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平 向 義
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惡性腫瘤中居第2位,直腸癌占50%,其中低位直腸癌占直腸癌的70%[1-2]。我院對收治的142例直腸癌患者分別給予了不同的手術與護理方式,旨在觀察腹腔鏡下荷包鉗行直腸癌低位前切除術聯合圍術期優質護理對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142例直腸癌患者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男80例,女62例。年齡31~82歲,平均(53.2±2.1)歲。將采用開腹直腸癌根除術設為對照組;采用荷包鉗行腹腔鏡下直腸癌低位前切除術設為觀察組,兩組均經纖維腸鏡檢查和病理檢查確診為直腸癌[3]。腫瘤與肛門相距范圍在5~7cm內,其中腺癌98例,黏液癌44例。依據Duckes分期,其中A期95例,B期34例,C期13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給予荷包鉗行腹腔鏡下直腸癌低位前切除術。所有患者行全麻,并于術前安置好胃管與尿管[4]。采取常規四孔入腹的方式并行電凝分離手段,在患者身體左側位恥骨結節上部橫向切約4cm長的口子,將荷包鉗放置在患者腹腔內,緊夾其直腸癌遠端,確保患者切緣與腫瘤遠端距離超過2cm,用電凝鉤分離與斷開直腸,置入荷包線并穿過中遠端直腸,在切口位置將直腸近端拉出并放入吻合器釘座,由肛門置入吻合器和收緊荷包線,對合釘座完成吻合。剩余操作方式參照常規腹腔鏡下直腸癌切除手術。
1.2.2 對照組 采用開腹直腸癌根除術。于患者下腹正中位置切口,并依次分離其乙狀結腸左右兩側的系膜,其兩邊則在腹膜的反折位置處相交,于直視下處理患者系膜血管與其對應的淋巴結,對患者盆腔內游離直腸的操作方式與腹腔鏡操作手段相同。借助閉合器離斷患者直腸并行腸管吻合,腸管吻合方式參照觀察組。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出血量、手術時間、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術后鎮痛次數及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t或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臨床各項相關指標比較
自腹腔鏡問世以來,因其具有微創、痛苦少與恢復快等優點[3-4],深受臨床歡迎。腹腔鏡的應用范圍較廣,涉及到較多醫學領域,特別在胃腸專科有著明顯作用。相關臨床實踐證明,科學合理的救治方案輔以優質的護理措施,對患者病癥的治療與恢復有著積極作用。我院對收治的兩組直腸癌患者分別給予了開腹術與腹腔鏡下荷包鉗低位前切除術以及精心護理,結果發現兩組患者除了手術時間無明顯差異外,出血量、腸道功能恢復與住院時間以及術后鎮痛次數各項均存在明顯差異(P<0.05),說明腹腸鏡下荷包鉗行直腸癌低位前切除術效果較好。
患有結直腸癌的患者,本身便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5-6]。往往表現為焦慮、煩躁、悲觀、恐懼等負性心理,從而引發內分泌失調,這將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因此護理方面非常重要:護理人員應在術前對患者家庭及病癥狀況進行摸底,掌握其個人需求與心理動向,發現問題及時疏導,建立和諧護患關系,消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懼感,使其能以積極樂觀心態面對手術治療。全麻后在患者臀部位置墊膠墊,將床位調整為頭高臀低后再沖洗會陰,以防消毒液進入患者臀部;沖洗完畢后取下膠墊并確保患者骶部干燥,因患者全麻后肢體感受性較弱,故護理時應注意調整患者受壓部位與承壓程度。須在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的呼吸與氧分壓情況,進行高流量吸氧,避免昏迷等情況的發生[7]。患者通常在術后2 d可進食,最初進食時應進流質食物并觀察其進食后腹痛、腹脹情況,術后2 d可行下床活動,因切口還在恢復階段,故忌強度較高的活動以免傷口撕裂與感染。
總之,臨床給予直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下荷包鉗低位前切除術,具微創與恢復快等優點,再結合優質的圍術期護理干預,更能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該法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1]趙建芳,金芝玨,腹腔鏡下低位直腸癌保肛術的護理進展[J].當代護士,2012(1):3-5.
[2]高興峰.完全腹腔鏡下低位直腸癌Dixon術8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3):49-51.
[3]沈明娟.直腸癌低位前切除加保護性回腸造口術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2,11(9):847-848.
[4]張文峰,未耀明,劉興元,等.荷包鉗與吻合器在食管賁門癌切除術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刊,2011,38(7):83-84.
[5]凌玉芳,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圍手術期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345-346.
[6]吳俊曉,陳 英.護理干預對大腸癌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患者精神和心理健康的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4,22(10):1460-1464.
[7]田芳曦.結腸造口患者家屬早期參與護理干預對其心理及護理能力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0,25(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