[5]。同時經濟的發展決定著體育的結構和手段。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新的科技成果和物質手段不斷地被應用到體育之中,必然帶來體育理念和體育衍生產業的發展。
1.1.2城市化進程為體育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便利條件。城市化進程深刻地改變了我國社會的面貌,為更多的大眾接受體育文化、參與體育運動提供了契機,提高了體育人口的數量。城市化為體育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供了更好的發展機會,為體育強國建設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持。城市化為競技體育人才的選拔和后備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保障。隨著城市數量的不斷增加,在經費和管理體制上為運動員比賽、訓練提供了保障,使我國各級訓練體制在運動員選拔、訓練和比賽中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保證了訓練的規范化和科學性。
1.1.3城市化進程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2010年我國體育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為0.3%,遠遠低于發達國家1%到3%的水平[6]。城市化帶來的聚集和規模經濟效應為體育消費的增加,各種社會資本的聚集和體育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城市是我國體育消費的主戰場,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增加了我國體育消費的人數。城市使人們的信息接收量不斷擴大,人口素質全面提高,更有利于促進體育建身娛樂市場、體育用品市場的發展。
1.1.4大型國際賽事的舉辦,提高了我國城市體育的影響力。我國目前已有100~200萬人口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274個,超大城市33個。我國城市的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綜合能力不斷增強。北京成功舉辦了2008年奧運會,青島、香港、秦皇島、天津、沈陽、上海作為協辦城市參與其中;廣州成功舉辦了2010年亞運會;上海舉辦了2010年世博會;南京成功舉辦了2014年青奧會;香港也正在積極申辦2019年亞運會。這些國際國內賽事的舉辦都將極大地增強我國體育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弘揚中國文化,增加舉辦城市的國際知名度,促進當地經濟、文化和體育事業的發展。
1.1.5城市化有利于促進體育文化的發展。文化優勢是城市成為區域中心的重要原因。體育文化是城市建設和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與體育廣泛的融合,成為了現代城市的重要特征[7]。體育文化的形成依托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它是可以形成體育文化各要素的積累和轉化。體育文化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城市化促進了體育的交流與合作,城市發達的商業和市場化體系為現代社會體育文化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保障和依托,助推了體育賽事活動和各類體育文化產品的開發,促進了體育文化的形成。
1.2城市化進程下的農村體育發展
黨中央和國務院非常重視農村和農村體育工作。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在“十一五”期間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進一步加快新時期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2011年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強調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將發展農村體育納入當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統籌城鄉全民健身事業發展,促進城鄉體育資源和公共體育服務均衡配置。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從體育發展的最終目標來說,實現體育強國目標的任務一半在農村,沒有農村體育的發展就不可能有完全意義上的全民體育,也就很難實現體育強國。國家相關文件充分顯示了農村體育的重要性,農村體育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重點。
目前居住在農村的人口仍占我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農村居民仍是我國人口的主力軍。我國農村體育地域廣、基數大,但無論是人均體育場地,還是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和組織化程度都與城市有較大差距。城市體育水平較高,在競技體育、體育人才、居民體育意識等方面都優于農村;農村體育的形式多樣,有許多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項目,對傳承傳統體育文化有重要作用。我國農村體育發展具有以下特點,首先農村體育的發展水平和特征不同于城市體育。我國農村在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體育區域間平衡發展、體育管理組織、體育人口方面與城市體育存在差距是不爭的事實,但這與我國發展方式等多種原因有必然的聯系。在城市優先發展和資源向城市集中的背景下,農村體育必然弱于城市體育,但是在城市資源集中到一定程度,尤其是由于土地、人口等多方面出現飽和,體育資源必然會向城市周邊以及農村地區流動。城市化進程在此背景下展開,將為農村體育縮小與城市的差距提供契機。其次農村體育發展模式不同與城市體育。城鄉體育由于各自的定位和所擁有的資源不同,因此就會有不同的發展取向,不同的發展選擇走不同的發展道路。例如高水平競技體育比賽、高水平體育人才培養、現代體育文化不可能在農村舉辦和產生;民間民俗體育、與地域特點相關的體育項目如果移到城市也會變味。農村作為體育產業生產地的作用明顯,城市作為體育產業消費地的作用更為突出。在城市群眾體育發展要強調居民社區體育的建設,管理的標準統一。農村位置、經濟水平千差萬別以及不同于城市的鄉土特點,因此農村體育的發展要強調因地制宜和多樣化的發展。農村群眾體育發展可分為小城鎮、村落、新型農村社區等多種形態,要突出現代體育與傳統體育并存,突出民風民俗特色。最后農村體育與城市體育互為基礎和補充,都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主要表現在城市體育的引領作用和農村體育的普及與基礎作用。優勢的體育資源最終都會被集中到城市,但是如果沒有農村體育的大面積和基礎性作用,城市體育的發展將會失去動力;同樣如果沒有城市體育的優勢集中作用,則難以顯示體育發展的頂點和最高水平展現給我們燦爛。
2城市化進程下建設體育強國面臨的挑戰
2.1體育發展不平衡和資源重新分配
城市化進程和經濟快速發展使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斷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體育的發展,但同時也要看到這使我國體育發展更加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城市和東部經濟發展地區與農村和西部經濟落后地區體育發展不平衡;城市化進程下競技體育的受關注和舉國體制投入與群眾體育被忽視、投入薄弱之間的不平衡;學校體育在不同城市和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城鄉不同戶籍人口體育權利的不平衡;民族民間傳統體育與現代競技體育、外來流行體育之間發展的不平衡。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體育人力、經濟、場地設施、管理等各類資源都要在農村、中小城市、大城市之間重新分配。目前我國體育資源分配與地區發展水平、居民體育需求之間存在著不結合和不適應,這是我們在建設體育強國之路上急需解決的問題。應建立適應城市化進程的新的資源分配形式,它應主要由國家行政上下級分配、部分行業之間分配、市場分配等幾種形式構成,國家和各級部門必須制定整體發展規劃和科學的分配方式,適當向薄弱地區傾斜,拋棄狹隘的地區、部門利益,達到資源的合理流動。
2.2農村和城市體育的矛盾突出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使城市越來越發達,成為各個方面的中心,而農村越來越被邊緣化。城市體育在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文化、體育產業、體育法制、體育科技和體育教育等領域的優勢越來越明顯,農村體育原有的群眾體育、傳統體育優勢地位將逐漸喪失。同時在流動人口體育、體育資源分配、傳統體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矛盾也會越來越激烈。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流動人口為2.613億人,占我國13億總人口的20.1%[8]。流動人口的出現使我國群眾體育工作形成了由城市人口、農村人口和流動人口構成的局面,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的體育活動在活動形式、組織方式、保障措施上都有較大的差別,需要分別對待[9];流動人口大多是農村戶籍但又長期不在戶籍地生活,體育權利是由城市保障還是農村保障,需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
2.3城市化進程使城市的體育設施需求快速增長
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1.03m2,而美國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高達16m2。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人口激增,城市體育設施不堪重負,無法滿足在城市生活人口的體育活動。我國目前面臨公共體育設施少;收費性體育設施多,免費性體育設施少;大型體育設施多,小型多樣化體育設施少;競賽場館多,群眾健身場館少的局面。第5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顯示城市體育設施學校、企事業單位較多,分別占67.7%和9.2%。我國群眾健身場館與競賽場館的比例為15∶1,遠低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100∶1的水平。再加上近些年來城市土地面積越來越緊張,進一步從空間上限制了綠地面積、社區體育場地的興建,造成了城市居民參與體育活動距離更遠、花費更多、投入更大,影響了全民健身效果。
2.4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困難
體育文化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在國際賽事上不斷取得好成績,在此期間也積累和豐富著我國的體育文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在現代體育文化形成方面的作用被逐步加強。同時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傳統文化,在傳統社會中這些文化也都根植于農村社會,民間體育、民俗體育一直是農村的特色和優勢。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思維、生活習慣發生了改變,這些傳統體育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不能靠原有代代相傳的方式繼續傳承下去,而新的傳統文化保護模式還沒有真正的建立起來,僅僅靠政府的有限政策和投入保護維持,不能結合現代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找到新的傳承模式,面臨著社會重視不足、保護不夠、無人繼承的局面。
3城市化進程下建設體育強國的對策
3.1轉變思路和體育發展方式
隨著我國社會的變遷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體育發展方式也需要適應新的形勢,發生轉變。要以人民群眾和人民群眾的健康為根本指導思想,促進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體育法制、體育科技和體育教育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要堅持體育發展與城市化、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加強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部門之間體育的協調發展;建立我國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機制。要突出政府在體育事業發展中的主導地位,認真履行政府在發展體育事業中的基本責任,強化政府的政策規劃和公共服務職能。要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結合城市化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加快體育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體育管理由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促進我國體育事業更好地發展。
3.2處理好農村體育與城市體育的關系
在體育強國建設過程中,農村體育和城市體育都不應被忽視,它們都是我國邁向體育強國過程中的有力支撐。城市經濟發達,在體育方面要發揮引領作用;農村體育受眾面廣,人口較多要發揮基礎和積淀作用,成為城市體育的有力保障,在傳統體育文化方面要突出特色。城鄉體育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主要是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在城鄉統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提高農村生活水平的背景下,要縮小農村與城市體育的差距,必須建立城鄉之間的交流機制,加強合作。農村體育產業要大力發展,吸引農村居民進入體育用品加工業、競賽表演業、健身娛樂業就業,在提高經濟收入的同時不斷提高體育意識;城市體育產業發展要合理規劃,以科技創新帶動體育產業的發展。農村要保護位于農村的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培養體育文化傳承人,適當進行商業化開發;城市要引領和發展現代體育文化,提高我國體育文化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群眾體育是農村體育的重點,城市和農村可以開展體育交流活動,彼此學習先進經驗。農村要選派有一定基礎的體育愛好者參觀優秀社區體育活動,學習管理經驗;還可選派特色體育項目走進城市社區,擴大民族民間體育的影響力。城市社區可將體育資源通過網絡傳遞到農村,實現體育資源公平、公開化;城市還可以將部分閑置的體育器材支援農村體育。農村和城市體育要按照自己的發展道路和特色進行發展,同時加強交流和合作,才能不斷縮小差距,提高城鄉體育的整體水平。形成城鄉體育齊頭并進,城市與農村體育優勢互補,城市反哺農村的體育發展模式。
3.3積極做好群眾體育工作
開展好群眾體育工作對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建設體育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競技體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競技體育對全民健身的影響不容忽視。群眾體育為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了人力和物力保障,促進了競技體育的提升,然而群眾體育投入明顯不足。城市化進程打破了原有城鄉的社會結構,使我國居民主要包括城市人口、農村人口以及流動于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農村戶籍人口。在新的形勢下發展群眾體育就需要城鄉協同配合做好體育工作。首先城市要在規劃設計時配足配好體育設施,加大政府投入建好方便居民活動的公共體育設施,大型體育場館、學校、社會體育場地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向社會開放;加強體育部門職能和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建設和監管好各類體育社團,活躍廣大人民群眾的體育文化生活,滿足城市常住居民和在城市外來人口的體育需求。其次,農村體育應得到重視并加大扶植力度。隨著城市化進程和人口的流動,留在農村的人口更需要關愛和更多的體育活動活躍生活。應針對留守老年人、婦女和兒童開展針對性的體育,培養新的體育骨干,加強農村基層體育組織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建好“村村”體育工程和體育文化活動中心。再次,流動人口體育問題的解決考驗著政府和體育部門的工作態度和能力,也是群眾體育發展成敗的關鍵。在此方面城鄉都應負起責任,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農村要為返鄉農民工進行體育“補課”,同時要跟蹤服務外出農民工的健康和體育權利;城市要吸納農民工參與城市體育活動,保障農民工在城市生活期間的體育權利。
3.4結合城市化提升體育強國建設的各項實力
要抓住城市化進程對體育強國建設的促進作用,增加我國在體育對外交流、體育文化保護與開發、體育產業、體育科技創新等各方面的實力。
3.4.1結合“開放型城市”建設,加強體育對外交流。國際交往能力是體育強國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對于增強我國的體育影響力和話語權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已有69個城市進入世界500強城市之列,6個城市進入全球100強,香港位居世界第10位。近年來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普遍提升,“開放型城市”建設普遍受到重視,中國城市在區位、制度、對外開放、企業等方面存在著優勢[10]。我們要吸引國際賽事,加強與國外交流,承擔綜合性或單項國際性比賽的籌備和組織工作,結成體育友好城市。要加強運動員的國際化交流,參與國際化比賽和訓練,鼓勵我國優秀體育人才擔任國際奧委會、單項體育協會的管理和工作人員。
3.4.2結合“文化名城建設”,加強體育文化的傳承和開發。可以結合“文化名城建設”不斷美化城市體育環境、建設體育設施形成體育物質和形象文化;利用各種體育競賽和活動形成現代化城市體育精神文化;開發體育產業,形成體育文化市場。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要結合“歷史名城建設”,不斷創新保護機制,可采用就地保護、市場化保護、影像、錄像保護等多種形式,提倡保護與發展并重;對具有市場和欣賞價值的傳統體育文化可以進行市場化運作適應社會市場經濟和人們文化生活的需要[11]。
3.4.3結合“城市新區建設”大力發展體育產業。目前全世界體育產業的產值在4 000億美元左右,我國體育產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產值占GDP比重還不到1%,與歐美發達國家有近10倍的差距[12]。2014年9月國家提出了大力發展體育產業的重大戰略,提出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放寬賽事轉播權限制,最大限度為企業“松綁”;提出優化市場環境,支持體育企業成長壯大,加快專業人才培養,推動體育健身與醫療、文化等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體育旅游、運動康復、健身培訓等體育服務業,這些都為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在“城市新區建設”過程中,城市需要擴容,產業需要優化和升級,體育產業應成為城市發展和產業轉型的主要方向。可以在城市新區建立體育產業園,吸引企業、優秀人才入駐,積極發展體育健身市場;開發體育競賽和體育表演市場;培育體育相關企業,扶植做強體育用品行業。在城市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建設體育建身中心,吸引廣大群眾參與體育消費,帶動體育產業發展,成為城市發展和地方產業轉型新的增長點。
3.4.4結合“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強體育科技創新。2010年科技部印發“推進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到目前為止我國創新型城市試點已達45個。在“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背景下,要堅持“體育事業發展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科學技術發揮先導作用”的指導思想,為體育強國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科技支撐。體育科技要為競技體育水平提高和競賽訓練服務,為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服務,為國家體育改革和體育政策方針的制定服務。體育和科技相關政府部門要為廣大體育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鼓勵創新性研究,創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要鼓勵優秀體育人才與企業對接,加大體育專利申請和成果轉化,利用市場手段推進體育科技創新。
參考文獻
[1]農工網新聞資訊http://www.mingong123.com/news/13/201003/8901fe8969ed9d27.html.
[2]中國城市經濟網http://www.cuew.com/zzs/qk-news-110.html.
[3]鮑明曉.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戰略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6):19-20.
[4]中國建材網http://www.c-bm.com/news/2002/10-21/B10455013815.htm.
[5]陸斌,王遠.城市化背景下體育與經濟的關系[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0(5):97-99.
[6]劉永.新一輪核心城市行政區劃調整對體育產業的影響解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7):11-17.
[7]朱華.文化強國與體育強國的關系探析[J].體育與科學,2012(9):69-72.
[8]王光,張秀萍.城市化進程中流動人群健身現狀及服務體系的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5):1-3.
[9]陳玉忠.當代中國城市化人口流動與體育發展[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1(7):9-14.
[10]任海,王芳,等.論體育強國的國際影響力[J].中國體育科技,2010(1):3-9.
[11]羅超毅.論體育強國建設背景下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的和諧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2):1-4.
[12]陳林會,鄭宇,等.我國體育產業園區建設現狀與對策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12(2):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