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梅
腹水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由于肝硬化的持續存在,腹水容易反復,以致對以上治療不再敏感,部分患者在嚴格限鈉基礎上利尿藥用量達最大時,仍無利尿效應與體重減輕;或利尿藥雖未達最大劑量但已出現嚴重的并發癥或出現其他不能耐受利尿藥的不良反應;或治療性放腹水后很快復發。這些患者即所謂的“頑固性”或“難治性”肝硬化腹水。大量腹水可造成患者腹脹及飲食、呼吸與行動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可增加腹腔感染、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的風險,因此,肝硬化腹水的治療目前仍是臨床難點之一,需要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選擇2011年4月~2013年10月肝硬化腹水患者40例進行甘遂敷臍治療,經過精心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肝硬化腹水患者80例,診斷標準符合2003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修訂肝硬化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草案),男52例,女28例。年齡20~45歲,平均(32.50±5.52)歲。病程 0.3~5年,平均(2.72±1.98)年。職業:農民25例,工人20例,干部12例,教師10例,其他13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32例,中學30例,小學18例。入選患者均無心、腎、糖尿病、精神病及其他嚴重疾病,入院時均無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自發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肝癌、DIC。將患者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病程及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西醫常規治療,休息、補充電解質,限制水、鹽攝入,反復大量腹水患者給予人血白蛋白靜滴,利尿劑靜脈注射或口服。觀察組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甘遂外敷臍部,患者取舒適臥位,病室安靜整潔,室溫應控制在24~26℃。尤其是冬天,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患者腹脹明顯、憋喘時取半臥位。將甘遂沫10 g加醋調成膏狀,用棉簽蘸生理鹽水清潔臍部,將藥物厚薄均勻涂抹于美敷敷貼中間,將敷貼敷于臍上,每次30min,早晚各1次。10 d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觀察指標:每天早晨排尿后測量腹圍、體重、24 h尿量。每10 d查肝功、腹部B超1次。注意觀察臍部皮膚有無紅腫、瘙癢、灼熱、皮疹等,如發現有上述癥狀,一般是敷貼過敏所致必要時涂抗過敏藥膏。本組40例患者中有8例出現皮膚發紅,但未中斷治療。
1.2.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詢問患者感受,觀察體重、腹圍、尿量等情況,同時做好以下護理:
1.2.2.1 心理護理 患者因長期受疾病折磨,浮腫、心慌、胸悶、腹部飽脹不適、行走困難等,產生了憂郁、恐懼甚至絕望的消極情緒。中藥甘遂起效比較慢,而患者對其期望值比較高。針對以上情況,我們在每次操作前均耐心向患者解釋,仔細分析病情,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良好的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
1.2.2.2 皮膚護理 腹水患者腹部膨隆,皮膚繃緊發亮很薄,容易擦傷引起感染,局部擦拭動作要輕柔,給患者穿寬松棉質的衣服,按時翻身預防壓瘡發生。
1.2.2.3 飲食護理 腹水患者飲食也至關重要,飲食宜營養豐富、新鮮可口、清淡、柔軟易消化、低鹽,嚴禁進食粗糙食物,以免食管受傷出血,每餐勿食過飽,少量多餐。鯉魚赤豆湯用于利尿消腫療效更佳,用新鮮鯉魚一條約250 g,除去鱗及內臟,和赤小豆50 g加水煮湯治療肝硬化伴腹水患者療效顯著,鯉魚有利水、消腫、除滿之功,且為血肉有情之品,利于水腫消退而無耗傷正氣之弊。加赤小豆健脾利濕,行水消腫。
1.3 評價方法 (1)療效。參照《肝硬化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中的療效標準制定:顯效,癥狀完全消失,一般情況良好,肝脾腫大穩定不變,腹水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有效,主要癥狀消失或明顯好轉,肝脾腫大穩定不變,有腹水者腹水減少50%以上,而未完全消失,肝功能指標下降幅度在50%以上而未完全正常;無效,未達到好轉標準或惡化者。(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圍、24 h尿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資料設計的方差分析,等級資料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圍、24 h尿量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圍、24 h尿量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圍、24 h尿量比較(±s)
注: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圍、24 h尿量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
組別 例數 腹圍(cm)治療前 治療后24 h尿量(m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72.85 ±7.79 67.20 ±6.63 860.50 ±162.84 11 2.62 ±259.73 48.25 ±336.90對照組 40 74.68 ±6.65 70.98 ±7.38 858.00 ±159.70 93
肝硬化腹水在中醫學中屬于鼓脹范疇,其病因主要為:情志所傷,飲食不潔、勞欲過度,黃疸積聚日久不愈等。本病的發病機理為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聚水而脹,所以治療從肝脾腎論治。由于患者病變日久,正氣不足,邪實內滯,往往寒熱錯雜,虛實兼具,治療棘手。中藥口服有其優勢,但腹水患者胃納較差,服用不便,因而敷臍外治法受到更多醫師青睞。臍乃神闕穴,臍療可疏通經絡、推動氣血運行,臍部表面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差,且皮下無脂肪組織。皮下覆膜有豐富的血管網,藥物易透過薄層皮膚滲入皮下進入血液發揮作用。另外臍部血管豐富,門靜脈與臍靜脈上下相交。腹壁靜脈形成通道,有利于藥物通過側支循環進入血液發揮作用。再者,肝硬化時門靜脈壓力增高,側支循環開放,臍周靜脈怒張,更有利于藥物通過側支循環進入血液[1]。甘遂味苦性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具有瀉下逐飲,破積通便之功效[2]。常用于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便不利等癥。甘遂通過刺激腸管增加腸蠕動產生瀉下作用。但甘遂還具有肝腎毒性,對黏膜有刺激性,安全性難以保證。用醋調制以后,明顯降低毒性和刺激性,發揮緩和瀉下作用[3,4]。
[1]李 燕,孫 潔,孫立立,等.中藥甘遂的研究進展[J].食品與藥品 ,2010,12(9):363-365.
[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83.
[3]李 燕.有毒中藥甘遂炮制后化學成分及減毒作用的研究[D].濟南:濟南大學,2011.
[4]唐冰雯,丁佳佳,楊永霞,等.基于NMR的代謝組學對醋制甘遂減毒作用的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3,9(4):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