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悠久的農業發展歷史,自古以來農業發展基礎雄厚,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 農業基礎地位的牢固,是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關系到我國國際競爭中保持獨立自主的地位的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教育與科技事業也蓬勃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業生產力的提高,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特別是中國于2001年加入WTO以后,雖然面對著對外開放的壓力,但中國的農產品競爭力還是有顯著的提高。
一個地區農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并能夠持續獲取利潤的能力又稱農也產品得國際競爭力。通過對國際市場占有率分析、貿易競爭指數的分析,數據結果表明:我國農產品很多都不具價格競爭力。其原因主要是近年來國內市場價格上漲速度比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快,從而使我國很多農產品無論內在品質還是外在品質都缺乏國際競爭力。但是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在園藝產品、茶葉產品等特色農產品上具有顯著的優勢。這些農產品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其國際競爭力比較強。由于我國農產品的生產條件差,加工設施落后,農產品科技含量低,因而小麥、大米、棉花、大豆、水稻等糧食作物相比東南亞地區的競爭力卻是有明顯下降。基于對中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分析,這主要是稟賦的資源條件和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高低所決定的,因而,農業生產的自然資源條件好壞與否、以及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極大的影響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其中土地的生產力、勞動力的質量與數量、農業技術水平的發展程度顯得極其重要。在土地方面,總的來說,中國土地資源具有兩面性,既有稟賦好的一方面,也有不足之處。首先,中國農業自然資源狀況從全國范圍看,中國的氣候、土地、水和生物資源各具特點。我國疆土遼闊,橫縱跨經緯度大造就了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地理氣候和自然資源的良好條件,從而保證了我國農產品的單產量水平和較優異的產品品質,這也是我國主要農產品相比較優勢的基本保證。而在勞動力方面,我國人口眾多,人口基數大,使得我國的水果與蔬菜生產能夠密集地、充分地使用勞動力要素,因而具有比較優勢。還有就是我國的勞動力數量大,勞動力密集,使得勞動力要素價格十分較低廉,農業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勞動力成本極低,可以得到密集利用,加上我國國內資源成本較低,因此,有較高的比較優勢。在資本方面,以我國南方的水稻為例,在產出一定的前提下,我國生產成本即資本成本較低,再加上所投入的低廉的勞動力要素成本,我國農產品的生產總量大,生產總成本遠遠低于資本充足的國家。并且在技術方面,我國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于農產品的生產與貿易的發展也是一個機遇與挑戰。通過科學技術的改進,水稻、玉米、油菜等作物產出量優勢顯著,比較優勢提高,同時,技術進步發揮了資源尤其是稀缺資源在進出口產品生產中的作用。另外,科學技術的進步對農產品比較優勢還有一極其重要作用就是改進和提高農產品品質,例如“瘦肉型”商品豬提高了我國生豬產品的比較優勢。
當然,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業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與挑戰,以河南農產品的對外貿易發展現狀為例,從中不難看出,我國農產品出口的現狀:(1)總體競爭力不斷下降。(2)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3)出口地區不均衡。而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為內外兩個方面:內部體現在企業的生產成本決定了產品的價格,從而影響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外部因素主要主要體現在關于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環境。
我國應繼續利用農業資源多樣性優勢,轉農業發展的壓力為動力。繼續利用市場區位優勢,擴大農產品出口市場與范圍,推動中國農業逐步提高競爭力,加快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也將促進世界農產品貿易發展和貿易格局的調整。我國政府應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規范農產品市場的經濟秩序,規范進出口管理體制,鼓勵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建立和諧的一體化農業管理體制,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調整農產品生產和貿易結構,調整農產品品種和品質結構、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延長農業產業鏈,加快農業經營體制的制度創新,引入企業經營機制。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實施產品和市場多元化戰略,建立順暢的農產品綠色流通體系,做好農產品品牌宣傳,創建多元化出口市場體系。
參考文獻:
[1]薛選登.河南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實證分析.
[2]李崇光.論中國農產品比較優勢因素與比較優勢模式.
[3]李根群.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研究.
[4]徐爭輝.論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優勢.
作者簡介:林亮敏,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2012級財務管理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