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玲+何友全+王瓊瑤


摘 ? 要:已有的EPQ模型常假設供應商提供的信用期是給定的,甚至只考慮了不允許缺貨的情況。本文在允許延期支付的條件下,建立了允許缺貨的EPQ模型。最后通過算例驗證了模型的有效性及對主要參數進行了靈敏性分析,為供貨商和制造商做出最佳決策提供幫助。
關鍵詞:延期支付;允許缺貨;EPQ模型;信用支付策略
一、引言
隨著商業環境的不斷變化,企業之間的競爭轉化為供應鏈與供應鏈間的競爭。為了激發需求,供貨商就會提供給制造商一定的延期支付時間,即信用期。Goyal首先將信用支付納入到庫存模型中來。隨后,許多學者對Goyal的模型進行了延伸探索。Teng和Min等認為需求是一個關于時間遞增的線性函數。Lin和Ouyang等則認為顧客的需求與信用期的長短有關 。
因為決策信用期的長短對于供貨商來說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湯勤深等考慮在信用期對需求的影響下,建立了分散獨立決策庫存系統。潘義前等在信用支付和允許缺貨條件下,建立了允許缺貨且短缺量部分延期供給的庫存模型 。
本文在文獻[4]和文獻[5]基礎上,假設需求受價格影響,在允許缺貨的情況下,建立生產環境下的EPQ模型,為制造商決策補貨周期和供貨商決策信用期提供幫助。
二、 模型建立
1.模型符號。本文是在一個訂貨周期T進行建模及求解, Q為每次訂購的原材料量;單位原材料的采購成本是c;產品售價為s;每次訂貨費用為A;單位產品的庫存成本為h;單位時間的產品需求率與價格成線性關系,,制造商的生產率為;為t時刻的庫存;制造商每年的利息支付率和收益率分別為Ip和Ie。供貨商提供的延期支付時間為M,向上一級采購材料的單位成本為v,每次訂貨費用為A,供貨商每年的利息收益率為Is。
2. 模型假設。本文假設單位原材料生產單個產品,允許缺貨且缺貨全部積壓;所缺產品將在下一生產周期初開始送達;供貨商提供一定的延期支付時間即信用期M給制造商;假設供貨商采用lot-for-lot(按需訂貨法)策略,。
3. 模型建立。整個生產-庫存過程是從t=0時刻制造商開始生產,在生產過程中滿足當時需求的同時還擁有庫存,當庫存達到最大時,即從t2時刻開始停止生產,需求消耗庫存,當t=t3時,庫存降為0,在至T時間段中,缺貨會產生缺貨積壓。當缺貨積壓達到最大允許缺貨量時進入下一周期。
庫存水平I(t)必須滿足以下微分方程:
(1)
(2)
根據初始條件可得:
(3)
(4)
(1 )制造商的收益函數。制造商的收益(單位周期)包括銷售收入、采購成本、訂貨費用、庫存成本、缺貨成本、賺取利息、支付利息、其中:
a. 銷售收入=;
b. 采購成本=;
c. 訂貨費用=;
d. 庫存成本
;
e. 缺貨成本
;
考慮M,t1和t3的大小,求賺取的利息f和支付的利息g可以分為三種情形:
①
從0時刻開始,制造商開始生產產品,既要補發缺貨產品,又要滿足時刻的需求。由于供貨商提供給制造商一定信用期M,一方面,在0至M時間內,制造商可通過這個時間段的銷售收入來賺取利息;另一方面,從M時刻開始還得對未銷售出去的商品支付給供應商利息,制造商單位周期賺取的利息和支付的利息分別為:
②
同情況①,單位時間賺取和支付的利息分別為f2和g2,其中:
③
同理,和情況①、②類似,又因為從t=t3時刻開始,制造商的庫存降為0,所以在這段時間區域內,制造商不需要支付利息,即有:
根據以上情況,可知制造商的收益為:
=(a)-(b)-(c)-(d)-(e)+(fi)-(gi),其中i=1,2,3。
(2)供貨商的收益
由于供貨商采用的是按需定量法(lot-for-lot)策略,因此供貨商并不承擔任何庫存產生的持有成本,庫存成本費用為0。所以供貨商的收益=銷售收入-采購成本-訂貨費用-信用期內的利息損失,即:
(3)供貨商-制造商的整體收益
供貨商-制造商的整體利潤函數為:
三、 模型分析及求解
本文采用的是Stackelberg博弈方法。首先供應商決策,并將其反饋給制造商,然后制造商再根據供應商的反饋再做決策。
1.供貨商決策
對于任意T,供貨商-制造商整體利潤函數JTP(M)是關于信用期M連續。為了證明JTP(M)是凸函數,及求得最優解M,給定T,對函數JTP(M)求導,可求得Mi(T)。
2.制造商決策
將Mi(T)代入到中,對T求一階導和二階導,根據JMPi(M,T)的凹凸性,求得最優解。
(1),求得:
,將代入中得 。
(2),求得
, 將代入中,可得: 。
(3),求得:
,將代入中得。
四、算例分析
假設利用Matlab10a軟件求得最優補貨周期及信用期為,整體利潤為$142572。
參考文獻:
[1] 湯勤深,周永務,鄭倩倩. 變化信用期下易變質品分散獨立決策供應鏈系統[J].工業工程,2013,16(3):38-44.
[2]潘義前,黃海,周優軍. 延期支付條件下允許缺貨的變質物品庫存模型[J]. 經濟數學,2011,28(4):34-37.
作者簡介:彭小玲(1989- ?),女,江西撫州,重慶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專業為系統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供應鏈系統優化與決策;何友全 (1964- ?),男,湖北,重慶交通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信息系統及物流工業工程;王瓊瑤(1987- ?)女,湖北黃岡,重慶交通大+學研究生,系統工程專業,研究方向:控制與決策