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超玲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2003)明確指出:“高中英語教學要鼓勵學生通過積極嘗試、自我探究、自我發現和主動實踐等學習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點的英語自主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重心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以“生”為本,以“學”促教。為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給予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和能力方法的基礎上,主動地對新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分析探究。
首先,課前預學是課堂學習的起點,是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一個新的認識對象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陳國海 2010)。毋庸質疑,課前預學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環節。
其次,課前預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之一。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更要備學,即預學。課前預學作為學習過程的起始階段,能提高學習新知的目的性和針對性,進而提高學習效率。預學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再次,課前預學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學生主體發展的有效策略。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以自主閱讀教材、查閱資料、思考歸納等方式實現學習目標,培養自主學習習慣和創新能力。同時在預學過程中,學生可以監控和評價自己的學習表現,成為自我管理學習活動、講究學習策略的自主學習者,從而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根據筆者在相關學校進行的問卷調查和師生訪談結果,目前高中學生的英語課前預學主要存在以下四大共性問題:
許多教師在布置預學任務時沒有明確目標,只把它當成一種教學“裝飾”,泛泛布置。比如,一些教師布置預學作業時常說“請同學們朗讀課后詞匯表,預學第x頁的課文”。由于預學目標不明確,學生也就敷衍了事,預學效果大打折扣。
由于預學目標模糊不清,一些教師不分選擇地要求學生預學課文或所有詞匯。預學并不是對所有新知識的全盤準備,而是要根據教學目標針對重難點進行選擇性預學。預學必須落實到英語學習的各個單元以及具體板塊的新知識中。
不同的教學目標應有不同的預學方法。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結合知識特點和學生實際,采用靈活多樣的預學方法,如,聽音跟讀、查找資料、課文理解、話題討論等。很多教師談到預學就布置聽音跟讀的作業或抄單詞等較低層次的預學要求,形式呆板,使學生對預學失去了興趣。
預學目標的缺位導致預學評價出現嚴重問題。一些教師缺少相應的檢測環節,或檢測與預學活動無關聯,甚至無法鑒別學生是否預學,對學生的預學反饋則更無從談起。教師布置了預學作業,但在教學過程中卻只字不提,致使預學流于形式,挫傷了學生預學的積極性。
基于高中英語課前預學情況的調查分析,課前預學現狀令人擔憂。綜上所述,課前預學存在的諸多問題應主要歸咎于沒有明確的預學目標。為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用目標導向學生的課前預學,從預學目標、預學任務、預學方法、預學評價四個維度來構建高中英語課前預學模式,以期提高課前預學的有效性。
有效的課前預學應具備以下四個要素,即預學目標、預學任務、預學方法和預學評價,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如圖1所示)。

圖1
預學目標猶如導航儀,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指明要求和方向,讓學生知道自己學習的內容是什么,明白自己應該預學到什么程度。預學目標是學生有效預學的前提條件。預學有目標,學生學習就有方向和動力,并對預學效果產生積極作用。針對預學目標,教師設定或學生自主安排預學任務,通過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實現預學目標,同時教師應根據相應的預學任務作具體的“方法指導”,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完成預學任務后,師生共同對預學效果作評價反饋,以便于調整相應的教學環節。
借鑒國內外已有的相關預學研究成果,并結合教學實際情況,我們采取了相應的對策以提高課前預學的有效性。預學模式框架(如圖2所示):
1.以英語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從當前高中生的學情出發整理并制定高中英語學習分級目標:總目標、階段目標、單元(課時)目標。
2.根據英語學習目標和教學內容實際,合理布置預學任務,并輔以有效的預學方式。
3.依據學習目標,制定有效的預學評價標準,檢查預學效果和預學目標是否達成,并在研究中實踐反思、總結經驗、不斷改進,然后再實踐,如此循環。

圖2
1.預學目標——整體性菜單引領
(1)目標的階段性和層次性
有效的目標必須要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找準預學的切入點,而且要難易適中,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根據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要讓學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來”。如果目標太簡單,不能引發學生思考,那就等于沒預學;如果要求太難,超過學生的心理認知發展水平,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預學目標要難易適中,使學生“跳一跳”,能夠達成目標。以高一閱讀課預學目標為例,可將目標定位在詞匯的積累、主旨大意的概括、背景知識的拓展上等;對于高三年級的預學目標,可以滲入文本框架的梳理、文本疑難句段的深層理解、文意的深刻感悟等。
此外,在設計預學目標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基礎差異,實行分層次預學法,把目標分為兩個層次(基本要求和發展要求),讓英語基礎較薄弱的學生也能在預學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獲,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戰勝困難的勇氣。例如,教師指導語言基礎薄弱的學生預學時,可以要求他們讀(課文)、圈(生字)、標(音標)、畫(詞語),流利地朗讀課文并找出課文中的知識點;對于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生,除要求流利朗讀課文之外,可以將目標定位在語篇的理解和語言的運用上,讓他們運用恰當的語言概括文本主旨大意,表達自己的觀點。
(2)目標的多元化和具體化/量化
預學目標應是多元的,可涉及三維目標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預學目標應具體、可量化,能根據預學任務和學生實際情況作相應調整,便于學生在預學過程中對照目標進行學習操作。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明確預學目標,提高預學的有效性,筆者制定了預學目標卡(如表1所示)。

表1:預學目標卡(以人教版高一英語Module 1 Unit 1 Friendship Reading:Anne’s best friend為例)
2.預學任務——過程性方法指導
(1)合理細化預學任務
基于預學目標,合理細化預學任務。預學任務的安排要遵循以下原則:層次性、針對性、趣味性、啟發性、可操作性及便于檢查和評價。根據教學實際內容和能力培養的不同側重點,預學任務可以分為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兩大類,具體包括詞匯、句型、語法、篇章、背景信息、討論話題、調查研究等。根據預學形式可分為隱性形式(聽、說、讀)和顯性形式(讀、寫),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由于學生基礎學力不同,學習需求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預學作業時,應在充分考慮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進行科學設計,分層布置預學作業。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要降低要求,教師讓他們流利地朗讀課文,標出生詞和疑難詞句就行了;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應要求他們搜集相關背景資料,根據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就相關話題表達自己的觀點等。采取分層布置預學作業的方法,可以充分調動不同語言水平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分別取得較好的預學效果。以人教版高一英 語 Module 1 Unit Friendship Reading:Anne’s best friend為例(見表3)。

表3
(2)科學指導預學方法
由于預學目標與內容不同,課型不一,教學路徑與方法各異,預學的方式與方法必然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各種預學方法進行課前預學。基于英語學習的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可將課前預學方式大致分為以下五類:
第一,聽音朗讀式
在預學新單詞或新課時,要求學生聽錄音跟讀詞匯、課文,幫助學生掃除生詞的發音障礙,掌握正確的語音和語調,準確、流利地朗讀詞匯、課文,改善語音面貌。這些都有助于訓練學生的聽力,加強學生的語言記憶力,培養英語思維和英語語感。
第二,小組討論式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建立合作學習小組,進行任務分工,由組長主持共同交流預學收獲,討論預學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其好處在于它能夠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同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幫助,增加學生參與語言實踐的機會。
第三,閱讀理解式
預學課文時要求學生至少通讀課文三遍:初讀課文,找出文中生詞,讀懂大意;再讀課文,標好自然段序號,理清思路;三讀課文,把握要點,在有質疑或隱晦處打“?”。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對于疑難處和精妙處還要不厭其煩地加以品讀玩味,力爭感悟體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用不同的符號在文中做標記,比如:用“--”標出文中的生字新詞,用“O”圈出自己容易讀錯或寫錯的詞語,用“……”畫出優美詞句,用“?”標明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等。
第四,資料查閱式
搜集和處理信息是新課改對學生的要求,它是促進學生閱讀理解,拓展學習資源的重要渠道。獨立運用工具書,嘗試解答學習疑難點,是學生自學能力的體現。因此,課前預學可以要求學生使用工具書查閱生詞的音形義,模仿詞典句子進行造句。查閱語法工具書,能模仿語法的結構,分清使用的范圍及不同點,也可利用各種媒體資料查閱相關信息,將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第五,動手體驗式
對于故事性強的課文,教師可要求學生熟讀課文,搜集相關資料,參照相關資料重新編寫課本劇,并在課前進行故事排練、表演等。常識性的課文,涉及自然科學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生不易弄明白,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動手演示或進行必要的調查訪問、資料查找。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預學興趣,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一舉多得。
(3)預學案編寫
預學案也稱為“預學習單”或“預學單”,是引導學生自主預學的方案或為學生預學學習內容提供的一個預學方案。學生在課前完成預學案,然后教師對結果進行初步了解和分析,教師才有可能將這些反饋上來的內容設計整合到課堂教學中去。通過“預學案”引導學生預學,提高預學效果,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常規的預學案主要包括預學目標、預學任務、預學反思等(如圖3所示)。

圖3:課時預學案
3.預學評價——多元化評價反饋
預學僅有布置不行,教師還必須加強監督檢查。有檢查才有落實,有評價才會有促進。教師應通過預學效果的反饋,及時掌握學情,有效進行課堂教學;教師應定期對學生的預學情況加以檢查評定,建立各種激勵機制,對預學態度好的學生多加表揚,對優秀的預學成果加以展示,讓他們享受到預學成功的喜悅,進而激發學生預學的興趣;對不自覺預學的學生也要有適當的懲罰措施。教師最好用一個本子記錄學生的整體預學情況,哪些地方值得繼續發揚,哪些地方需要改進,都應一一記錄清楚。
(1)評價依據和要素
教學目標是教學評價的基本出發點,教學評價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由此可見,預學目標是預學評價的基本標尺,預學評價實際上是檢驗預學目標是否達成。預學目標中涉及的三維目標(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是預學評價的軸心和焦點。預學評價圍繞這三個基本要素,評價過程中關注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達到預期目標的層次和百分比,以及學生在預學過程中產生的情感體驗等(見表 4)。

表4
(2)評價類型
課前預學評價采用以表現性評價(performance assessment)為主,紙筆測試性評價為輔的評價方式。紙筆測試性評價主要用于檢測學生語言知識和篇章理解的預學效果,如聽寫、默寫、翻譯、語法運用、閱讀理解等。表現性評價,即“通過學生自己給出的問題答案和展示的作品來判斷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李永珺、張向眾 2002),主要用于評價預學筆記、小制作/動手實踐、項目研究、讀書報告等長作業的預學成果。同時,為增強學生的預學動機,提高預學質量,班級可以設立預學“星級評比欄”,根據學生每次的預學情況進行評比加星,定期評選出預學小能手進行獎勵。根據不同的預學目標和預學任務,可將預學評價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作品展示性任務評價:將學生預學成果和作品以主題形式進行展示,如預學筆記、話題資料收集(圖片/文字/課件)等,供學生交流欣賞,為全班學生樹立預學榜樣。
第二,限制性表現性任務評價:對預學任務內容或主題有明確的界定,是相對簡單的任務,如聽錄音流利地朗讀課文、翻譯詞句、根據文意回答問題等(見表 5)。

表5:2013學年第一學期高一()學生課文朗讀評價表
第三,擴展性表現性任務評價:具有很強的主題延伸性,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思維創作空間,如項目研究、根據布置的預學話題進行daily report/presentation等(見表6)。

表6:2013學年第一學期高一()學生值日報告評價表
(3)評價方式
教師點評: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預學作業進行個別或集體檢查、批改、點評,點評時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閃光點,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這有利于樹立學生的信心,激發他們的預學興趣,提高預學質量。
同伴/小組互評:同伴間或小組間就預學作業相互交換意見,根據相應的預學評價標準進行合理的評價與反饋,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學生自評:學生根據相應的預學評價標準對自己的預學作業進行自我評價,發現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反思自己的預學是否已達標,尋找存在的問題,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從而提高預學的積極性。
評價在學生習慣養成的過程中起著促進其進步、催化其內在發展的作用。教師應重視評價的積極導向,豐富評價方式,實施評價主體多元化,促使學生樂于預學,提高預學效果。
如何有效預學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在預學指導中,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指導策略,使預學更趨科學化。教師在指導學生預學中要關注以下三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于格式化的預學要求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所以教師應盡量使用預學方式、預學任務、預學評價等多樣化的預學模式,讓學生有更多自主預學的空間,發揮潛力,更好地培養其學習能力。
預學目標不能太高,過高的預學要求讓學生望而生畏;預學要求也不能過多過細,否則會浪費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教師在設計預學案時要關注預學目標、預學任務、預學方法、預學評價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教師要對學生的預學成果進行及時、有效的落實檢查和評價反饋,交流預學成果,為學生創造一個分享成果、表現自我、展示個性、體驗自我和他人成功的喜悅的舞臺,讓學生的辛勤預學勞動成果得以展現。
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英語教師仍需不斷探究以目標為導向的課前預學的有效性,力爭使課前預學效果達到最優化,讓精彩的教學活動從預學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