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佑新 姜明文 尚靜瑤
民營企業進入軍品市場的環境與對策探討
■ 肖佑新 姜明文 尚靜瑤
近十年來,一些民營企業參與軍品研制生產的熱情很高,準備進入軍品市場大干一場,把軍品同民品一樣做大做強。然而幾年過去了,一些民營企業還未進入,一些進入軍品市場的民營企業則認為沒有到達預期目標。引導和鼓勵民營企業進入軍品市場,需要分析軍品市場的性質和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和現狀,總體把握民營企業面臨的軍品市場環境。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國防科技協同創新體制,改革國防科研生產管理和武器裝備采購體制機制,引導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民營企業發展迅速,積累了大量的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在一些領域具備研發生產高技術產品的能力。2005年以來,國務院、中央軍委及有關部委(局)就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進入軍品市場提出了一系列指導意見。引導民營企業進入軍品市場,對提升國防科技協同創新能力,加快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更加合理高效配置國防建設資源,進一步推進軍民融合,都具有重要作用。為積極穩妥引導民營企業進入軍品市場,需要深入分析民營企業面臨的軍品市場環境和市場前景,營造民營企業公平參與競爭的體制政策環境。
近十年來,一些民營企業參與軍品研制生產的熱情很高,準備進入軍品市場大干一場,把軍品同民品一樣做大做強。然而幾年過去了,一些民營企業還未進入,一些進入軍品市場的民營企業則認為沒有到達預期目標。引導和鼓勵民營企業進入軍品市場,需要分析軍品市場的性質和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和現狀,總體把握民營企業面臨的軍品市場環境。
(一)門類齊全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使民營企業難以承擔重大軍品研制生產任務
民營企業能進入軍品哪些市場,能不能承擔一部分軍品研制生產任務,需要從國防科技工業的布局門類、能力建設與調整進行分析把握。
“一五”計劃期間,蘇聯幫助新建和改進156項工程,其中約三分之一是國防科技工業項目。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我國建設了200多個國防科研院所,近千家軍工企業。1988年后,各國防工業部(總公司)先后提出了能力調整方案,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后分別組織實施,大體上保留了原有生產能力的三分之一。90年代末以來又進行第三次軍調,撤銷能力單位200個,放開能力單位150個。三次軍品生產能力調整,都撤銷一部分能力單位。主要原因在于,我國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基于“大打”、“早打”、“打核戰爭”的要求,使國防科技工業的規模過大,研制生產能力遠遠大于實際需求,不得不撤銷一批,放開一批。目前一些軍工企業核定的生產綱領,也大于軍方的實際訂貨,生產能力明顯過剩。
可以看出,門類齊全的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基本能夠適應國防建設和軍隊的訂貨需求,很多軍工企業有著長期的技術積累和基礎,因此絕大部分的軍品整機、主機和分系統的研制生產,民營企業不可能再從頭開始。民營企業如具備某一方面的優勢,軍工企業的能力明顯較低,應當支持民營企業承擔這一領域的軍品研制生產任務。如民營企業雖然在某一方面具有優勢,但軍工企業同一領域的能力已經過剩,則不宜再重新布點造成新的重復。
(二)已形成的軍品協作配套布局,使新建的民營企業不能承擔較大份額的軍品配套任務
1950年代初,私營工商業在我國經濟中占主要地位。為管理和引導私營工商業保障戰爭和社會的需要,政府通過加工訂貨的方式,按國家需要向私營企業分配生產任務,加工訂貨在短期內得到很快發展。1952年政府加工訂貨產值占私營工業總產值的比例達56%,這其中有一部分是軍隊需要的物資,包括武器裝備的配套維修產品。與此同時,為滿足部隊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供應的需要,支援抗美援朝戰爭,國家在舊中國薄弱的工業基礎上,進行鋼鐵、有色金屬、化工、機械等基礎工業的恢復和建設,形成中國最早的一批軍用材料、機電產品配套生產企業。“一五”計劃期間,為了與國防工業建設相適應,國家重點安排了一批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煉油、機械制造、汽車制造等大型骨干企業。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針對軍用材料和機電產品的數量、品種、規格難以保證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狀況,各工業部門陸續建設了一批研制生產軍工配套產品的工廠、生產車間和專用生產線。經過一個時期的努力,在全國初步形成了國防軍工協作配套產品的研制生產網。如果把民營企業進入軍品市場稱為“民參軍”,對民用企業而言,從上世紀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就已經“參軍”了。
20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國防工業由臨戰狀態轉到和平時期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國家對軍工配套科研生產能力進行了調整。“十五”以來,根據國防科技工業和武器裝備發展需求的變化,國家有關部門對軍品配套的產品結構與能力布局又進行了調整,形成了以大型國有骨干單位為主體,大中小企業并存,包括民營企業參與的協作配套體系。
因為原有的民用企事業在重要配套產品領域已有技術積累和生產能力,新建的民營企業如果沒有顯著的技術優勢和基礎,就難于進入這些主要領域。即使能夠承擔一些軍用新材料和基礎機電產品的研制生產任務,份額也不會很大。對國企改制為民營后繼續承擔軍品配套任務的企業,則不是“參軍”,而是改變身份后“繼續服役”。
(三)軍品市場的有限性和波動性,使民營企業不能有較大的穩定的市場份額
軍品的研制生產受軍隊的訂貨需求和軍品出口的制約,軍隊對軍事裝備的訂貨又決定于國家安全形勢和財政狀況。軍品市場的突出特點,一是市場波動,二是市場有限。
從市場的需求看,軍品市場往往波動很大。從一般經濟學和社會再生產的角度看,國防建設既不直接從事生產資料的再生產,也不從事消費資料的再生產,其向社會提供的是國家安全,同時要消耗一定的社會資源,因而國防經濟總體上是一種消耗性經濟。因為是消耗性經濟,往往國家安全形勢相對緩和,國防建設就越容易被壓縮,一旦面臨安全威脅、陷入被動境地,又急速擴張。這一問題無論是我國還是其他國家都曾反復出現,我國國防費的增加與降低就出現這種情況。民營企業進入軍品市場,同樣要遇到軍品訂貨波動的情況。
從國內生產總值(GDP)構成看,軍品產值只占很少一部份。1990年后,國防費有較大增加,武器裝備的訂貨量隨之增加,但仍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很小一部分。據不完全統計,國防科技工業2013年軍品產值約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607%。因為軍品產值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很小一部分,民營企業即使承擔部分軍品訂貨,也只有很小一部分產值,只能是在有限市場范圍內承擔有限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和維修任務。
通過分析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體系、軍品協作配套布局和軍品市場的有限性可以看出,經過6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武器裝備研制生產要以軍工集團為主體,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機械工業集團、中國化工集團、鋼鐵研究總院、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等企業集團和研究院所為主要協作配套單位,民營企業可作為重要補充。民營企業進入軍品市場,可以把軍品做強,但不能希望像民品一樣把軍品市場做大。
引導民營企業進入軍品市場,是要充分利用民營企業的優勢,提升國防科工業“小核心、大協作”能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和技術進步,提高國防科研經費和武器裝備采購費用的使用效益,為我軍“能打仗、打勝仗”提供支撐。鼓勵引導民營企業進入軍品市場要基于這些目標,著重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引導優勢民營企業參與國防建設,但不能盲目掀起“民參軍”熱潮
近幾年,有的地方掀起“民參軍”熱潮,一些民營企業愿意積極承擔軍品市場研制生產任務。有的省提出,要加快“民參軍”步伐,積極引導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今后將培育幾百家具有較強實力的“民參軍”企業,形成結構優化、效益明顯、富有特色的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模式。有的省到2017年,要建成7~8個軍民結合產業園區,新增“民參軍”企業100多家。民營企業強軍報國的熱情值得充分肯定,但不顧客觀環境和具體條件,不顧軍品市場的有限性,盲目掀起“民參軍”熱潮,在參軍之后達不到預期目標,反而會使民營企業遭受不必要的損失。在今后一個時期,要讓有“參軍”意愿的民營企業了解軍品市場狀況,根據軍品市場容量穩步推進“民參軍”。
(二)鼓勵民營企業拓展軍品市場,但不宜以民營企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擴大“民參軍”
有的分析報告提出,民營企業的產值已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一半以上,但目前民營企業的軍品產值卻很小,與民營企業的經濟實力很不相稱,建議要“突破重圍”。根據我國歷史上形成的工業布局,在當前和今后一個較長歷史時期,大部分軍品任務只能由軍工企業承擔,其軍品產值也主要軍工企業完成。民營企業是近幾年才進入軍品市場,且不是武器裝備的主要研制生產力量,其軍品產值自然不會很大。民營企業可以不斷拓展軍品市場,提高在軍品總產值中的比重,但不宜以民營企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開放軍品市場。
(三)推動軍工集團充分利用民營企業的技術優勢,但不宜以使用民營企業的產品數量考核武器裝備總體單位
對是否將軍工集團公司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外部配套率,特別是對民營企業的配套率作為考核指標,需要深入分析。由于各類武器裝備系統組成有很大差別,其外部配套率也有很大不同。海軍艦艇的外部配套率歷來較高,陸軍武器裝備特別是輕武器的外部配套率歷來較低。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組織國防科技全國大協作,但并未規定國防工業部門的外部配套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更應在政府引導下主要通過市場開展外部配套,不硬性規定軍工集團采購民營企業的配套產品比例,不硬性規定軍工集團在民營企業安排關鍵分系統的比例,不把軍工集團公司使用民營企業的產品數量作為考核指標,
(四)支持民營企業開展軍品研發,但不能以鼓勵“民參軍”而形成同質化重復投資
近年來,有些民營企業通過各種辦法承攬軍品研制生產任務后,回頭又要保障條件。有的地方建議國家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投入力度,為軍民科技互動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和保障。引導“民參軍”是要充分利用民營企業的現有技術和設備設施,在此基礎上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對民營企業承擔的一些軍品任務,特別是民用技術轉軍用的開發項目,可以采取與軍工集團相同的辦法予以資助,但不能在民營企業重復安排項目,特別是要防止在民營企業形成與軍工集團同質化的研制生產能力。
總之,民營企業進入軍品市場,不在于有多少家民營企業承擔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和維修任務,不在于民營企業占有多大軍品市場份額,關鍵在于是否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優勢,能否為國防科技工業注入新的活力,能否為我國武器裝備建設質量效益作出貢獻。
為更好發揮民用企業資源,加大軍品市場的開放程度,不斷拓展“民參軍”廣度與深度,使民營企業能做強軍品市場,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采取措施。
(一)打破軍工集團自成體系格局,限制軍工單位的重復建設和重復安排
引導優勢民營企業拓展國內國際軍品市場,需要首先打破軍工集團自成體系格局,限制軍工單位的重復建設和重復安排。要擴大專業化協作范圍,防止軍工集團形成新的“大而全”、“小而全”。民營企業有明顯優勢但仍堅持內部配套的涉軍單位,國家其不再安排同類建設。民營企業已有成熟技術的,軍工企業不再重復安排同類研究開發項目。研究開發和生產能力已明顯落后于同類民營企業的軍工企業,要結合科研生產能力調整,采取措施予以淘汰或撤并,把任務安排在有優勢的民營企業。
(二)引導優勢民營企業從承擔配套任務向關鍵分系統和整機發展,拓展國內軍品和國際軍貿兩個市場
一些民營高技術企業蓬勃興起,民營企業的一些技術已超過軍工行業的同類技術,互聯網、計算機、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要充分發揮民營企業技術優勢,引導優勢民營企業拓展軍品市場。
一是引導優勢民營企業承擔更多的軍品配套任務,二是引導優勢民營企業向承擔武器裝備關鍵分系統和整機研制生產拓展,三是引導優勢民營企業承接軍品訂單加工服務,四是支持民營企業進入國際軍品出口相關市場。近些年來,我國加大了拓展國際軍品市場的力度和范圍,民營企業可以與軍工企業組成聯合體等方式,承擔部分出口軍品的研制生產活動,拓展國際軍品貿易市場。
(三)按軍品的層次和涉密程度,改進民營企業進入軍品市場準入制度和信息交流
要按軍品的層次和涉密程度,對民營企業進入軍品市場進行分類審查,以解決審查程序繁瑣、審批周期過長、準入“門檻”偏高等問題。在按軍品層次和類別進行項目分類的基礎上,改進軍品研制采購信息發布制度,對能夠公開的軍品需求信息可以通過網站發布;對軍民通用產品,如武器裝備需要的部組件、元器件、原材料等,可以在不涉及武器裝備應用前提下,在一定范圍公開發布。
(四)同類產品實行相同的價格稅收和投資政策,營造民營企業公平參與競爭的體制環境
在產品價格上,要按統一的成本構成核定民營企業生產的產品價格;在科研經費撥付上,按項目的類別規定立項撥付與后補償。對承擔軍品研制生產任務并希望國家進行條件保障建設的民營企業,建議實行與軍工單位同等對待的政策,予以必要的投入;對不需要國家另行投入參股的民營企業,可以把固定資產投入費用攤入產品成本之中,由使用單位從訂貨費用中支付。在產品稅收上,無論是國有軍工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只要是同類產品,就實行相同的稅收政策。
(五)對承擔軍品任務的民營企業進行動態監管,使民營企業樹立長期承擔軍品任務的良好信譽
為防止民營企業因倒閉、停產、轉產、質量意識弱、保密觀念不強給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帶來不利影響,需要對已進入軍品市場的民營企業進行動態監管,使民營企業樹立長期承擔軍品任務的良好信譽,為做強軍品市場打下堅實基礎。對已進入軍品市場的民營企業,要按照承擔的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任務類別進行動態監管。為使民營企業能夠做到長期穩定供貨,可以由使用方對其進行動態監管和過程控制。承擔重要軍品的民營企業可派駐代表,不允許其自由進退軍品市場。要通過制定相關細則,防止民營企業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擠入軍品市場后形成壟斷。
(作者單位:國防科工局軍工項目審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