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霞
靜脈采血是體檢中心護士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能使體檢者產生疼痛的一項有創操作[1],如何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有效減輕體檢者[2]因靜脈穿刺引起的疼痛,提高采血速度和質量,是體檢中心護理人員需要探討的課題。為此,我院在工作實踐中嚴密觀察比較、不斷總結經驗,運用標識定位法對肥胖患者進行靜脈采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體檢中心參加體檢的肥胖、血管不顯露患者600例為研究對象,男312例,女288例。年齡18~84歲,平均年齡52歲。將2013年1~12月300例參加體檢的肥胖、血管不顯露患者分為觀察組,將2012年1~12月300例參加體檢的肥胖、血管不顯露患者分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相同型號的一次性使用采血針、采血管。采血前向患者講明本研究的目的,發放滿意度調查表,請患者采血后如實填寫。觀察組患者運用標志定位法進行靜脈采血,采血部位肘部靜脈、前臂靜脈、手背靜脈各100例;對照組患者運用傳統方法進行靜脈采血,采血部位肘部靜脈、前臂靜脈、手背靜脈各100例。兩組患者均活動自如且能在體檢當日交體檢單時交回填寫的滿意度調查表。觀察組:結扎止血帶,選擇靜脈,根據觸摸靜脈的位置與走向,用碳素筆或記號筆在靜脈正上方皮膚表面作一標識,松止血帶,經過常規消毒后,在距穿刺點上方6cm處扎止血帶,左手拇指繃緊皮膚,右手持針與皮膚成45°角左右,在靜脈標識點位置快速刺入靜脈,然后適當降低角度,見回血后順靜脈再進針少許,松開止血帶,將采血針尾端(后針頭)插入真空管膠塞內,采集所需血量。采血完畢,分離拔出針頭,用拇指指腹與針頭相反方向縱行按壓穿刺部位3~5min。對照組:結扎止血帶,選擇靜脈,用眼觀或用手觸摸選擇血管記在腦中,松止血帶,經過常規消毒后,在距穿刺點上方6cm處扎止血帶,左手拇指繃緊皮膚,右手持針與皮膚成20°角,由靜脈上方或側方平穩刺入皮下[3],在皮下潛行一段后刺入血管,余同標志定位法。
1.3 評價方法 比較兩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滿意度。穿刺成功:是指一次穿刺成功,無退針,順利采足血量或穿刺成功退針;穿刺失敗:是指一次穿刺不成功或雖穿刺成功但退針超過2次[4]。滿意度:患者對這次采血全程服務的態度、疼痛度、穿刺技術,根據自己的感受填寫選項:滿意、不滿意。共發放600份,回收有效率100%。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PEMS 3.2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在肘部靜脈一次穿刺成功率、滿意度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肘部靜脈一次穿刺成功率、滿意度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在前臂靜脈一次穿刺成功率、滿意度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在前臂靜脈一次穿刺成功率、滿意度比較 例(%)
2.3 兩組患者在手背靜脈一次穿刺成功率、滿意度比較(表3)

表3 兩組患者在手背靜脈一次穿刺成功率、滿意度比較 例(%)
肥胖患者普遍存在皮下脂肪厚、血管不顯露等因素,給穿刺帶來一定困難,影響采血的速度和質量。靜脈采血一般采用肘部靜脈,當肘部靜脈不明顯時,可采用前臂或手背靜脈。肘部靜脈相對粗大、彈性好,一次穿刺成功率較高;前臂及手背靜脈較肘部靜脈細小,傳統穿刺方法通過眼觀或憑經驗將選擇靜脈的位置與走向記在腦中,經過消毒后再穿刺,有一個時間段,容易出現記憶誤差,無法為穿刺靜脈準確定位,降低操作者的信心,一次穿刺成功率較低;運用標識定位法進行靜脈穿刺,在穿刺前已為穿刺靜脈在皮膚表面做好標識定位,對穿刺靜脈定位比較準確,有效避免記憶誤差,提高操作者信心,明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時增大針頭與皮膚角度[5],在靜脈正上方,用針快速刺入靜脈,縮短了針尖在皮下運行時間和距離,皮膚受損范圍小,可提高靜脈回血速度,減輕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和患者滿意度。經臨床實踐證明,觀察組在肘部、前臂及手背靜脈的穿刺成功率分別高于對照組(P<0.05)。因此標識定體法值得在靜脈采血中應用推廣。
[1]周愛春,梁赤波,王雪寧,等.小角度進針靜脈采血對體檢對象疼痛程度的影響[J].現代護理,2007,13(19):1785-1786.
[2]農紅顏,呂冬艷.快速淺靜脈穿刺在采血中的應用及其效果分析[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3,6(2):167-169.
[3]劉淑芬.兩種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差異性研究進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4(25):42-43.
[4]李素霞.標識定位法在肥胖患者靜脈采血中的應用[J].心理醫生(下),2011(9):1382-1382.
[5]孫潔群.肥胖患者靜脈采血成功的護理體會[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1(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