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本文以結合筆者所在地的新農村建設情況,探討了新農村建設下的農村地區流通體系建設。筆者認為,新農村的流通體系,應該是雙向的、全面的,涵蓋農產品和工業品,更應包括農村可再生資源回收等內容。建立大中型綜合商業中心完成城鄉之間的商品流通過渡,同時加強市場管理,實現市場規范化。結合當前農村情況,筆者認為可以開展商品采購認證的“類連鎖化”經營模式和農業合作化(或圍繞供銷合作社)的流通模式,并采用新的流通技術,實現信息化、智能化和現代化的流通體系建設目標。
關鍵詞:新農村;流通體系;類連鎖化
一、引言
城鄉一體化與商品流通體系建設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命題,在當前推進城鎮化和建設新農村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搞活農村的流通、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更為確切的說,是如何提高農村商業流通效率至關重要。當前農村地區雖然大多已經擺脫了貧窮落后的古板形象,但相比城市經濟,二元經濟下的烙印卻仍然可以很容易發現。應該說,農村經濟的慢慢崛起,已經改變了商品“有無”的問題,但是,在“質量”和“選擇”問題上仍有巨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在農產品的買賣方面,質量與價格嘗嘗不能令農民滿意,導致大量的資源浪費,貨物的流通有很大的不便。但是在對城鄉一體化與流通體系的論述中,幾乎所有學者都只針對其中的單向流出的農產品流通或者單向流入的商品流入進行研究,鮮有對雙向的、動態的城鄉一體化商品流通體系建設的研究。
本文筆者認為,解決農村地區的流通問題,必須用全面的、雙向的流通體系視角來分析。所謂全面的就是要對現在的農村、農民和農業經濟有個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提出城鄉一體化的流通體系建設。農村的流通體系要有可持續的要求,首先是基于動態的收支平衡角度來說,農業收入在農民總收入中仍占有較大比重,而農民所需的消費品很多又來自外部輸入,只有收支基本平衡才能保證農村市場經濟流通的可持續性。其次,是加工產品流通體系,農業產品中很大一部分要輸往外部,但仍有一部分會以原地加工成新產品形式銷售到當地市場,這一部分產品需要一個清晰的流通體系支撐,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再次,外部商品進入后,有銷售,也會有退貨、更換等問題出現,這雙向的物流體系也需要明晰。最后,農村地區的廢棄物、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再利用也需要一個完善流通體系妥善處理。
二、當前農村地區流通過程存在的問題分析
1.流通主體混亂。市場主體是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新農村建設中流通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流通主體多、散、小、雜、亂。所謂多,就是流通主題過多,絕對數量居高不下。所謂散,是分布沒有規律,零散分布,商業氛圍不濃厚。所謂小,則是從單體店來看,總的來說,規模較小,無法滿足組合消費的需求。所謂雜,則是經營產品五花八門,不管是不是適合經營都盲目開展,不利于專業化和專門化經營發展。所謂亂,目前農村市場產品源頭來源是四面八方,“娃洽洽”、“小白兔”、“康帥夫”等山寨品牌層出不窮,包裝與對應的著名品牌幾乎一樣,很難辨別。這些問題的存在對農村市場流通體系的建立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2.流通渠道不順暢。當前農村流通體系建設混亂,近幾年頻繁出現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車”問題都顯示了農產品流通相比較工業品流通而言存在很多問題。每年經常都會出現某地農產品積壓成災,而一線城市卻價格飛漲。當前農村的流通問題一方面確實受限于地理較偏、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等因素,還有一部分很大原因要歸于流通體系混亂等原因。我國農產品市場面臨的普遍格局是小農經濟,單體經濟多且分散,不易集聚。農產品收購更多依賴于零散商人,而不是有計劃的系統性收購,另外在農產品市場,期貨等交易方式在農村市場并沒有普及,主要也都是因為小農的分散經濟和信息化程度不高。
3.缺乏法制化、規范化觀念。農村流通體系的建立不是一個簡單的工程,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遵紀守法,但是農村對法律的認識并不是很強。對市場中存在的不規范行為往往是姑息不究的心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助長了非法經營現象。另外,農村市場分散度高,難度大,這些也都給市場監管帶來了很大麻煩。由此帶來的假冒偽劣商品和過期變質商品對農村消費市場造成巨大沖擊,對于農村消費秩序的培養和維護都帶來了很大麻煩。總的來說,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和執行力不足使得農村市場秩序相對城市市場來說非常混亂。
三、新農村建設中的流通市場體系建設對策
1.流通市場主體綜合商業化。流通主體綜合商業化就是在農村市場中心城鎮建立起綜合化的商業中心,統一完成服務,并作為商品集散地和中轉地,輻射所轄各鄉鎮,同時可以輔助的有連鎖經營等方式,將營業網點進一步分級分散到其他次級鄉鎮中心,通過統一的產品、統一的服務,實現專業化經營,保障產品質量。另外,綜合化的商業中心對百姓的一站式的購物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極大的滿足了消費者任意的組合消費需求。
在農村市場,可以把“類連鎖”作為一種經營方式,即由綜合商業中心統一供貨認證等形式,促進“類連鎖化”經營方式的發展,通過商品價格加成等方式實現“隱形加盟費”收取,既滿足了農村市場統一商品采購、消費要求,保障了商品質量,也減小了個體零售的加盟門檻。
流通主體綜合化的商業中心還可以為農產品流通提供一個集中的平臺,有利于降低農民交易的成本,促進信息流通,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現階段農村的農產品交易大多以散賣為主,由于個體相對實力較弱,很難有討價還價的能力,另外限于農民對外界行情認識局限,很難及時的跟進農產品價格變化。綜合化的商業中心所建立的農產品交易平臺為采購方和售賣方都提供了便利。
一般來說,綜合化的商業中心要包括連接城市與鄉村的現代商業流通業態中心、農村消費品物流配送中心、農產品采購及交易中心、農業生產資料供應中心、農村再生資源回收中心、農村各類服務業網點集聚中心等部分。
2.工業品和農產品雙向流通同步化。新農村建設的流通體系必須保障工業品和農產品雙向的流通通暢。工業品的流入,能保證農村所需要的農資和消費品得到保障,但是,這一路徑與農產品流出的路徑并不完全一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相對較發達的工業品流入體系和相對落后的農產品流出體系是導致農村流通體系建設長期比較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城鄉一體化流通體系建設,在新農村的建設中體現出來的就是在進一步優化工業品流通體系的同時也要完善農產品的流通體系。
工業品的流通與農產品的流通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保障工業品和農產品雙向流通同步化的意義重大,對流通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有買有賣才能實現一個很好的動態平衡的可持續發展體系,也能進一步促進農村對工業品的消費升級,避免抑制消費、假貨消費等非正常的市場秩序出現。
3.流通新市場規范化。新農村建設下的流通體系必須有完善的法律法規規范流通市場,要合理合并市場流通所涉及的管理部門,加快職能部門監管的協調性和統一性,在農村流通市場秩序規范上通力合作,加強立法,打破部門利益、地方利益沖突,建立起一個統一高效、公平公正的城鄉商品流通體系。在市場監管上,要建立健全市場運行和管理機制,規范市場交易規則,對公共性質收費項目、收費標準、收費形式要明確固定下來。對于違反市場秩序和商家要能及時發現并嚴厲處罰。同時,要加強執法力度和對市場主體的宣傳,促進商品質量在商家和消費者心中得到認可,提高各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最后,也要建立健全質量監測體系和應急反應機制,確定商品的質量標準和服務的服務規范,對農產品的流出和工業品的流入提供可靠的質量認證。另外,對可能存在的問題也要有應急處理能力,維護流通體系的正常運行。
四、總結
新農村建設下的商品流通體系建設有很多路要走,但是卻也有很多規律可循。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工作需要完善。
一是要打造標準化流通網絡。農村流通網絡標準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經營方面,另一個是基礎設施方面。經營上,以標準化為核心的連鎖經營用統一形象、統一品牌、統一價格來保障對商品質量的控制,同時降低采購成本。在基礎設施上,要重視通用的物流設施的建設,對城鄉一體化的物流設置無縫連接打好基礎。
二是要因地制宜創新流通模式。目前,批發流通模式仍是農產品和工業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對工業品來說,批發零售模式已經畢竟成熟,但對于農產品來說,批發零售模式相對來說就有點顯得不足了,尤其是在最近幾年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中間商囤積農產品現象屢見不鮮。因此,流通環節長短不是關鍵,降低信息溝通的成本、提高交易成功的效率最重要。
三是積極推進流通技術現代化。在信息化條件下,要積極引入最新的流通技術,對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流通設備要積極考察,符合條件的就積極引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成本。
參考文獻:
[1]王稼瓊,祝合良.《城鄉一體化與商品流通體系建設》[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1.
[2]趙潔,馮華.供應鏈管理下的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探析[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9.8
[3]馬龍龍.論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市場體系建設[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0.11.
作者簡介:張愛萍(1991.06- ?),男,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