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 王律師,你好!
我是本市某大型國有企業的退休職工。2014年6月份,朋友向我推薦了一家開設在浙江省寧波市名為“××財富”的網貸平臺。該網貸平臺對投資者有投資10萬元一個月可凈賺兩三千元的承諾??紤]到朋友投資后能按期收回一定的利息,且投資具有周期短、效益高的特點,我也先后在這個平臺投資了十幾筆錢。2014年11月6日,我發現11月5日一筆到期的4萬多元不能取現。這時,朋友打來電話告訴我,他在網絡上看到了“××財富”公司可能不行的消息,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就趕緊到寧波鄞州區尋找這家公司,發現許多投資者正在公司門口討要投資款,公司法定代表人已經失聯。我們想請教律師,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我們該如何追要投資款,以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
求助人:李先生
A:李先生,你好!
你咨詢的是一起典型的P2P信貸案件,所謂P2P信貸(Peer to Peer Lending),是指有資金的個人(比如像您),通過第三方平臺(現在一般是網絡平臺),采用信用貸款的方式將這些資金貸給資金需求方,以此獲得利息收益。近幾年,國內P2P信貸行業發展迅猛,但在行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不少平臺由于盲目發展、管理不善等原因,陷入資金鏈斷裂、瀕臨倒閉的經營困境,甚至出現了多例“攜款潛逃”的事件。一旦發生平臺倒閉或攜款潛逃事件,投資者如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問題便相當突出。根據法律規定,當前投資者主要有刑事報案與民事訴訟兩種維權方式。根據我們處理類似案件的經驗,建議投資者優先考慮刑事報案這種途徑。
刑事報案的維權方式
當前,網貸平臺經營可能涉及的罪名主要有:集資詐騙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非法經營罪。一旦平臺經營者攜款潛逃,投資人可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由公安機關介入,發揮其偵查上的技術和資源優勢,通過有效布控抓獲責任人,收集相關證據、追繳款項,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刑法》第176條規定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罪名。根據《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2011年修訂)》的規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是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出具憑證,承諾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活動;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是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不以吸收公眾存款的名義,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但承諾履行義務與吸收公眾存款性質相同的活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從集資金額、涉眾人數和損失數額三個方面規定了犯罪基準,即個人、單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20萬元、100萬元,非吸涉眾人數在30人、150人以上,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萬元、50萬元以上,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在實踐中,無論是平臺幫助其他主體吸收存款,或是平臺自身具有自我融資或設置資金池等問題,都可能觸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名。
《刑法》第192條規定了集資詐騙罪。在客觀形式上,集資詐騙罪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均表現為向社會公眾非法募集資金。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區分集資詐騙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兩罪名的關鍵,在于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對于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而非法集資,或者在非法集資過程中產生了非法占有他人資金故意的行為,均構成集資詐騙。在司法實踐中,對于“以舊還新”“以后還新”可以初步判斷犯罪嫌疑人不具有歸還能力,在網絡借貸案件中,“非法占有”主觀目的還集中體現在是否具有真實的項目,資金是否流入項目方等方面。
《刑法》第225條規定了非法經營罪。如果P2P平臺未經有關監管機構的批準開展融資性擔保業務,則屬于違反《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第8條第3款之規定,即“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監管部門批準不得經營融資性擔保業務”的情形,有可能被認定為《刑法》第225條中第4款“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涉嫌非法經營罪名。
就犯罪主體而言,上述罪名還涉及單位犯罪與個人犯罪的區分標準問題,為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單位實施犯罪,單位設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以及盜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私分的,均應按照個人犯罪處理。因此,發生平臺倒閉、老板跑路事件時,投資者可依據上述規定向公安機關報案。
在報案時,投資者應向平臺所在地或平臺公司所在的公安局經偵大隊報案。報案時提交以下報案材料:個人身份證明、網絡下載合同、銀行憑證、提款困難截圖、網站虛假宣傳截圖以及其他相關證據。如果公安機關已經立案,投資者可以選擇郵寄方式報案,注明自己的聯系方式。
案件經過初查,如果公安機關作出立案決定,則案件繼續進入刑事訴訟程序。案件一旦立案,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有關單位或者個人就同一事實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或者申請執行涉案財物的,人民法院應當不予受理,并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或者執行過程中,發現有非法集資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或者中止執行,并及時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查封、扣押、凍結的涉案財物,一般應在訴訟終結后,返還集資參與人。涉案財產不足全部返還的,按照集資參與人的集資額比例返還。
根據法律規定,刑事訴訟程序有偵查、起訴和審判三個訴訟階段。由于平臺案件涉及投資者人數可能較多,取證范圍廣、難度大,相應的偵查期限可能較長,最長可達七個月。在此類案件中,辦案民警工作任務非常繁重,為避免干擾分散承辦人員的時間精力,建議投資者通過律師與辦案機關溝通。如果發生不立案或辦案機關工作不力的情形,投資者可以通過行政復議或通過檢察機關以立案監督的方式,敦促公安機關及時介入案件,啟動偵查程序。
民事訴訟的維權方式
如果向公安機關報案受阻,投資者需要立即啟動民事訴訟程序,對平臺和項目方以民間借貸糾紛為由在平臺實際經營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訴,采用訴訟保全的方式將對方主要賬戶盡早控制。在起訴時,民事訴訟程序選擇會受到我國平臺運行模式的影響。與英國、美國平臺的信息咨詢中介、線上業務模式相比,我國P2P平臺運營有純平臺、保證本金模式,信貸資產化模式和債權轉讓模式等多種類型。上述不同業務模式在操作方式上有較大的差異,導致由此引發的糾紛在人數、涉案標的以及復雜程度上體現出不同的特點,使得訴訟程序的選擇具有一定的技術性。投資者往往需要根據具體的合同條款設計來選擇適格的被告主體。
舉例說明,如果投資者與網貸平臺之間簽訂的合同系單純居間合同,根據《合同法》規定,居間人有如實報告義務,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損害委托人利益的,不得要求支付報酬并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因而,網貸平臺在居間撮合借貸雙方的過程中,應當如實報告雙方關鍵信息,特別是涉及還款意愿、還款來源、個人誠信方面的信息。如故意隱瞞,造成投資人利益受損,應當賠償。如平臺提供擔保的,需要根據投資者同平臺簽訂的合同來判斷,應當區分一般擔保與連帶擔保兩種不同形式的擔保,選擇將平臺或者擔保方作為被告主體。
在訴訟程序的選擇上,又可分為普通程序的共同訴訟與普通程序的代表人訴訟兩種情形。以代表人訴訟程序為例,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訴訟只能由代表人實施,因此在法院受理訴訟以后,原告方必須自行協商選出訴訟代表人,或在協商不成后按照法院指定的方式選出代表人。
對于投資者而言,律師建議通過以下方式減少、規避投資中的風險:
1. 審慎評估投資風險。當前政府對P2P行業的監管細則尚未出臺,網貸平臺的進入門檻較低,各平臺風險內控也存在較大差異,在這種情形下,投資者對于投資風險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建議根據自身資產狀況合理設計投資組合,控制交易風險。
2. 選擇優質網貸平臺。投資者在選擇平臺時,應盡量避免有實業為依托的平臺,規避平臺的自融風險,選擇行業內有較好聲譽、實力雄厚的平臺。
3. 仔細審核合同條款。如在擔保合同的審查中,應注意到有效擔保合同要辦理相關的抵押權登記、質押登記。在擔保權利存續期間,平臺或投資人應對借款人經營情況持續有效監控,對擔保人的存續情況予以持續追蹤。
4. 及時跟進發現風險。投資者之間要加強溝通,一旦發現平臺有明顯跑路跡象或出現聯系不暢的情況,要把握時機,及時組織投資人代表與平臺實際控制人協商,形成合力實現自身利益訴求,保護好投資人的整體利益。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