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本文先簡要分析了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的現狀,隨后重點對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做SWOT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出促進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的可行性措施以更好地推動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對外文化貿易;貿易順逆差;SWOT分析
一、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現狀
1.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對外貿易的總體增幅。近年來,中國對外文化貿易迅速發展,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在與日俱增。從2005年~2012年的數據來看,中國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額從82.3億美元攀升至274.5億美元,年均增長16.2%,卻也遠遠落后于中國對外貿易的總體增幅,雖然中國文化貿易發展速度較快,但與美國等文化貿易發展成熟的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文化貿易仍處于起步階段。
?2005年-2012年中國核心文化貿易與貨物貿易對比表
(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數據
2.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總體順差與結構性逆差并存。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規模也在迅速擴大,貿易順差由2002年的295.93億美元擴大到了2011年的1259.16億美元,表明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總體上呈現順差狀態。但是,中國對外文化服務貿易處于逆差,尤其是中國的核心文化產品在世界上的份額較小,而進口很多,逆差極大,存在著一定風險,中國的核心文化產品逆差之嚴重需提起我們的重視。
二、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的SWOT分析
1.S-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的主要優勢。首先,中國文化資源豐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其次,中國的文化產品擁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巨大的市場消費潛力,推動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發展。
2.W-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的劣勢。一是文化產業基礎薄弱。目前,中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少之又少,總體來看中國文化企業大部門規模較小難以利用規模效應來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二是文化產業缺乏創新、輸出渠道狹窄。目前在中國,文化產業缺乏創新,出口的文化產品大多為傳統文化產品,這些產品附加值低且不能體現出中國文化產業具有的潛在價值。三是缺乏專門從事文化產業的人才。人才短缺嚴重地制約了文化資源經濟效益的釋放和文化產品及服務的出口效率和效益。
3.O-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的機遇。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一方面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財政投入的不斷增加為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治支持,另一方面良好的經濟發展背景以及文化交流平臺的不斷創新推動了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
4.T-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的挑戰。一是自由化貿易規則的制約,就中國文化產業的總體狀況來看,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文化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美國強勢涌入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中國文化企業顯得更加地弱小。因此,當前的國際文化貿易規則對中國文化貿易的發展是不利的。二是國際市場競爭對手強勁,中國的文化產業和文化貿易起步較晚,而處于初級階段的中國文化產業,在資金投入、市場運作、產品營銷、技術創新和人才供給等方面都不夠成熟,難以與文化強國抗衡。
三、促進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對策
1.積極參與當代國際文化貿易規則的制定。中國不能只是被動地接受制定的種種規則,而應該以本國利益為出發點,積極參與國際文化競爭規則的塑造,塑造有利的國際文化競爭規則。
2.完善相應的政策支持體系,加強文化產業建設。中國文化產業起步晚,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文化產業強國。在這種形勢下,中國政府也要積極制定相應的政策,逐步完善國內政策支持,鼓勵中國文化產品出口,刺激文化貿易的發展。
3.支持引導文化隊伍的建設。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也是促進和推動一個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快速持久發展的關鍵。中國在文化方面相關人才規模不足,人才的層次不高,使得文化企業不能深入地認識和把握國際市場,人才的匱乏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發展。因此中國政府應該加強對文化貿易的人才的培養。
4.加強產品內容和表現形式的創新,推進高科技在文化貿易產品中的運用。中國文化企業應加強文化產品的創新, 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在保持中國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對文化產品內容進行適度調整,而更多要對文化產品表現形式進行創新,使文化產品內容的本土化和表現形式的國際化相互結合,生產出易于被國外消費者理解和認同的文化產品。
四、總結
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政府和企業應充分發揮各自的能動性,逐步促進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大發展大繁榮,以此提高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李懷亮.新政策環境下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途徑[J]. 國際貿易,2014(10)
[2]姜雅瑞.我國文化貿易發展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D]. 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2
[3]鄧迪思.中國文化貿易發展的SWOT分析.現代商貿工業, 2012(16)
作者簡介:趙志微(1988.05- ), 女,河北,河北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